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軌:中國抗日第一人,白江口一戰打服日本1000年

莽子說 發佈 2024-04-30T20:27:47.788564+00:00

唐破百濟,由於劉仁軌之善於此項(占領地政治措施)戰後之政治措施,遂能滅百濟。……由此可以發現唐東征之將領中,獨具文武兼備之才具者,厥惟劉仁軌一人而已。

唐破百濟,由於劉仁軌之善於此項(占領地政治措施)戰後之政治措施,遂能滅百濟。……由此可以發現唐東征之將領中,獨具文武兼備之才具者,厥惟劉仁軌一人而已。——《中國歷代戰爭史》

公元6世紀-7世紀在東北亞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地方性政權,名曰高句麗,其實力強勁,擁有人口數百萬,軍隊規模數十萬之眾。高句麗的高光時刻是連續挫敗了隋煬帝組織的三次征討軍事行動(是為三征高句麗),並一度控制了遼東,之後又在朝鮮半島擴張,占據了大半個朝鮮半島,可謂風光無限。

貞觀十八年(644年),大唐帝國最傑出的領導人李世民親率4萬精銳的唐軍征討高句麗,起初唐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遼東大量故土,但最終在安市城下受阻,再加上天氣和後勤因素,導致李世民的征討行動功虧一簣,征討高句麗的戰事,也成為李世民一生中少有的沒取勝的戰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帶著無限遺憾離開人世。同年,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李治接手的是一個無比強盛的帝國,他發誓要將高句麗從地圖上抹去,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顯慶五年(660年),李治發起對高句麗的滅國戰爭,這一次,李治另闢蹊徑,以唐軍悍將蘇定方率軍從山東半島渡海東征,進攻高句麗的附屬國百濟,試圖以百濟為戰略支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唐軍迅速攻占了百濟,並在其地設置熊津都督府,之後蘇定方率唐軍主力回撤,只留下左衛中郎將、熊津都督王文度以及數千名唐軍留守。不久後王文度病逝,李治遂任命唐軍在百濟的軍需官劉仁軌為帶方州刺史,署理熊津都督府,節制此地的唐軍。

顯慶六年(661年),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趁唐軍主力回撤之際,擁立原百濟王子扶餘豐為王,百濟舊地得而復失,只有劉仁軌在府城苦苦支撐。當時軍中諸將都建議到大唐的盟友新羅避難,劉仁軌則認為百濟的戰略位置重要決不能丟失,並以《春秋》大義鼓勵唐軍堅持戰鬥。2年後,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唐軍抵達百濟,與劉仁軌兵合一處將打一方,唐軍士氣也為之大振。

聽聞唐軍主力抵達,僧道琛、鬼室福信等連忙商議應對之策,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唐軍的對手,必須請外援,能找的外援只有2個,高句麗和倭國(日本)。而高句麗又被北線的唐軍進攻,無法抽出兵力馳援南線的百濟。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倭國這個選項。恰好當時的倭國正欲染指東北亞,作為東北亞橋頭堡的朝鮮半島是他們做夢都想奪取的地方,如今百濟主動邀請,倭國的「小日子」們沒有不介入的道理。

於是「小日子」集中4萬餘人、戰船1000餘艘(可見他們的船不大)浩浩蕩蕩殺奔百濟而來,日軍試圖從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登陸百濟,繼而抄襲駐紮在百濟的唐軍後路。當時駐紮在百濟的唐軍主力正在與百濟復國軍作戰,後防空虛,日軍的突然來襲打亂了唐軍的部署。為保護唐軍側翼安全,劉仁軌只得率領1.3萬人另戰船170艘赴白江口阻擊日軍。

公元663年8月27日,劉仁軌率領的唐軍水師順利抵達白江口戰場,唐倭兵力對比1:3,日軍看上去勝券在握。當天,日軍趁著兵力優勢主動向唐軍進攻,劉仁軌則指揮唐軍利用唐軍戰船高大的優勢對日軍艦隊橫衝直撞,同時配合唐軍的硬弩大量射殺日軍,日軍的戰船被大量撞翻,日軍不是被唐軍硬弩射殺就是落水溺斃。而日軍的弓箭射程短無法威脅唐軍,之後,劉仁軌又趁風向變化之際,對日軍艦隊大量發射火箭,借著風勢,400多艘日軍戰艦被焚毀,加上被唐軍撞沉的,等逃回日本後只剩下二三百艘。戰鬥只持續了一天,日軍艦隊幾乎全軍覆沒,2萬餘人戰死,而唐軍的損失微乎其微,此役是為白江村之戰。

白江村之戰是大唐與倭國,也是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交手,劉仁軌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仗打的日本對中國仰望1000多年,誠可謂中國抗日第一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