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義務教育應儘快擺上議事日程

自在海燕滿天飛 發佈 2024-04-30T20:44:17.457180+00:00

目前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還是由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初中三年由於中考分流所造成的學業壓力,實際上成為學生生涯最早感受痛苦和內卷的階段。為此,有識之士有必要對此問題的弊端進行最深刻的反思。


目前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還是由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初中三年由於中考分流所造成的學業壓力,實際上成為學生生涯最早感受痛苦和內卷的階段。為此,有識之士有必要對此問題的弊端進行最深刻的反思。

國內百千萬的中小學生長期被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牽著鼻子走,升學率是學校教育成敗的事實性標誌,考試的分數高低成為劃分學生優劣的主要依據,能否在考試選拔分流中勝出也成為學生和家長乃至整個社會評判教育成果的直接標準。雖然國家倡導素質教育,實行雙減政策和回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為本政策,但殘酷的現實是:不少比例的學生將在還沒有搞清楚學習重要性之前,或者說還在懵懂不智的少年時期就被粗暴地分流,或者說被標註上「優等生」或「差生」的烙印。這個年齡段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如果突然被認定並進入到口碑不佳的中職中專,在一個相對放鬆、缺乏管束力、學習氛圍比較差的環境中,大部分人將被大環境裹挾著前進,其人生發展軌跡也就由此基本註定。是否能在帶有選拔性質的中考中勝出,這關係到一個人初長成之後對人生命運的重大選擇。

當然,選拔性考試是由於國內適齡期人口數眾多和教育資源緊缺的國情所造成的,但這種決定性的人生選擇是否能晚一點進行,這是一個值得需要關注的問題。智能尚未全開的懵懂少年,不得不參與這場生死攸關的選擇,這是否有些非人道也不盡合理?

據對上海近幾年中考生的初步統計,面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一次分流,將有超過一半的孩子,連高中也上不了。即使能夠升學,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優等生才能進市區級優等重點高中,而這些優質高中的畢業生中近九成將囊括985和雙一流學校的主要名額。普通高中學校辦學的目標事實上是培養應用型職業教育(高職大專)為主,只有學校極個別佼佼領先者才能脫穎而出,在二本或三本中搶占一席之地。

初中階段如此早的分流,對於部分早熟的學生或能夠接受循規蹈矩認真苦讀的學生是有一定優勢的,但對於智力啟蒙較遲的少年包括許多工薪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種悲哀。全社會胎教和學前教育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一直盛行,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老師,各種補習班課外班成為應試教育的必然補充。有人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基本要靠錢砸。經濟困難的家庭,沒有上各種興趣班來提高綜合素質的,大部分學生都輸在起跑線上,考上一所重點高中是一件很難的事。

還應當關注的是初中生對於這種「競爭」的心理健康問題。2022年3月發布的《2019-2020國民心理健康報告》,其中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顯示,在初中階段,約有三成的學生被檢出抑鬱,而重度抑鬱的檢出率也高達7.6%-8.6%。對於心智尚未完全開啟的少年來說,在幼小年齡就被貼上「差生」的標籤,幼小的心靈上被蒙上恥辱的印記,這對他們的自尊心及以後的人生態度都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個別重點中學,也時而傳出有自殺自殘的「事故」。

從教育的本質上看,人生的每一階段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特別在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可能決定人之一生。

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圍繞人後天的開發和培養,大多數人認為對孩子的培養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開發培養,這種認識應當是錯誤偏面的。教育者開發培養學生的不僅是智力,還應有情商與智商,人之一生在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五個階段都有明顯不同的教育特徵。眾所周知,初中階段的青春期特徵明顯,情感教育培養其實應該成為重中之重,一個人有豐富的情感和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包括對自我的認識及學會情緒的自我調控,基本都是在初中階段養成,這些方面自然是極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學生在少年時期對基本常識的學習記憶、興趣知識面的開拓和人格情緒的養成,這是國家培養有素質國民的主要目標。短短的初中三年,如果不能夠為其提供一個安逸的讀書環境,而讓其時刻面對著升學分流考的壓力,這樣的教育氛圍是否有悖於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否能夠為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成長基礎?

教育問題還有一個必須探討的關鍵,就是憲法所規定的平等受教育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2000多年前孔子教育思想的精華,直白地說,就是要讓所有人都享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機會,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老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有愛心,不能存在歧視對待的態度。但事實上受教育權是不平等的,許多學校因中考分流的需要而人為地被分為幾等,如重點中學(快班)、重點中學普通班,非重點普通中學(快慢班)等等。

再從教育的功能上看,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希望人才輩出,國民素質得以極大提高,而實施普惠的高中義務教育可以是最佳方案。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教育的功能就是自我學習,自我塑造和自我成才。對於國家來說,就是要有可用之才,有科研創新動力和文化傳承進步力量,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都離不開國民受教育的深度和廣席的大幅提升。讓更多的適齡青少年都能在少年時期向青年時期過渡階段接受高中的知識積累,特別是在人生的重要時期認識自我,了解世界,為未來走向社會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一批人如此,幾代人如此,中國才能人才輩出,中國夢才能得以實現。

目前已有不少專家認為過早分流弊大於利,例如人口學者梁建章曾在兩會上提議,在高中資源不稀缺的情況下,取消中考,減輕學生備考時間與擇校壓力。

新華社發文也曾明確指出,雖然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不少地區的職業教育,還遠未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類型教育。它們名義上是職業學校,實際上還是開著普高的課,拿著政府經費、用著職業學校的招生名額,成為比學歷教育「低人一等」的附庸品。

早期的教育,承襲以往階層的基因,在未知未覺時又開始了新一輪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分層,異常殘酷,無法迴避。如從避免社會階層形成的角度看,實施普惠的高中義務教育也應當成為社會的共識。對於一個接受過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即使考不上大學,也能實現心志之長成,具備基礎的知識儲備,及自我拓展發展的能力。而初中畢業後被分流的學生,幾乎是無緣高等教育專業知識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未來的財富大門早早地向這將近過半的人關閉了,階層的鴻溝由此形成,較難逾越。

系統性的問題需要體制的改變和國家的制度性安排。把高中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有其現實性的實現可能。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從2022年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隨著新生兒持續下滑,學齡人口會相應減少,人口變動將影響不同階段的教育資源需求。顯而易見,人口因素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教育體制,動搖原先中考分流制度的根本。

另一方面,近兩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及延遲退休的推進難度等問題,也需要對國內勞動力的供求關係進行調劑,讓剛成年的青年繼續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 ,推遲就業延遲上崗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提出普職融合、建綜合高中的思路:「每所高中既有學術課程,又有技職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在高中畢業後,再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能力、職業發展選擇普通院校和職業院校。」

再一方面,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獲取信息和知識成本極低的網際網路時代,學習的方式事實上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期間的網上教學,線上優質教學課程的共享還有希望小學遠程教育模式等可以證明,一個新穎的教育模式已經形成,這可以打破重點中學的圍牆,避免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為廣大學生平等地提供信息和知識,享有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利。政府可以對學區房和教輔培訓教學等方面進行規制,更有義務和能力在全社會推進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學生的減少,未來的初中和高中教育如果能夠融合,減少許多複習備考的時間,學生就能真正沉下心來,對物理、化學等理工科基礎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積累,也給各自的興趣愛好提供發展的時間空間。如此潛移默化,全社會中學生內在的整體科學知識水平就能得到巨大提升。

良好的教育和長期的知識積累是不斷提高認知能力的保障,也是未來財富之路上的階梯。讓學生能夠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這需要全社會的極大關注,並給予我們的孩子們充分的時間和更多的平等的教育機會。

很快就將召開新一屆的兩會,希望有代表能夠高瞻遠矚,提出有關人大議案,儘快把高中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使之成為一項普惠的公共政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