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是個怎樣的人?為何後人說他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

長夜只明 發佈 2024-05-01T00:14:55.443230+00:00

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致使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北宋也成為歷代王朝少有的遭受如此奇恥大辱的正統王朝。

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開封),擄走徽、欽二帝,致使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北宋也成為歷代王朝少有的遭受如此奇恥大辱的正統王朝。

這一切的惡果都要談到一個人——北宋徽宗——趙佶。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政治家脫脫主編《宋史》,裡面他說了一句話來精確概括趙佶——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一個逍遙自在的閒散親王,因為一個女人的嫉妒心意外地成為了皇帝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趙煦駕崩,年僅二十五歲。哲宗無後,於是皇位只能由他的兄弟們繼承了,不過這一切都要由向太后來操控。

宋哲宗在位十五年,紹述神宗(紹述:釋義為繼承或者泛指承繼前人所為),只不過情況大相逕庭。此時關於皇位繼承問題,宰相章惇建議立哲宗同母弟,神宗第十三子,年已十六的簡王趙似,這本是不錯的主意,同母兄弟相繼,朝中排異性最小,有利於國家平穩過渡。但向太后本身無子,決不能容忍身份較低的朱氏的兩個兒子都成為皇帝,她用諸王都是庶子(因為向氏是皇太后,她無後,所以神宗之子皆是庶子),並無不同的理由否決了哲宗同母弟的提議,之後章惇提議立長即立神宗還在世的最年長的第九子趙佖(bì),可是他有眼疾,提議又被向太后否決,向太后提議立次年長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趙佶,章惇立刻說出了一句極其準確的預判——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同為宰執的曾布等人察言觀色,制止了章惇的後續發言。就這樣,一個逍遙自在的閒散親王,因為一個女人的妒忌心意外地成為了皇帝。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農曆十月十日,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母為欽慈皇后陳氏,陳氏原為掖庭御侍,生趙佶後升為美人,為神宗守陵時悲痛欲絕、不思飲食,32歲去世。趙佶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採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托生的傳說就像金太宗酷似趙匡胤一樣均為後世眾人附會,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自創「瘦金體」。不過趙佶與李煜二人也皆是亡國之君,同樣被俘,同樣地死於敵國。

趙佶母親身份低微,又與兄長哲宗不同母,任誰都不會想對他委以重任,只讓他做了閒散親王,當然他也適合做個閒散親王,一個獨具一格的天賦再加上恰好這麼一個富貴安逸的環境,至此一個北宋頂尖藝術家養成,其實趙佶就這樣一生安逸挺好,不至於誤國,也不妨礙他的藝術天分。

新黨舊黨的興衰隨著皇權更替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三日,端王趙佶進宮繼位,是為宋徽宗,次年改元建中靖國,向太后順理成章的攝政處理軍國事,成為了北宋第四位攝政太后,趙佶是第二個登基不改名的北宋皇帝,但他要改生日,出生於端午節的趙佶嫌自己生日不吉利,就月日都翻倍,官方聲稱自己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初十。

向太后本就是舊黨,於是新舊黨爭再次翻盤,韓琦長子韓忠彥任右相(舊黨),左相章惇、執政蔡卞(新黨)等相繼受攻擊,蔡卞等人接連被貶,許多哲宗朝的新黨官員都被貶,空缺出來的職位都由舊黨接替,范純仁等復官,蘇軾等徙內郡居住(蘇軾屬於舊黨,晚年就是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章惇自知選新帝時已經把趙佶和向太后都得罪了,就在趙佶登基後屢次三番請辭,趙佶或許想留他制衡向太后,多次不准。台諫眾人多次彈劾章惇,趙佶終於同意貶他到越州(紹興),之後又以當初要追廢太皇太后高氏的罪名再貶章惇。

蔡京是騎牆派,為新上任的宰執所不齒,他們一致要求將蔡京趕出中樞,向太后不同意,甚至為此當面與曾布等人多次爭執,皇帝說話都不好使,趙佶忍了。當年七月,向太后雖按照約定撤了垂簾,但並不打算還政,趙佶失了面子,迫切要從向太后手中奪權。(蔡京在王安石改革變法時是新黨,怎麼說呢,他就是個騎牆派也就是牆頭草,見風使舵,哪邊得利往哪邊站)

恰逢台諫陳瓘(guàn)上奏,指責向太后通過外戚和宦官干政,言辭犀利,趙佶貶了陳瓘,以此激怒了所有台諫,眾人接力,深挖向氏外戚的不法之事,不斷彈劾,趙佶在旁煽風點火,讓大家顧及向太后顏面,徹底讓眾人的矛頭直指向太后,宋代士大夫不可殺,所以很敢說話,向太后受不住眾人持續的炮轟,終於還政趙佶,同意外放蔡京,新舊黨爭再次翻盤。

之後,深受打擊的向太后也於當年十二月初二日病倒,次年正月十三日崩。

而蔡京不甘心就此在野,他知道趙佶書畫水準高,且喜歡收集名人字畫,就開始逢迎任供奉官的宦官童貫,由他將自己的書畫呈給趙佶,終於通過自己的藝術造詣獲得了趙佶的關注。後來也在朝廷內韓忠彥因與曾布爭權,韓忠彥要拉蔡京為助力的時候,蔡京得以又開始逐漸靠近中樞,繼而後來韓忠彥被攻擊下台,蔡京成為了中樞第一人——宰相。

趙佶是位怎樣的人呢?

最初是位才華橫溢、擁有非凡藝術天賦的輕佻王爺;事情的突然轉折致使自己成為皇帝;面對國家大事、百姓民生,趙佶自私自利,膽小懦弱,最終吞下惡果,恥辱地死在敵國之中。

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被誤認為舊黨的章惇死於貶所,這年死的還有兩個人,趙佖和趙似,原因很簡單,趙佶為了清除皇室隱患,鞏固皇位。

消除了宗室隱患,趙佶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他的作死之路就開始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政治上無能且想當然:

大觀元年(1107年),趙佶設置禮儀局,開始編修一系列禮典,名曰《五禮新儀》,意圖進一步以禮制控制百姓,減少民亂,事實上,民間根本不具備禮典所要求的基礎設施,此禮典毫無可行性,耗時九年編修,僅推廣三年就草草收場,除了擾民,害民毫無益處,這一切都是因為趙佶久居繁華的是開封,而百姓卻還要為生計奔波。

官場上帶頭腐敗,致使朝廷烏煙瘴氣:

皇帝不了解民情,就是奸臣的機會,蔡京能逢迎,他知道趙佶的愛好,他用花石綱等手段討好趙佶,趙佶用蔡京及其黨羽控制朝政,借似是而非的「王安石新法」更改各種制度,把控了國家的方方面面,更改鹽鈔法等舉措,甚至使家財萬貫的人一夜赤貧,有言官上陳利弊,卻被蔡京打壓,被免官、逮捕、流放者不少。

蔡京公開收受賄賂,賣官鬻爵,他幫著趙佶大興土木,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花費巨大,趙佶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沒錢揮霍了,他們就巧立名目,收取各種苛捐雜稅,弄得民不聊生。蔡京、王黼(fǔ)、童貫、朱勔(miǎn)、李彥、梁師成等六人,被太學及民間稱為「六賊」。過度的壓迫必然引起反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宋江,南方臘」。

面對金國,膽小懦弱,背棄盟約,引虎(金國)驅狼(遼國),最終招致滅國之禍:

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二十四,方臘被殺,起義結束,此時的趙佶依舊搜刮「四方珍異之物」,大興土木。與此同時燕山山脈以北,已經戰火紛飛多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經過多年征戰,統一了女真各部,於1114年起兵抗遼,並於1115年建立金國,不斷侵蝕遼國的疆土。哲宗在位時,打的西夏臣服,趙佶也想在軍事上有所建樹,於是把目光投向北方的遼國,幻想能奪回曆代宋朝皇帝心心念念的燕雲十六州。

政和元年(1113年),趙佶派童貫出使,意圖探聽遼方虛實,童貫行至盧溝(盧溝橋),半夜有遼籍漢人馬植求見,有叛遼投宋之意,金國建立,馬植立刻通知宋,得到了趙佶的接見,馬植向趙佶提出,可以通過海路,與新興的金結盟,共同滅遼。

聯金滅遼最好的結果也只是金取代遼,成為宋的大患,引虎驅狼而已,遠不如聯遼抗金來的實際(宋徽宗登基的同一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登基,直到遼先於北宋滅國,遼國此時國情已經不好,且仍然和宋處於結盟之中,而剛建立的金國士氣正盛,野心勃勃),宋若助遼抗金,事成,宋完全可以向遼要回報,討地有望,而且宋遼「澶淵之盟」依然在生效中,此等背信之事,眾多大臣和高麗國王都反對,甚至連蔡京都不同意,但藝術家的思維異於常人,趙佶一意孤行。

重和元年(1118年)開始,他多次派使臣走海路,與金商談合作滅遼,於是於宣和二年(1120年)締結盟約,史稱「海上之盟」,雙方商定,事成之後,宋給遼的歲幣轉給金,燕雲十六州歸宋。

宣和四年(1122年)初,金國已經打的遼天祚帝逃往夾山,耶律淳稱帝,史稱北遼,金要宋繼續履約,夾攻北遼,趙佶命剛平了方臘起義的童貫統軍進兵,北地漢人早已習慣了遼的統治,歸宋思想並不強烈,童貫卻認為能和平接收燕京,竟然命令西部精銳种師道部不准主動出擊,五月二十九日,种師道部到達白溝,遇耶律大石(西遼德宗)及蕭干阻擊,种師道得知楊可世、辛興宗兩路皆敗,就不戰而退至雄州(雄縣),與追擊的遼軍戰於城下,損失很大趙佶聽到消息後怕了,六月十二日下令退兵。之後,童貫把所有罪責推脫給种師道等人,七月耶律淳病死,六賊之一的王黼鼓動趙佶再次出兵,此次由劉延慶領兵先是遼將郭藥師投宋,劉延慶令其和自己的兒子劉光世為先鋒,一同攻燕京,劉光世部未按時到,郭藥師部攻入城內,未組織起有效防禦,被遼軍擊潰,遼軍截斷劉延慶糧道,虛張聲勢,劉延慶誤判,自毀營寨難逃,全軍潰敗,次日在白溝再次被遼軍擊敗,只好退回雄州死守。

此戰,讓完顏阿骨打徹底看清了宋軍的戰力——爛泥扶不上牆,完顏阿骨打開始肆無忌憚,萌生了南下侵宋的念頭,他只肯給宋六州二十四縣,宋軍戰敗,使者無底氣,只能接受,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趙佶要求歸還燕京,金又敲詐了二十萬兩犒軍費,並拉鋸推託,最終在四月,才將早已被金軍洗劫一空的燕京交給宋,趙佶無錢犒賞士兵,卻有錢封賞六賊,還命人撰寫《復燕雲碑》來歌功頌德。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完顏阿骨打駕崩,其弟完顏吳乞買繼位,是為金太宗,下令遼降臣和百姓遷往東北 許多人不願意,攛掇已經降金的遼平州降將張瑴(jué)叛金投宋,張瑴一面與金決裂,迎立天祚帝之子,一面對宋表示臣服,趙佶動心了,派人到平州收降張瑴,宋的使者剛到城外,金軍至,張瑴逃入宋軍中,由於母親,妻兒被擒,張瑴之弟降金,這反倒變成了趙佶不守約定,招降納叛,趙佶又怕金人報復,還殺了張瑴及其二子,送給金人,郭藥師看此等作為十分心寒,叛宋而去。趙佶一直記掛著剩下的九州,不斷與金交涉,由於遼天祚帝還未被擒獲,金暫時同意割讓四州給宋。

宣和六年(1124年),恢復元氣的金以索要軍糧為藉口製造摩擦,準備與宋開戰,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國難當頭,趙佶竟害怕到暈倒昏迷,醒來後就要傳位給皇太子,也就是宋欽宗趙桓。趙佶被俘前生有三十一子,三十四女政和五年(1115年)二月初五日,立長子趙桓為皇太子,趙桓繼位,是為宋欽宗,次年改元靖康,趙佶成為了太上皇,並逃到了鎮江。趙桓罷免了蔡京、童貫等人,用李綱。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軍兵臨開封,李綱組織防禦剛有起色,趙桓就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綱、种師道,向金求和,二月金軍索要割地及巨額賠款得逞後暫退,四月初三日,趙佶回到開封,八月,金軍再侵宋,十一月又兵臨開封,宋軍傷亡慘重主管開封防禦的孫博向二帝推薦自稱能施六甲法,撒豆成兵的郭京,趙氏父子二人竟然信了,郭京於二十五日出兵,開封也毫無意外的當天陷落,二十七日,金軍要求趙佶到金營談判,趙桓替父去,十二月初二日回,金軍繼續索要錢糧,錢糧不夠,就拿人來頂替。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初十,趙桓被迫再到金營,一去不返,二月初七日,趙佶也被迫到金營,也被扣,三月初一日,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二十七日攜二帝及皇室三千餘人,宗族男女四千餘人,官員及家眷五千餘人,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三千餘人,另有三千餘外國人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北狩」,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最後的最後,北宋的末代皇帝欽宗趙桓以及南下建立南宋的高宗趙構都是徽宗趙佶的重現,他們身上寫滿了懦弱、膽小、無能和自私,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補充——宋江,方臘起義: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伯聚眾起義,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朝廷招安不成,再派大軍征討,宋江等從青州南下沂州(臨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陽軍(治所邳縣,領睢寧,宿遷),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江蘇連雲港海州區),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起義失敗,宋江等人最後是被俘還是接受招安,尚無定論。

此次起義不斷被演繹,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而《水滸傳》裡的結局是宋江、盧俊義等領袖接受朝廷的招安,被朝廷中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將李逵毒死。吳用、花榮自縊而亡。僅因宋江一念之錯,梁山好漢除李俊等人隱逃外俱慘死。

幾乎同時,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睦州(杭州淳安)人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起義軍很快聚集起數萬人馬,方臘自稱聖公,建元永樂,十二月初,方臘軍攻占睦州,占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月末攻取歙州(歙縣),攻克富陽,新城,攻下杭州,各地百姓紛紛響應,因此次起義以摩尼教為宣傳,並有大量摩尼教眾參與,在《倚天屠龍記中》,稱方臘為時任明教教主。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軍六萬人攻下崇德縣,再攻秀州(嘉興),但久攻不克,宋軍援軍到,方臘軍戰敗,同期方臘親率南征,拿下六州五十餘縣,但由於秀州戰敗,杭州被圍,方臘軍地盤逐漸被宋軍拿下,方臘退守源峒,七萬人戰死方臘被人被俘,押解進京,於八月二十四日被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