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理蜀漢12年:把原本最富裕的巴蜀變成民眾逃亡的窮苦之地

蘭臺 發佈 2024-05-01T00:17:15.329756+00:00

諸葛亮大家好,我是蘭台。今天蘭台要斗膽和大家聊一個有點禁忌的話題:諸葛亮治理蜀國(今天四川、雲南、貴州)12年,是怎麼把一個原本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國變成了「民有菜色」的窮苦之地的。


大家好,我是蘭台。


今天蘭台要斗膽和大家聊一個有點禁忌的話題:諸葛亮治理蜀國(今天四川、雲南、貴州)12年,是怎麼把一個原本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國變成了「民有菜色」的窮苦之地的。


這裡蘭台絕不是要攻擊諸葛亮的人品和德行,他在個人品德方面絕對是聖賢級別的,他也沒有為自己家族謀求任何好處。


但是,諸葛亮個人品德完美無瑕,不代表在他的治理下蜀漢民眾就安居樂業,民富國強。


事實上,因為諸葛亮一直想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因此,在他治理蜀漢12年裡「五伐中原」,極大的消耗了巴蜀的民間財富,也讓巴蜀老百姓原本富裕的生活變得貧窮。


因此,如果從「巴蜀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這一個層面出發,諸葛亮執政12年是嚴重不合格的。


接下來,蘭台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諸葛亮治理巴蜀12年,是如何讓巴蜀老百姓由富返貧的。



01、


首先,巴蜀地區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下,因為地處西南邊陲,反而躲過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成了當時少數富庶地區。


諸葛亮自己在公元208年(或者207年)給劉備做未來戰略分析的時候就提到了巴蜀的富庶: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民殷國富。


而劉備應當時占據四川的劉璋邀請進入四川後,劉璋一次性就給了劉備大量的糧食和財物,這也印證了諸葛亮所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所言不虛:


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


而在《三國志·董和傳》裡就詳細描述了當時四川由於長時間遠離中原地區的戰亂,境內民眾的生活不僅富裕,甚至可以說奢侈,四川本地商人的服飾和飲食都和王侯差不多了。


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雖然史書上沒有關於蜀漢官員董和生卒年的記載,但是結合他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的情況看,《董和傳》反映的情況是公元194年-公元200年這6年時間裡四川當地的情況。(劉璋的父親劉焉是公元194年去世的,而董和是劉璋任命的成都令。)



而相比於四川平靜又富庶的生活,同時期的中原地區可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屍骨曝露於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


曹操的這首《蒿里行》裡提到了袁術在南陽稱帝的事情,所以應該寫於公元197-公元200年這3年間。


而根據《九州春秋》記載,龐統勸說劉備「取劉璋而代之」的一個重要理由同樣是巴蜀地區的富庶: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甚至劉備攻下成都時,成都城內還有足夠劉璋三萬大軍吃一年的糧食,而之後劉備更是利用劉璋的府庫里的財富大肆封賞關羽、張飛等有功之臣:


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


劉備攻下成都是公元219年的事情。



然而就是這麼富庶的蜀漢,在劉備與諸葛亮的治理下,到了公元225年,也就是距離劉備占領成都不過六年時間,在諸葛亮《前出師表》裡就變成了一個疲敝之地: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大家也許會說了,這只不過諸葛亮的一個修飾性說法,並不代表「益州」真的疲敝了。


然而有許多證據表示巴蜀地區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是真的「疲敝」了。



02、


比如陳壽在《三國志》裡稱讚諸葛亮治理四川是「道不拾遺,強不侵弱」:


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然而這只在溢美之詞,事實上是諸葛亮在公元228年離開成都,率大軍奔赴漢中,準備「一伐中原」的時候,在距離蜀漢統治核心區域不足40公里的廣漢地區立刻就出現了大型盜賊團,這個盜賊團的規模已經可以「劫掠吏民」了,想來規模肯定不小:


建興五年,丞相亮北住漢中,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鈔盜軍資,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將兵討之。


而當時蜀漢的盟友,東吳的大鴻臚張儼在自己的著作《默記》裡也提到了由於諸葛亮把所有的精力以及蜀漢的國力都集中在「北伐中原」這一件事情山個,導致了蜀漢在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荒殘」,民眾「苦其役調」:


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那麼,張儼的話是不是誇張呢?有沒有可能是作為東吳人故意污衊諸葛亮呢?


真不是。


就「西土苦其役調」是得到了史料證實的。



在《三國志·呂乂傳》裡就提到呂乂之所以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提升為漢中太守,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作為四川腹地的太守,他為諸葛亮提供的壯丁在到漢中當兵期間沒有一個人逃亡。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


換言之,其他四川腹地太守為諸葛亮提供的壯丁一定是有大量逃亡,所以諸葛亮才會覺得呂乂能幹。


另外,諸葛亮死後19年姜維(公元234年—253年)才第一次大規模北伐,這也可以側面證明諸葛亮執政四川12年確實是「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所以作為繼任者的蔣琬和費禕才不得已休養生息19年。


事實上《三國志·蔣琬傳》也委婉的提到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物資消耗過大: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這裡的「道險運艱」不就是指責諸葛亮選擇的北伐路線導致後勤運輸消耗過大嗎?


事實上諸葛亮自己也在其頒布的一條教令中公開承認蜀國「民貧」: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由此可見,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在「北伐中原」這個大目標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需要「出人出錢出力」的四川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可能富裕的,只能是「由富轉貧」。



03、


看到這裡,許多朋友可能會質疑一點,既然諸葛亮治理蜀漢12年,讓蜀漢民眾「由富轉貧」,那麼為什麼四川老百姓一千多年來還那麼懷念諸葛亮呢?


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現存史料本質上不過是當時社會上層人士對事務的看法,諸葛亮雖然盤剝四川底層民眾很厲害,但是對巴蜀本地大地主大豪強還是採取拉攏和籠絡的策略。


比如劉備占益州之後,素有才學的廣漢人秦宓稱病不出,諸葛亮特徵為從事祭酒。梓潼杜微稱聾閉門不出,諸葛亮領益州牧時,「妙簡舊德」,在秦宓之外又征杜微為主簿。


此外還有譙周、張翼等巴蜀本地出身的文武官員在蜀漢得到重用。


這就讓巴蜀當地上層豪強與地主對諸葛亮充滿好感,所以史料里充斥著對諸葛亮的溢美之詞。



其次,歷朝歷代的皇帝和士大夫,他們的著眼點絕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王朝的興衰。


對於他們來說,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不顧一切的要興復漢室,這是非常值得提倡和鼓勵的;而且諸葛亮私下品性高潔,而且清廉自守,就更值得所有的士大夫學習了。


至於某一個地區是不是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變得「荒殘」、變得「民貧」,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士大夫們其實也並不在乎。


相反,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導致整個王朝的覆滅,這才是應該批評的。


但是蘭台以為,作為普通人,我們更應該代入諸葛亮治理時期的蜀漢普通老百姓的視角,而不是王侯將相的視角。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