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事戰爭史-281》自動化指揮系統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4-04-30T20:21:57.180919+00:00

自動化指揮系統自動化指揮系統是通過計算機將軍隊指揮機構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等功能聯結在一起的綜合技術系統。

自動化指揮系統


自動化指揮系統是通過計算機將軍隊指揮機構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等功能聯結在一起的綜合技術系統。由於在英文中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和通信(Communication)三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情報(Information)的第一個字母是I,自動化指揮系統在國外通常被稱為C3I系統。

自動化指揮系統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其一是探測系統,主要由預警衛星、偵察衛星、各種監測衛星、預警飛機、偵察飛機、地面雷達警戒系統以及其他技術偵察系統組成;用於監視敵情,搜集信息,發出警報,跟蹤戰場動態等。其二是指揮中心,由處理情報信息、分析和判斷情況、擬定可供選擇的作戰方案的計算機系統,能反映戰場動態實況的顯示裝置,指揮人員的工作設施,同探測系統和作戰部隊聯絡的通信設施等組成;用於協助指揮人員了解情況,作出判斷,下定決心,實施指揮等。其三是通信系統,包括探測系統與指揮中心之間、指揮中心與作戰部隊之間的各種通信線路和設施;用於傳送情報信息,下達命令和報告作戰情況等。完整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具有協調一致、反應靈敏、效率極高等特點,有助於提高軍隊指揮機構的決策效率和決策水平,提高國家軍事力量的整體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蘇聯軍方人士認為,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出現是軍事技術領域裡繼核武器和洲際飛彈出現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自動化指揮系統出現於50年代,除了有技術方面的條件以外,還與當時戰略核武器的迅速發展密切相關。戰略核武器出現後,戰爭爆發的突然性顯著增強。擁有這類武器的國家可以不經長時間的全面動員便發動戰爭,並能立即給對方以毀滅性打擊,而被襲擊方作出反應的時間極短。現代化預警系統所能提供的預警時間(即從發現襲擊者到其抵達目標的時間)大體為:對亞音速戰略轟炸機兩個半小時左右,對洲際飛彈不超過30分鐘,對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15分鐘左右。被襲擊方必須在這段時間內轉移國家決策人員、部署防禦措施和發動核反擊。按照早期的威懾理論,如果被襲擊方的戰略核力量在被摧毀前發起反擊,就能使襲擊方遭到同樣的毀滅性打擊,從而使其在發動核襲擊時不得不有所顧慮;而如果不能及時發起核反擊,就無法形成可靠的核威懾。這要求核國家在發展戰略核力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原有指揮系統的效能,使其能在預警時間內準確地判明情況,作出決策,並加以貫徹實施。這是美國和蘇聯在50年代建立自動化戰略指揮系統的最初原因。美國軍方人士認為,有沒有這種高效率的戰略指揮系統,與有沒有武裝部隊同等重要。

美國的自動化戰略指揮系統由戰略預警系統、指揮中心和戰略通信系統構成。戰略預警系統的覆蓋範圍包括蘇聯的所有發射區域和各個來襲方向。

指揮中心包括國家和戰區(即聯合司令部和特種司令部)兩級。國家級的有國家軍事指揮中心,有防護設施的國家預備軍事指揮中心,分別安裝在4架大型飛機上的4個空中緊急指揮所。它們都安裝有大型計算機和先進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內儲存有預先編制的作戰指揮程序,可根據情況擬定供決策人員參考的作戰方案;並可相互替代,以保證指揮不致因某個指揮中心被摧毀而中斷。通信系統線路長達數千萬公里,可接通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個各級美軍指揮所,每晝夜能處理上百萬次呼叫。通過這個戰略指揮系統,美國總統可以立即收到預警系統發出的警報,迅速判明情況和作出決策,在大約3分鐘內將命令逐級下達到第一線作戰部隊,或在1分鐘內將命令越級直接下達到核部隊,從而使戰略核力量具有快速反應的能力。蘇聯的自動化戰略指揮系統也具有類似的規模和功能。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自動化戰略指揮系統的功能不斷拓展,已不限於指揮全面核戰爭;還可以憑藉先進的技術偵察手段在平時迅速、準確地了解和監視世界各地發生的各類軍事事件;可以在常規局部戰爭或軍事衝突中,使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及時了解戰場動態,隨時同在世界各地作戰的部隊乃至特定的軍艦、飛機、坦克、戰車、士兵保持直接的通信聯繫,從而更有效地控制部隊的作戰行動;還可以制訂和檢驗作戰方案,進行訓練和演習。70年代以後,一些不擁有核力量的國家也建立了自動化戰略指揮系統。這些國家通常不具備空間偵察手段,在戰略預警方面主要依賴與之結盟的核大國提供情報。

60年代後期以後,一些國家還研製並裝備了供戰區一級或戰場上的作戰部隊使用的自動化戰役戰術指揮系統。這類系統通常按軍隊編制體制劃分。

美軍的戰術指揮系統,除使用空中和空間等偵察手段外,還裝備有專門的戰術遙感系統,可在戰時用空投或火炮發射等方法部署在敵方戰役縱深,將遙感偵察數據直接或通過在前沿附近飛行的飛機上的中繼設備傳送給指揮部;軍和師的指揮部均設有計算機中心,用於處理情報和其他戰場數據,輔助決策;裝備有可移動的戰術通信系統,溝通指揮部與所屬部隊或分隊的聯繫。通過這類系統,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敵情,把握戰場動態,提高指揮效率,提高飛彈、火炮、防空武器等的打擊精度,提高部隊作戰效能。先進的戰術指揮系統,能嚴密監視數百公里範圍的戰場;能存貯數百萬條有關敵對雙方軍隊部署、作戰行動和協同原則等的信息;具有智能化輔助決策功能,能發現指揮人員的不當決策並列舉理由加以說明;廣泛使用小型化或可攜式微機,能同每一架飛機、每一輛坦克或每一個分隊指揮員直接相互溝通戰場情況和其他信息,使其協調行動。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武器裝備迅速發展,現代戰爭更明顯地具有突然、快速、複雜、多變、立體性、全方向、全縱深等特點,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出現為使軍隊的指揮決策發生適合現代戰爭特點的變化提供了技術手段。

在指揮決策過程中,以往主要用手工方式並靠人腦進行的信息處理、計劃制訂、方案論證等工作,逐漸改用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進行,能迅速、準確地處理更大量的信息,並能深入細緻地進行某些人腦難以承擔的複雜推理,還能同時平行地進行各個環節的工作,加快指揮決策過程。指揮決策因而由以往幾乎完全依靠指揮人員的經驗和直覺,向更加倚重科學論證和定量分析的方向轉變,決策更加精確、周密、完善,能更詳盡地考慮到敵方的應對措施和各種不確定因素,決策質量更高。指揮機關、特別是高級指揮機關的指揮和協調能力顯著增強,戰略、戰役、戰術等各個層次的作戰行動更緊密地聯結為一體,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提高,各種先進武器裝備能充分發揮作戰效能,軍隊的編制體制也可能向各軍兵種進一步聯合的方向演變。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