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7℃!研究:人類體溫已降至36.6℃,這意味著什麼?

火星一號 發佈 2024-04-30T21:21:30.445788+00:00

想必此前有段時間,不少人都有經歷過發燒的狀態,身體發熱至超過37.5攝氏度,甚至超過39攝氏度,乃至40攝氏度,這種感覺讓人非常不適。

想必此前有段時間,不少人都有經歷過發燒的狀態,身體發熱至超過37.5℃,甚至超過39℃,乃至40℃,這種感覺讓人非常不適。雖然全球很多人在這幾年有過發熱經歷,但人的體溫整體上在不斷下降,37℃的正常體溫或將成為歷史。那麼,體溫變低究竟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呢?

人體通過生物化學反應來分解糖類,從而不斷產生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維持人體運轉,另一部分則成為熱量來維持人體溫度。作為哺乳動物,人類也是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對於人體機能的運轉至關重要。

恆溫動物的優勢很明顯,無需在自然環境溫度下降時,減少活動,並進行冬眠。人體可以隨著自然環境溫度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身熱量收支,從而維持一個相對恆定的體溫。

當人體感覺環境溫度比較高時,下丘腦就會發出指令,減少熱量產生,同時又會通過增加血流量和蒸發汗水進行散熱,從而讓體溫不會異常升高。另一方面,當人體感覺環境溫度比較低時,又會主動增加能量輸出,並減少熱量散失,從而讓體溫不會異常下降。

長久以來,我們都以37℃為正常體溫。不過,測量不同部位時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溫。過去,一般測出的肛溫會減去0.5℃,腋溫則會加上0.5℃,而口溫不需要變動。

總之,我們測量體溫時一般都是以37℃為標準。那麼,為什麼37℃會被認為是正常體溫呢?人體又為何需要在這個溫度下才能正常運轉呢?

從生物學來看,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這是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身體形成了一套複雜的體溫調節系統,能夠把體溫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從而讓體內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和代謝過程正常進行。

在37℃的體溫下,人體內各種酶的活性處於最高水平,由於這些酶是體內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所以此時生化反應的速率也最快。同時,這也能夠有效抑制許多病原體在人體內的生長。因此,37℃的體溫能夠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最佳狀態。

而關於37℃為標準正常體溫的說法最早要追溯到19世紀。當時,德國醫學教授卡爾·文德利希(Carl R. A. Wunderlich)決定開始使用一種新儀器:體溫計,那時極少數人使用這種儀器。

那時的體溫計與現在不大一樣,文德利希教授使用的體溫計長度可達30厘米,而且需要大約20分鐘才能準確測出體溫。就這樣,他測量了2.5萬名受試者的腋下溫度,累計總共測量了100多萬次。

最終,經過多年的數據累積,文德利希教授得出結論,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後來,這個標準被全球廣泛採用,並且用了一百多年。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正常體溫在不斷下降。過去100年裡,人類平均體溫下降了0.3℃。現如今只有36.6℃,比一百多年前低了0.4℃。

那麼,體溫變低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體溫變低了?

對此,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首先,人體的溫度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現代人類生活條件好了,更多使用空調,所以人體不需要更多產熱來應對氣溫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藥物(如退燒藥)可以降低體溫,這是因為它們能夠影響身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和代謝過程。同時,由於醫學水平的提升,過去上百年裡,大規模感染傳染病的人數變少了,炎症反應減少,所以體溫也會下降。


此外,先前針對據信是文德利希當年使用過的體溫計的研究表明,一個多世紀以來,醫學領域一直依賴的老式溫度計被校準得過高了,最高可能達到1.5℃。 如果當年的體溫計測出來是偏高的,那麼,現在測出來體溫下降的原因其實就是體溫計的問題。

按照目前這個趨勢,科學家推測人類的平均體溫還會繼續下降。至於最終會降到多低、帶來什麼結果,目前尚並不清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