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淡 | 嚴少華:中歐關係有望出現新的窗口

周到客戶端 發佈 2024-04-30T23:20:19.351176+00:00

編者按:過去一年,歐盟及大多數歐洲國家繼續維持對華經濟合作與政治疏離乃至對抗的兩面政策。在地緣政治衝突、能源危機、全球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歐洲的對華政策立場與美國對華政策越來越相似,但這並不表明歐美對華政策完全相同。

編者按:過去一年,歐盟及大多數歐洲國家繼續維持對華經濟合作與政治疏離乃至對抗的兩面政策。在地緣政治衝突、能源危機、全球大國博弈的背景下,歐洲的對華政策立場與美國對華政策越來越相似,但這並不表明歐美對華政策完全相同。日前,由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與上海歐洲學會共同發布的《歐洲對華政策報告(2022)》(簡稱《報告》),不僅按照國別詳細闡述了歐洲各國2022年的對華政策變化,也展望了2023年這些國家對華政策的趨勢。《新聞晨報·風雲淡》獲得授權將對其中一些篇章進行濃縮和整理,希冀能為讀者描繪一幅歐洲列國對華政策走向的全景圖。&nbsp>

(圖為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與往年相比,2022年歐盟對華政策打上了俄烏衝突的深刻烙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俄烏衝突所「綁架」。在繼續強化原有「三分法」(合作、競爭與對抗)對華定位的基礎上,2022年歐盟對華政策體現出一些新的認知和政策思維。

但與此同時,2022年歐盟對華政策仍然表現出一絲難能可貴的務實和理性。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在《報告》中寫道,以2022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為代表,歐盟嘗試以接觸的態度改善對華關係,其對華政策也開始穿越俄烏衝突的陰霾,發出了一些積極的信號。&nbsp>

所謂的新認知和新思維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

一是政治上對中俄進行政治捆綁。文中說,一方面,歐盟對中俄關係性質的認知發生改變,歐盟在官方話語中對中俄進行政治捆綁的傾向更加明顯;另一方面,中國在俄烏衝突上的平衡立場被歐盟解讀為所謂「親俄中立」,導致歐盟在戰略上與美國進行更加緊密的捆綁,並在涉及中美戰略競爭的一些關鍵議題上更加倒向美國。

二是經濟上重新審視對華經貿合作。文中說,經貿合作的壓艙石論在俄烏衝突中面臨越來越大的質疑。歐盟正在醞釀新的法案,將不再簡單地把經貿以來視作中歐關係的壓艙石,而是要降低對華經貿依賴。

三是安全上將中國納入安全戰略考量。按理來說,中歐在彼此區域都沒有根本的地緣政治衝突,但隨著大國競爭和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地緣衝突與傳統安全議題逐漸進入歐盟對華政策議程。文中尤其提到了去年3月歐盟出台的《戰略指南針》將中國與俄羅斯一併納入歐盟安全面臨挑戰的評估對象。&nbsp>

之所以有此變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強化了歐盟內部對華負面認知;二是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加強與歐盟對華政策協調,在意識形態、經貿投資、科技創新、地緣政治等各領域與歐盟更加步調一致的對華政策;三是俄烏衝突的爆發增強了歐盟對外政策的聯動性,中國對於衝突的立場也成為歐盟處理對華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四是中國本身的市場前景在歐盟眼中的預期和研判,包括中國在疫情防控與打擊資本無序擴張等政策上的變化帶給外界的信心。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嚴少華認為,歐盟對華政策有望保持2022年底出現的回穩勢頭。在新的基礎上,重新接觸可能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一個現實考慮。因此,2023年中歐關係有可能出現新的機會窗口。

但接觸本身不代表中歐關係會回到過去「一切照常」的狀態。尤其是在俄烏衝突久拖不決的情況下,歐盟一方面需要穩定與中國的合作以緩解自身經濟困境和能源危機,另一方面又期待中國在外交上為俄烏衝突的解決做出更多的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