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射核彈,美國多瘋狂?核戰爭隨時爆發,中國如何應對?

九變調研室 發佈 2024-05-01T00:44:46.138479+00:00

先是流浪地球2大火,接著是美國的ChatGPT紅了,從而引發一些憂慮——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的勞動?

大家好,歡迎關注九變調研室。

春節過後,人工智慧成了一個很熱的話題。先是流浪地球2大火,接著是美國的ChatGPT紅了,從而引發一些憂慮——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的勞動?再接著就是,我們也有初始版的ChatGPT了,而且還取名叫MOSS,頓時讓人有種電影裡人工智慧即將統治世界的緊迫感!難道,人類的未來,真的要落入超級量子計算機的無限計算之中嗎?

正如電影裡說的,人類把最精密的加密技術,用在了互相毀滅的武器上;同理,人工智慧這種最先進的大殺器,也會率先用在互相毀滅上!如今,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推動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然而人工智慧軍事化,也許會給人類帶來一個更可怕的未來。而美國則當之無愧的走的最遠。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美國人工智慧軍事化的實施路徑、主要項目、未來規劃,以及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挑戰?又應該如何應對?

喜歡的朋友還辛苦大家給視頻點個讚支持一下,謝謝大家。下面,我們正片開始。

在美國的定義中,未來的戰爭是智能化戰爭,其核心是以「算法+數據」構建起作戰系統的靈魂大腦,說白了,就是讓計算機來做決策、做動作,實現「智能化作戰」。這樣一來,有很多好處,比如讓電腦有自主性優勢,用系統來增強作戰效果;再比如可以提升反應速度,提升武器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效率;甚至還可以增強士兵的能力,最大限度提升作戰系統的整體效能。

從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雲計算、天基信息等新興技術的創造性融合,已經讓人工智慧軍事化,有了發展起來的硬體基礎。

鑑於人工智慧技術存在巨大的軍事應用潛力,所以在美國看來,想要保持美軍的領先地位,就必須加快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作戰中。

但是,在美軍的嘴裡,美國是「弱小、可憐又無助」。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說法,得益於人工智慧,中國軍隊將在2049年超越美軍,成為擁有世界一流戰鬥力的軍隊。2020年9月,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鮑勃·沃克強調,中俄在軍事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方面可能在較小程度上超過美國。美國國防部第一位首席軟體官尼古拉斯·夏蘭於 2021 年 9 月辭職,以此抗議因美軍的技術革新緩慢,而導致中國在人工智慧等領域「超越」美國。

這些話,到底是基於事實的焦慮?還是美軍一貫的用來爭取更多預算與資源投入的話術?相信各位朋友心裡都有數。

那麼,現在美軍的人工智慧應用,到底走到哪一步了呢?

目前,主要集中在情報分析、指揮控制與自主攻擊等領域。

我們先說情報分析。

美國軍方已將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提升數據與情報分析能力的重要依託。人工智慧技術可用於篩選、識別海量數據,並向分析師和決策者提供決策意見,確保分析師能最大化的利用好監視與偵察大數據。

其實,現在的美國間諜飛機和衛星,每天收集的原始數據,早就遠遠超過國防部的分析能力了。美國防部早在2017年4月,就宣布實施代號為「Maven」的算法戰項目,通過與多家公司合作開發圖像分析算法,分析從無人機——包括「掃描鷹」等戰術無人機平台,和「灰鷹」、「收割者」等中高空平台——所獲取的全動態視頻數據,識別具有軍事價值的目標。

第二個領域,是單兵作戰技能。

美國軍方已經向微軟等企業提供研發支持與軍購合同。其中,美國陸軍於2021年3月 26日授予微軟一份為期五年的綜合視覺增強系統合同,為其生產軍用版的全息透鏡增強現實眼鏡。這個眼鏡,可以藉助人工智慧技術,使得作戰人員無需紙質地圖,通過護目鏡就可以規劃作戰,提升戰場溝通效率。

第三個領域,非常關鍵,就是指揮系統。

美國國防部已將人工智慧在指揮系統的運用,作為優先開發項目。試圖將總參謀部各個功能板塊的運作,包括作戰規劃、情報收集、後勤、通信和決策等環節,都移交給各類智能系統。這些子系統將被集成到一個「系統中的系統」——「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系統中。

2021年6月22日,美國國防部宣布了人工智慧和數據加速計劃。其目標是快速推進「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等軍事智能化的概念,通過實驗或訓練產生基礎能力,並最終產生可用於傳感器數據的實時融合、自動指揮和自主系統集成的數據和操作平台。美國空軍已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其他國防承包商一起,開發這一系統的關鍵部件。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叫「先進戰鬥管理系統」,該系統旨在為戰鬥機飛行員提供最新數據,並指導戰鬥行動。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陸軍的「綜合空中和飛彈防禦作戰指揮系統」,該系統會將雷達系統連接到防空和飛彈防禦發射裝置,並為其提供精確的發射指令。美國空軍和多家承包商尋求將上述系統進行整合,從而將傳感器、發射裝置和部隊指揮官連接成一個軍事「物聯網」。

理論上,「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系統可增強美軍在陸、海、空、天各領域的聯動能力,有利於提升那些部署在遠離本土、駐地分散的美軍的戰場生存力。所以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軍特別喜歡。而美國已經在2022財年的國防預算中,新增了不少技術研發支出,為「聯合全域指揮控制」這一新型作戰模式做好鋪墊。

第四個領域,叫自主攻擊平台。這裡分兩塊,一塊是網絡的自主攻擊,另一塊,則是現實中的自主攻擊。

網絡自主攻擊,已經實施很長時間了。早在2017 年,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就已經搞了基於人工智慧處理晶片的自主網絡攻擊系統。

而在物理性作戰空間,美軍已嘗試裝備能在無直接人力投入的情況下,自主選擇攻擊目標並實施致命攻擊行動的系統與武器。比如過去,軍事飛行員才是空中力量投射的核心,現在哪怕是無人機,也要有人遠程操作。而在美軍的設想里,未來,機器人哨兵、戰場監視無人機、攻擊無人機和自主潛艇等裝備可以自主作戰,不需要人力操作。反正,一切作戰全靠系統。

上述就是公開資料中披露的美軍人工智慧發展概況。

目前,美國還試圖把人工智慧軍事化系統的應用,推進到盟國中。但這反而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比它在本國搞難多了。因為並非所有國家,都在以相同的速度開發軍用人工智慧系統。比如,歐洲各國跟不上美國的速度,但他們會心甘情願用美國的系統嗎?人工智慧是大腦,如果指揮系統用了美國的人工智慧,那麼,這支軍隊將被美國徹底控制。即便是美國最鐵桿的盟友,都不見得會樂意這麼做。

所以美國早期推動的範圍,局限在幾個老鐵中,比如五眼聯盟;之後才是北約,但北約目前的項目也不多,主要是自動化和機器人這些不太核心的內容,不涉及情報和指揮系統。

值得警惕的是,美軍的人工智慧體系,正在向亞太蔓延。2020年9月,美國國防部聯合人工智慧中心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等 13 國軍方與國防部門,舉行了首次人工智慧防務夥伴關係論壇。該論壇試圖建立一個合作框架,提高盟國軍隊的互操作性,大家品味一下「互操作性」這個詞,意思就是通過人工智慧系統,讓美軍能操作別國的武器。這代表著美國正在把自己的軍事智能化技術,向日本、韓國等中國鄰國外溢。

那麼,如果美國達到目的,對我們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最可怕的前景,就是突然的、莫名其妙的挨飛彈。

看過流浪地球2的朋友應該都會覺得奇怪,電影中的MOSS,為什麼會得出了「拯救人類文明就得毀滅人類文明」這麼奇葩的結論?這是因為人工智慧也需要學習,需要人給它餵「養料」——也就是數據,才能成長的。至於教它的是誰?它吃下去的是養分,還是「屎」?得到的結果會完全不同。那麼我們假設一下,美軍的人工智慧是從哪裡學的?萬一,是根據川普的推特學習的呢?當一個人工智慧,特別是掌控了美軍指揮系統、未來說不定能自主決策發射飛彈甚至核彈的人工智慧,其底層邏輯是零和博弈,元指令是「美國第一、讓美國再次偉大」,那這種系統部署在我們的鄰國,得有多可怕!

當然,這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擔憂,但現在,這種危險已經露出了苗頭。

正如我們剛才說的,人工智慧不是人本身,它有點「一根筋」,不知變通,「理性思考」能力不見得就會比真人強。所以用這種技術支持的自主武器系統,在設計、部署和應用中會存在缺陷與失誤。

往細了說,這種自主攻擊系統的自動化分析與決策程序,會受到「戰爭迷霧」的影響,即衝突的快速變化、不可預測性與脆弱的人工智慧系統不兼容。

再強大的系統,學習疊代,也要依賴於非常大的數據集,而這些在一些軍事場景中可能不存在。戰場千變萬化,加入一場戰鬥,形勢發生突變,不在人工智慧系統學習的數據里,這時系統就會變得不可靠。尤其是現在美軍急於部署軍用人工智慧系統,系統的不可靠,與對「假想敵」的猜疑、恐懼等因素疊加,就會增加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特別是當人工智慧系統被賦予越來越多的自主性時,衝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最值得擔心的是,美國陸軍未來司令部司令約翰·默里在2021年1月下旬表示,由於人類可能無法對抗敵方無人機群,因此目前控制人工智慧的規則可能需要放鬆。所以我們可以預見,雖然目前美軍的自主武器系統,仍會受到操作員的遠程操控,但隨著人工智慧軍事化系統列裝進度的加快,未來美軍有可能會將部分「自衛戰術」託付給人工智慧系統,以利用其快速決策能力,這可能導致戰術性失誤或事故,並使意外衝突發生的概率與風險不斷上升。例如,在美軍對中國沿海實施抵近偵察、軍事挑釁並導致出現對峙局面的過程中,如果「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等智能系統出現技術故障,或者「一根筋」了,就可能會導致美軍對戰場態勢感知產生誤判,並引發意外攻擊或衝突。

此外,人工智慧輔助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也會使得戰爭決策速度,大大超越傳統的戰爭模式。以前,大家開始前,還有個「三思而後行」的挽救機會;現在有了人工智慧,電腦指令一下,一切都無法挽回!

人工智慧武器系統帶來的第二個危險,是它的秘密性,會侵蝕大國安全關係中的戰略「默契」,影響對手的戰略判斷,從而導致國家間衝突風險。

當大國關係出現緊張時,一國需要判斷他國的威脅有多大,以及這個威脅的來源、性質與程度,也需要識別與判讀,這其實是一個給局勢降溫的過程。而人工智慧武器所體現的全域聯合作戰思路,強調多域協同,不僅包括在一般物理空間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而且更加強調在太空、網絡空間、電磁頻譜、信息環境等方面的認知、行動與控制能力。這就導致判斷威脅變得非常困難,進而引發焦慮。

對此,基辛格也認為,軍事人工智慧系統可能會導致外交失敗。所以未來大國博弈中的不可控因素將會進一步增加,並會對中國周邊地區以及更大範圍的國際安全局勢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人工智慧與網絡技術的結合,可能進一步降低網絡攻擊的門檻。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戰略傾向顯示,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進攻性武器和自主武器系統,可能將被部署在網絡空間。特別是美軍已使用計算機病毒、木馬程序和邏輯炸彈等智能網絡武器,對一些國家的政府機關、軍事科研等機構的網絡進行情報搜集、破壞等活動。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慧軍事化進程的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物理實體可以成為美軍實施網絡攻擊的對象,這將成為大國間網絡安全爭議與對抗升級的誘發因素,尤其會對中國的網絡安全局勢造成更為嚴峻的挑戰。

最糟糕的是,二戰後形成的大國間「核威懾=和平」的體系,正面臨解體。

在過去幾十年中,核大國之間存在的「相互確保摧毀」的狀態,維持了全球力量的平衡,核戰會導致相互毀滅,任何發起先發制人核打擊的國家都可能面臨自我毀滅。

而人工智慧技術的軍事化應用,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核恐怖平衡」。因為智能化戰爭的重要特徵就是對抗節奏明顯加快,制勝機理從以能制勝,轉變為以快制勝,實施出其不意的攻擊。在此形勢下,自主武器攻擊一旦觸發響應,就是全力以赴實施打擊,這一過程中蘊含著觸發核戰爭的風險。例如,「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系統可以探測到其認為構成安全風險的敵方行動,因此美國在這一狀況下有可能使用飛機、飛彈發動全面攻擊,不讓對方有還手的餘地。

事實上,美國的軍事理論,一直都在力圖實現這種設想。多年來美國的首要假想敵當然是前蘇聯和俄羅斯,而人們也普遍認為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也包含了類似選項。所以說,「聯合全域指揮和控制」系統或其他類似系統,可能會將敵人的行動誤解為準備發射核武器的信號,並命令美國核力量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要麼「敵人徹底滅國」,全國變成核廢土,如果滅不乾淨,那就是新的世界大戰。

所以,人類的確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也必須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提升應對智能化作戰的技術能力。

那麼美國有什麼經驗呢?

第一是公私合營。以往的技術是從軍事擴散到民用,而人工智慧不一樣,它是興起於民用的一種技術,那麼反人工智慧,也可以藉助民用技術得到發展。

第二,自然是要提升我們自己在軍事智能化領域的攻防能力,積極發揮算法在情報分析、輔助決策、智能指揮、精確協同、精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構建自適應能力更強的平台。

最後,必須注意的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國內敏感數據跨境流動的管控。可用於支持智能作戰的數據,不但包括軍事系統的偵察、監視和情報活動,還包括各類電子商務平台與軟體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社會文化信息與社交媒體數據。然而現在的狀況是,企業運營這些app,本身就需要常態化、持續性、高速率、低延時的跨境數據流動,這會帶來敏感和重要數據隨之出境的安全風險。所以我們必須強化敏感數據的跨境流動管理,這樣才可以削弱美軍進攻性智能武器進行深度學習所依賴的數據基礎。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讚關注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

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正改變大國戰略競爭的主要模式_周琪

美國國家安全認知的新視閾:人工智慧與國家安全_劉國柱

美國人工智慧軍事化的發展態勢、風險與應對路徑_孫海泳

中美人工智慧戰略及政策的比較研究_劉玉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