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出兵超過135萬,那麼朝鮮又給過中國哪些支援?

尋史微鑑 發佈 2024-04-30T23:44:30.468290+00:00

對於我國來說,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付出的代價極大,三年多的時間,我國陸續向朝鮮輸送了超過135萬名志願軍戰士,更有十餘萬將士在這場戰爭中不幸犧牲,正是因為這些人的付出,朝鮮最後才能免於被外敵踐踏。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並取得成功,仁川登陸後,韓國在韓戰的被動局面隨之被改變,原本占據優勢地位的北韓人民軍開始節節敗退,一路退至鴨綠江畔。

這場輕而易舉的勝利讓美國決策者們陷入了無比的狂歡之中,但同時也讓這些決策者們被沖昏了頭腦,他們隨即作出了一個重大的錯誤決策,那就是越過「三八線」,占領整個朝鮮半島。

然而,隨著一個月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所取得的優勢逐漸丟失,美軍不得已只能全線撤退。

對於我國來說,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付出的代價極大,三年多的時間,我國陸續向朝鮮輸送了超過135萬名志願軍戰士,更有十餘萬將士在這場戰爭中不幸犧牲,正是因為這些人的付出,朝鮮最後才能免於被外敵踐踏。

那麼,我國為何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幫助朝鮮打贏這場戰爭?作為同一戰壕的「戰友」,朝鮮這麼多年以來又給過我們哪些幫助呢?

關於韓戰為何會發生,這個問題還得回到二戰末期,1945年8月9日,二戰局勢已基本明朗,日本也已投降在即,此時盟軍開始對戰後重建問題以及戰後的利益劃分問題進行多輪談判,這其中就包括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

為了滿足美國的政治意願,同時兼顧戰後的軍事現狀,美軍情報部門副參謀長迪安·臘斯克在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條線就是北緯38°線,從此,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三八線」以南由美軍接受日軍投降,「三八線」以北由蘇軍接受日軍投降。

但是,對於朝鮮人民而言,這個結果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朝鮮半島被一分為二後,南北雙方的民族運動愈演愈烈,尤其是美蘇相繼從朝鮮半島撤軍之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平衡再也無法維繫,最終在1950年6月25日這一天,韓戰爆發了。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鮮方面突然對外發布了一則消息,消息稱:

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隨後,朝鮮人民軍就開始大規模向韓國挺進,當時韓國軍事力量孱弱,又被美國限制了軍事資源,因此開戰僅三天的時間,韓軍就被朝鮮人民軍一路平推至漢城,不到一個月,朝鮮就已經占據了朝鮮近九成的土地。

然而,就在韓國即將淪為流亡政府之際,美國悍然組成了「聯合國軍」下場干預,由於雙方的武器裝備和兵力相差懸殊,麥克阿瑟率隊仁川登陸後,朝鮮局勢迅速攻守易勢,原本已經勝利在望的朝鮮人民軍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又被美軍反推了回去,美國人甚至還將戰火一度燒到了鴨綠江畔。

值此危急時刻,金日成在求助蘇聯無果後,又給毛主席寫了一封求援信,信中金日成非常誠懇的向毛主席說道:

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對於金日成的這份求援信,毛主席極為重視,自收到信件後,毛主席召開了多次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出兵事宜,儘管當時大多數人都不建議出兵朝鮮,但看到朝鮮百姓罹難,我國邊境地區受到美軍的襲擾,毛主席最終還是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作戰指示。

此後從1950年10月19日開始,我國陸續將超過135萬名志願軍戰士派遣到朝鮮戰場,並在短短8個月內,與朝鮮戰場上的美軍爆發了五次大規模交手,雖然過程艱辛,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志願軍的老舊裝備產生的實際效用並不大,但最終志願軍還是憑藉高昂的戰鬥意志和靈活的戰術戰法將「聯合國軍」驅趕了到了「三八線」以北區域。

接連的失利讓「聯合國軍」逐漸失去了戰鬥的信心,此後交戰雙方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直到1953年7月,自覺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后,美軍終於放棄了所有希望,與中朝在板門店簽下了停戰協定,至此,延續了近三年的韓戰落下了帷幕。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我國在國際上一戰成名,志願軍也一度被稱為世界輕步兵的巔峰,但是對於我國來說,最大的收穫則是在幫助朝鮮同胞守住家園的同時,保障了我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國防安全,更收穫了中朝兩國之間深厚的友誼。

那麼,我國如此不遺餘力的幫助朝鮮,朝鮮又具體給過我國哪些幫助呢?這些幫助對我國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實際上,早在建國前,我國就已經與朝鮮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又在國內挑起戰爭,當時蔣介石背靠美國,憑藉手中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優勢,在東北地區部署了40餘萬精銳部隊,而我黨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兵力不過才區區十餘萬,所以沒有支援,我軍很難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

考慮到東北民主聯軍的艱難處境,我黨迅速在東北地區組建了東北局,一邊在東北地區宣傳革命思想,號召更多的群眾加入鬥爭行列,一邊與一衣帶水的朝鮮政府取得聯繫,希望能得到朝鮮的幫助。

面對我軍的求援,剛剛掌權的金日成積極回應,很快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就與朝鮮方面達成了統一意見,並在平壤成立了「解放軍平壤辦事處」,我黨幫助朝鮮組織經濟建設和土地改革,朝鮮則為我軍提供一個穩定的後勤補給線。

朝鮮的幫助對我軍而言至關重要,當時華北入關地區和渤海灣都已被國民黨軍全面封鎖,物資無法正常進出,這對我軍極為不利,而朝鮮的幫助卻極大的改善了這種不利局面,使我軍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醫療救援和物資支援。

正是因為朝鮮的這次幫助,我軍與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對抗才能進展迅速,後來隨著我軍逐步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戰局被慢慢打開,朝鮮方面又為我軍成立了4個辦事處,為我軍前線的戰事推進提供了穩定了後勤保障。

除了後勤工作以外,朝鮮在此期間還派遣了大量朝鮮族戰士,為我國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到遼瀋戰役爆發前,我軍之中朝鮮族的戰士數量已達25萬之巨,這股來自朝鮮戰士的作戰力量使我軍面對國民黨軍時更加從容,後來韓戰爆發,這些戰士也隨之成為對抗「聯合國軍」的中堅力量。

正是因為朝鮮在我國解放時期對我軍做出的巨大幫助,才使得中朝友誼日漸加深,後來韓戰爆發,我國出於兩國友誼不余遺力的給予朝鮮幫助,最終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中朝人民趕走了侵略者,而這一戰也使兩國友誼更加緊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