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戰爭時期,法國陸軍軍事優勢形成的主要因素

北齋talk 發佈 2024-05-01T01:08:34.619593+00:00

#歷史開講#直到拿破崙執掌軍隊之前,革命戰爭時期的塞爾旺和卡爾諾已經對法國的陸軍進行過出色的組織工作了。法國陸軍軍事優勢到達全盛時期尤其是在卡爾諾掌軍期間,包括大規模集中兵力作戰和運用更加靈活獨立的師在內的各種軍事探索都己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並進行了初步的總結。

直到拿破崙執掌軍隊之前,革命戰爭時期的塞爾旺和卡爾諾已經對法國的陸軍進行過出色的組織工作了。

法國陸軍軍事優勢到達全盛時期

尤其是在卡爾諾掌軍期間,包括大規模集中兵力作戰和運用更加靈活獨立的師在內的各種軍事探索都己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並進行了初步的總結。但這些新的軍事原則仍然帶有濃重的舊戰爭的色彩,譬如卡爾諾即便明確了靈活機動對於法軍取勝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卻還是沒法擺脫圍城戰式的固有思維的束縛,在攻取要塞的消耗戰中,法軍的補給劣勢和缺乏訓練的短板只會進一步被放大化,這就成為法軍作戰往進一步高機動化發展的桎梏。

因此儘可能地撇開舊式戰爭對法軍新的發展狀況的影響,從而對法軍的戰略思想和軍事制度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革調整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另外,熱月政變後隨著法國社會矛盾的逐漸激化,國內的政治鬥爭也日益白熱化。


督政府時期,各種政治事件頻發,法國的文官政府在不斷內訌中日漸凋零,而與此同時軍人勢力漸漸擴大了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成為能夠不斷影響政局演化的重要力量,如何使法國的政壇恢復平穩,以及如何調整新的軍政力量對比也成為法國政治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法國陸軍軍事優勢,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兩大課題之後才具備了形成的條件的。

當法國的軍事和政治的問題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的時候,法軍在第一次反法同盟中取得的良好局面就難免要喪失。1798年底,英、俄、奧、西、那、土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春,督政府部署的法軍全線出擊,迎戰來犯的聯軍。

茹爾當率多河軍團進入南德,貝爾納多特走萊茵河中段,謝雷從義大利軍團中抽調10萬人沿阿迪傑河布防,馬塞出兵格里松斯。可到6月份以前各軍便都無一例外地敗退了。新任義大利軍團司令、西艾耶斯矚意的將軍茹貝爾還戰死在諾維城下。法國的情況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財政上都再一次退回到崩潰的邊緣。


這一危機的情況為曾經在卡爾諾創建的最可能接觸到革命戰爭時期法軍各種最新動態的歷史和地形測繪局任職過的、前義大利軍團司令一一拿破崙·波拿巴通往最高權力之路掃清了障礙。

拿破崙的掌握權力依靠的是軍人集團中各派系將領的支持(或起碼是默許)和文官政府上層人員的參與。這就意味著他不必受困擾了革命十年之久的黨派政治的干擾,事實上,他也的確建立起了軍政分軌並行不悖的行政體制。

拿破崙的統治把法國從黨派爭端中拯救出來,不論是政治上的異見分子,還是宗教上的不同信仰,亦或是流亡在外的貴族,拿破崙的政府都以儘可能的寬容去接納他們,這就讓法國的物質精神力量能夠最大可能地集中於恢復國內生產和進行對外戰爭上,從而解決了督政府後期最為迫切的政治問題。


軍事上的困境拿破崙是從馬倫戈戰開始打開突破口的。1800年5月,執政府成立半年之際,拿破崙為了擊敗第二次反法同盟而便奔赴前線,執政府聲東擊西,似乎要在菜茵地區發動強大攻勢,而戰爭重心實際上是拿破崙負責的義大利方面,經過周密準備他出敵不意地完成了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於6月初空降皮埃蒙特。

13日拿破崙與奧軍戰於馬倫戈,當晚因為情報有誤他錯誤地分兵行動。這使得14日的戰況一度對拿破極為不利,奧軍憑優勢兵力火力對法軍展開足足8個小時的衝擊,但拿破憑藉沉的組織能力,使法軍在戰場上一直撐到分兵出去的德賽帶領5000兵增援而打敗了奧軍。7月,莫羅將軍又接連取得霍恩林登大捷,奧軍被迫和談。

1801年《呂內維爾和約》簽訂,第二次反法同盟僅歷三年便告瓦解。翌年,法英簽訂《亞眠和約》,經過十年戰爭後,歐洲終於迎來了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亞眠條約》帶來的和平讓拿破有了進行大規模總結革命戰爭至今得出的寶貴軍事經驗的機會。


就是在1803年到1805年間,法國在布洛涅等五處大型軍營訓練出了一支能夠橫掃歐陸的戰爭機器,在這裡拿破將新的師級編制運用得出神入化,並儘可能地整編擴建了法軍的步、騎、炮各兵種。布洛涅的訓練為解決督政府後期困擾法軍的軍事問題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1805年8月,英、俄奧、瑞、丹等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奧地利派兵15.5萬進通法國東線,拿破崙當機立斷放棄西侵英格蘭的計劃,23日發兵17.6萬由布洛涅急東進800公里,9月25日即渡過萊茵河,僅僅一個月便完成了對烏爾姆駐軍的包圍,實現了軍事史上空前絕後的戰略奇襲,在烏爾姆的奧軍尚且不明就裡的時候就逼其投降。

烏爾姆戰役,法軍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規模實施大規模軍團的急行軍,達成了遠距離奇襲的戰爭設想,以1500人的傷亡代價換來殲敵5萬的巨大戰果,第一次在全歐洲面前展現了經拿破崙訓練的法軍所具有的軍事素質。更具有政治意義的是11月拿破崙直接占領了維也納。


12月2日,法軍又在奧斯特利茨與奧我兩軍主力會戰,在拿破崙實施戰略誘敵之後,法軍揮北段與中段的優勢兵力舉摧垮聯軍,取得殲敵2.7萬的戰果。奧斯特利茨的勝利降了奧皇弗朗茨27日兩國簽訂《普萊斯堡合約》,第三次反法同盟歷四月而瓦解。奧斯特利茨讓舊秩序的狂熱捍衛者梅特涅仿佛看到了「文明的毀滅」。

烏爾姆和奧斯特利茨讓法軍的盛名傳遍歐洲如日中天,大皇帝手下的法軍被傳為歐洲大陸上百戰百勝的軍事機器,從馬倫戈到奧斯特利茨,法軍不僅勝利不斷,而且幾乎次次都是以少勝多的傳奇戰例。

奧斯特利茨後神聖羅馬帝國解散,法國陸軍的軍事優勢遂告形成。奧斯特利茨後法軍又取得了耶拿-奧爾施塔特戰役、弗里德蘭戰役的勝利,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不僅占領了普魯士的首都柏林,還逼迫俄、普兩國加入大陸封鎖體系、共同對抗英國。第三、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勝利對於法軍的改革之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在於,讓法軍能夠從德意志和波蘭這樣的盛產良馬和騎兵的地方獲得大量的戰略資源。


大批戰馬的輸入,讓拿破崙用大規模騎兵縱隊作戰和進一步提高炮兵機動能力的設想能夠有所依託。1809年,法軍再次占領維也納並在瓦格拉姆大敗奧軍,瓦解了第五次反法同盟。至此,法蘭西第一帝國直接或間接統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控制130個省份,占領別國領相當於本土3倍,所轄人口7500萬。"大陸上除了俄、奧、普之外,還有一大批盟因、衛星國臣服於法國,服從法國調遣,承擔法國派發的義務。法軍優勢達全盛。

法國陸軍軍事勝利奠定了陸軍的優勢

綜上可見,正是法軍取得的一系列的軍事勝利奠定了陸軍的優勢。但那只是軍事最外層的表象。除了接連的軍事勝利之外,法軍經過一系列戰爭的錘鍊所產生的獨特的軍事制度體系才是這種優勢的固定內核。

這包括新的軍官晉升制度普遍義務兵役制,師、軍體系,改良後的的步、騎、炮兵組織和作戰方法,散兵.縱隊、橫隊相結合的步兵隊形,就地取給和國家補給相結合的後勤制度等,只有靠這些制度作為支撐,拿破崙閃電進攻戰略才有實現的可能,以快打慢和戰略決戰遂成為法軍克敵制勝的殺手鐧。


而這些純粹的軍事原因的背後還有拿破崙獨具特色的軍政關係政策等作為政治上的依託。最後,當法軍的成就為歐洲所公認後它的制度便成為其他歐洲國家進行陸軍改革的動力和參考。

1807年在普魯士1808年在奧地利、1810年在俄國,為了不被法軍消滅和在軍事上完成對法國的追趕,各國先後開啟了以法軍為模範和對手軍事改革,法軍的義務兵役制、參謀制、軍功晉升制等制度遂流傳於歐洲各強國,並成為現代軍事組織體系的濫筋。第三章大革命創造的新型的軍隊和戰爭形態。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為軍事上創造力的解放掃清了障礙。封建制度的崩潰,帶來了全國範圍內以土地為代表的財富的重新分配,以及人民民主權利的政治確認.共和國的建立讓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有能力和依據建立一支民族武裝的國家。


而自由平等的新風尚,讓法國的軍隊又由內而外地煥發出迥異於各國武裝力量的獨特的精神特質。一支有別於以往和同時代任何一支部隊的新型部隊首先誕生於法國。而與一個能夠最大程度上動員其物質和精神力量的國家作戰,又勢必導致它的敵人們也不得不去做同樣的動員才能免於失敗甚至毀滅的命運,於是一種打破了有限戰爭的限制。

所有參戰國都必須盡一切可能做各種動員的新的戰爭形態一總體戰爭就此誕生了。法國陸軍正是因為率先產生了一支全新的軍隊,率先發動了總體戰爭,並為這兩種新事物做了充分的適應與調整,才能為接下來的新式戰略和軍事制度的出現打好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