《半生緣》:沈世鈞為何沒娶曼楨?不是錯過,軟飯男只娶富家女!

5分鐘快讀 發佈 2024-04-30T19:41:07.346006+00:00

其實《半生緣》前面還有一個版本叫《十八春》,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結局,《十八春》的結局是男女主重逢,投身建設,也算是團圓,而改編後的《半生緣》在顧曼楨和沈世鈞再度相遇中戛然而止,顧曼楨的那句「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也充滿了張愛玲式的悲涼。

《半生緣》,重點就落在那個「緣」字,時機錯了,緣分不夠,終是遺憾。

其實《半生緣》前面還有一個版本叫《十八春》,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結局,《十八春》的結局是男女主重逢,投身建設,也算是團圓,而改編後的《半生緣》在顧曼楨和沈世鈞再度相遇中戛然而止,顧曼楨的那句「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也充滿了張愛玲式的悲涼。

很多人也只是聽過《半生緣》,未聞《十八春》,更加說明《半生緣》的結局雖讓人心痛,但更顯真實。

明明相愛卻不得在一起,這世間有太多的意難平。

那樣的結局,怎能不讓人埋怨顧太太的偏心,顧曼璐的狠心和祝鴻才的貪戀呢?可是埋怨完了,依舊會憤憤不平。

那個時代的愛情很難有好的結局,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可是憑什麼顧曼楨在悲哀里過完了一生,而沈世鈞卻在悲哀里兒女雙全,衣食無憂,還有石翠芝打理家務?沈世鈞又憑什麼在擁有這些圓滿後依舊心懷不滿,在與歷經滄桑的顧曼楨重逢後述說著生活的不滿足?

其實這一切,在兩人最初相愛時,沈世鈞的性格就為以後鋪寫了結局。

緣起

看小說的時候,也許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一點,為什麼顧曼楨沒看上「三人行」中的許叔惠,而是喜歡上了沈世鈞?

畢竟許叔惠風度翩翩、能說會道,相貌又俊朗,相比之下,沈世鈞就顯得平平無奇了,不僅相貌普通,辦事做人都不通達。

三人出去吃飯的時候,一般也都是許叔惠與顧曼楨聊天說話,沈世鈞就悶在一邊,聽兩人閒話,也是許叔惠先認識的顧曼楨,

若是情愫先發展,顧曼楨該是先喜歡樣樣都優秀的許叔惠才是,但是偏偏顧曼楨和沈世鈞先看對了眼。

兩人感情發展的高潮就是那段情節:三人一天午休時去郊外為沈世鈞拍照,好讓沈世鈞將照片寄回老家安慰老母親,但顧曼楨不小心丟了手套,霧氣蒙蒙,道路泥濘,是沈世鈞冒著不停歇的雨點去給顧曼楨撿回了手套。

歸還手套時,沈世鈞雖然一句話沒說,顧曼楨還是紅了臉,那是兩人第一次通了心意,後來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這樣看來,相比較許叔惠的心大開朗,顧曼楨就獨喜歡沈世鈞的敦厚老實,喜歡沈世鈞的溫柔善良。

然而沈世鈞雖然是小說中的謙謙君子,溫柔敦厚,但是這也是他的性格的缺陷,不夠堅硬,總是顧慮頗多,這一點從沈世鈞與顧曼楨第一次見面時就顯露出來了。

許叔惠帶著沈世鈞吃飯,碰巧遇見顧曼楨,就一起拼桌吃飯,期間,顧曼楨為大家清洗筷子,沈世鈞接過洗過的筷子後,便擱在桌子上,但是他這人平白心思重,一雙經顧曼楨洗過的筷子而已,心裡無端冒出許多念頭。

「桌上這樣油膩膩的,這一擱下,這雙筷子算是白洗了,我這樣子好像滿不在乎似的,人家給我洗筷子倒仿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覺得她是殷勤過分了。」

沈世鈞這樣一想,就又趕緊把筷子拿起來,學著顧曼楨的樣子把筷子夾在茶杯上,並且很小心地將兩隻筷子頭比齊了。

其實筷子已經擱桌子上了,要髒就已經髒了,再把筷子架起來,不是多此一舉嗎?沈世鈞也「無緣無故地竟覺得有些難為情起來」。

關於這段描寫,很多人說是因為沈世鈞對顧曼楨有感覺才會有頗多心思,就連筷子頭都要學人家比齊了。

但是我卻覺得不合理,沈世鈞是溫吞性子,做事,喜歡什麼都是三思而後行,一見鍾情這件事不適合他,他也不會做那種只看重別人表面顏色的登徒子,分明就是內心敏感,疑慮多而已,

說得更難聽一點,沈世鈞是有點自卑的,才會無意識想要迎合別人,希望得到認可。

這一點,也是沈世鈞總在與顧曼楨的愛情中做縮頭烏龜的原因。

自卑又敏感

相比之下,顧曼楨就勇敢多了,明明要做出承諾的是沈世鈞,顧曼楨卻不顧忌地告訴沈世鈞: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你。」

但是沈世鈞不一樣,他似乎極容易吃醋,吃許叔惠的醋,吃張豫瑾的醋,最讓人不理解的一點是,沈世鈞一直不願意公開和顧曼楨的關係,就連好朋友許叔惠也一直悶著不說。

可是兩個人同進同去,許叔惠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看不出來,沈世鈞的遮掩毫無意義。

後來沈世鈞帶著許叔惠和顧曼楨去南京遊玩,沈世鈞給家人介紹顧曼楨時,只說是許叔惠的朋友,這個時候,顧曼楨姐姐舞女的身份還沒暴露,沈世鈞為何不能將顧曼楨是自己女朋友的身份公布出來?

就算家裡一直希望沈世鈞能夠與富家小姐石翠芝聯姻,但沈世鈞你自己都不願意,還一直爭取出去做事,不就是不想被家族縛束嗎?

顧曼楨美麗有學識有能力,又不是拿不出手,為何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訴所有人,這是自己的女朋友?

顧曼楨那樣拖累人的家世,依舊不介意地將沈世鈞介紹給家人。

那時候,並不是很理解為何顧曼楨的母親和姐姐都看不上沈世鈞,顧太太還一直想撮合顧曼楨和張豫瑾,畢竟沈世鈞好歹是高材生,自己進廠做事,也算有能力,如今倒有些明朗了,實在是沈世鈞的性格立不住。

顧曼楨為了顧及家庭,一直打好幾份工,沈世鈞當初知道的時候,說會幫忙物色輕鬆工作,誰知到最後就不了了之了,辦事說話可以再靠譜一些嗎?

各自歸宿

沈世鈞其實是一直被別人牽著走的人。

父親重病,母親抹抹眼淚,他就放棄了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工作回家管事,是孝順沒錯,但是沈世鈞一直沒好好想過未來,沒想過以後跟顧曼楨怎麼辦,沒想過要不要深造繼續學習。

因為吃醋張豫瑾的存在,與顧曼楨招呼不打一下地就回了南京,什麼都不解釋清楚,真的就擠不出去那點時間嗎?明明知道這一回去,一時半會也回不來,矛盾只會越來越大啊。

想和好就拿出想和好的態度,冷靜當然是必須的,但事權從急啊。

沈世鈞的性子就是這樣,不懂變通,也不願改變,所有不情願都默默吞下,由別人推一步就走一步。

顧曼楨深陷祝家時,母親靠不住,姐姐太狠心,她唯一的期盼就是沈世鈞。

可是沈世鈞呢?經過顧曼璐三言兩語地糊弄就相信曼楨已經移情別戀了,要嫁給張豫瑾了,狠狠心就將定情戒指丟到草叢裡,他怎麼這麼糊塗啊?不說查查真相,看看當事人,就這麼輕信他人?

在顧家待那麼久,沈世鈞會不知道顧曼璐是什麼性子的人嗎?他一點都沒覺察到顧曼璐對顧曼楨的嫉妒嗎?對顧家舉家搬遷到鄉下的行為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嗎?

其實沈世鈞的糊塗也不是這樣一次兩次,婚姻大事,他稀里糊塗地聽從母親的話娶了討厭的青梅石翠芝,還邀請好兄弟許叔惠來當伴郎。

沈世鈞真是一點也沒看出來許叔惠和石翠芝之間的情意啊,還請許叔惠來見證婚禮,沒見石翠芝整個婚禮過程都鬱郁不快嗎?

結婚後,沈世鈞依舊是個靠不住的,自家生意沒什麼起色便罷了,十幾年後,竟然淪落到要靠石翠芝的嫁妝過活了。

這也反映了一點,沈世鈞在這十幾年裡,日子過得波瀾不驚,毫無建樹,碌碌無為。

堅定勇敢的人,才不會錯過

在《半生緣》的描寫中,這十幾年的時間文本敘述很快,好似一眨眼就過了。

其實這很正常,走到人生關鍵岔口,遇到誰,和誰結婚,做什麼工作,不過三五載,又好似一生。

可惜顧曼楨,嫁給害了自己一生的祝鴻才,半生都掙扎在泥潭中,就如原文中寫的那樣:

「她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殘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的時候橫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點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憐的臉相。」

沈世鈞說到底就是個不壞的人而已,他怯懦,也經不起一點挫折。

父親重病,沈世鈞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失去了說話的底氣,實際上是他自己沒能力,支撐不起偌大的家業,才會在與顧曼楨的愛情里猶猶豫豫,甚至建議顧曼楨與做過舞女的姐姐脫離關係,就為了不背負顧家這個累人的包袱。

他既不會像許叔惠那樣有主見會出國留學,也做不到如張豫瑾那樣專注地搞自己的事業。

其實張愛玲筆下的大多數男子,在愛情中的表現,就如同小女人一樣不夠不大氣,敏感多疑,彷徨不前。

石翠芝與許叔惠的愛情就是這樣,兩人第一次相見都確定彼此心裡有自己,後來石翠芝還為了許叔惠和方一鵬解除了婚約,之後又一直寫信給叔惠述衷腸。

但許叔惠想的是什麼,石翠芝的母親不待見自己,自己也沒必要硬趕著做上門女婿,自己一個樣樣都出色的人,何必高攀,做低伏小呢,便一封信也沒回給石翠芝,漸漸地,石翠芝的來信也少了。

可是,十幾年後,兩人依舊沒忘記彼此,許叔惠的每一任女朋友身上都有石翠芝的影子,年輕,漂亮,聰明,石翠芝心裡也一直惦記著許叔惠。

兜兜轉轉,誰又能逃得過意難平呢?

顧曼楨那句「世鈞,我們再也不回去了」,充滿了遺憾和悲涼,石翠芝與許叔惠又何嘗不是如此?

若是當初許叔惠能勇敢一點,給石翠芝寫回信,而不是打擊石翠芝的心意;

若是當初沈世鈞能勇敢一點,一定要找到顧曼楨問清楚她的心意,而不是直接離開顧曼璐家,悶悶地回南京,結局會不會都不一樣了?

何況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深仇雪恨?世代恩怨?只要兩人都堅定地要走到一起,什麼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而且只需要勇敢一點點啊,石翠芝都可以撕毀世家婚約,顧曼楨都可以不顧母親的反對,但關鍵的人,關鍵的那一步,卻遲遲不肯踏出。

沈世鈞的敦厚老實不過是碌碌無為、沒有擔當的遮蓋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