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鄉土論壇:利用地名信息,搞好文化創建

鄉土泗州 發佈 2024-05-01T01:20:13.126170+00:00

利用地名信息,搞好文化創建張文德一個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誌的名稱,它還是一個地方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這裡的人文信息,是一張活態的「文化名片」,它可以陶冶人們情操,寄託著美好的嚮往,並有益於創造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廣泛存在於城市、鄉村很多老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指向性特

利用地名信息,搞好文化創建


張文德

一個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誌的名稱,它還是一個地方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這裡的人文信息,是一張活態的「文化名片」,它可以陶冶人們情操,寄託著美好的嚮往,並有益於創造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廣泛存在於城市、鄉村很多老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指向性特別強、有廣泛群眾基礎,而梳理、保護「老地名」,就是保存我們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保護城市的歷史內涵和個性特徵;繼承和發揚地名文化,對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承先進思想, 振奮民族精神,打造文化家園,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作用。

泗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作為擁有四千年歷史,兩千年建置,城市格局延續了六百年的文化古城,這裡人文薈萃、底蘊深厚,應因地制宜,挖掘本土元素,發揮文化優勢,提升泗縣城市形象和城市品味;利用和打造好「地名」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對突出泗縣特色,展現泗縣文化基因,提升泗縣內在形象,大有益處。

近年來,泗縣新區不斷擴大,已經再三刷新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但是道路和橋樑,命名和標註工作,始終沒有同步展開;有些配套設施基本就位,以致通車很久,依然沒有名稱;有的長期標註規劃路、未名路;有的幾十年一直沿用約定成俗的名稱至今沒有明確的標識;有的假意斯文,編造新詞,讓人不知所云;有的使用多音字、多意字;有的圖省事,乾脆來個經幾路、緯幾路;有的跨越整個城區,南北、東西延綿幾公里,仍然叫什麼什麼路,給來往遊客、快遞物流投遞工作、給車輛的通行和導航帶來諸多不便。

泗縣作為投資興業的熱土、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地名的混亂,讓外地投資者和遊客,望路興嘆、無所適從。而此次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也給地名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希望地名工作者,在尊重泗州歷史、人文地理的前提下,加快城區及鄉村新建道路橋樑的命名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廣度,規範道路命名,增加新命地名的文化含量,與時代接軌,且不能與歷史割裂,要使之儘快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和城市品位定位的需求。

泗縣北部新城,歷史是曾經有學田馬、陶宅、於陳、老許、三里王、五里廟、龍王廟、八里橋、接官亭、十里井等延續數百年的自然村落和歷史遺蹟,隨著棚戶區改造,道路建設、樓盤崛起,留給這裡的記憶正在淡出歷史,這片土地曾經的故事也將湮滅;而保存下這些地名,挽留這份最後的記憶,也必將給腳下的千年古城增光添彩。

泗城西關三里灣,是明朝開國元勛韓成的故里,泗城東關的校場陳莊,是明朝南京戶部尚書陳翌的故里,從這裡走出了「虹縣三公」和眾多文臣武將,以他們不朽功勳,成為明初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古往今來「忠義之地」,我們應珍視包括三里灣、校場陳莊在內泗縣所有風土文脈的「寶地」,珍視這片土地上滋養的傳奇,繼承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光耀後世,鞭策後人。

泗城古汴河沿岸歷史上曾經有義冢、城隍行宮、文廟、州治、東西察院、玉皇閣、劉猛將軍廟、小教場、郵路總鋪、何公墓、韓侯祠、城隍廟、子孫堂、西水關、響水潭、魏橋、白塘湖、五女冢等歷史遺蹟,都是抹不去的人文印記,都可以作為泗縣的歷史和文化名片,以延續古老地名文化、示之世人,激勵來者。

泗城南關外幸福閘南側、石樑河橋下是清代在泗州設置的南關稽查口,扼守著上游汴水通江達海的咽喉要道,是查驗鹽茶糧油物資,收取關稅路銀,充實地方財政重要來源。此地三面環水,是進口南關必經之地,軍事意義也非同尋常,數百年來、歷次戰爭的入城之役都發生在這裡;除了稽查口,明清兩代還在此處先後建造過看花台、問俗亭、尤家橋、尤家廟等建築,曾經是個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好地方,是古虹縣(泗州)人外出郊遊、踏青的首選之地,保留這些記憶,留下這些閃耀著文化光芒的老地名,有利於展示以「水韻泗州」為主題、大美泗縣厚重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

東一環路以泗州歷史上東城門永濟門為依據,可以更名永濟路;南一環路,以泗州歷史上南城門永泰門為依據,可以更名永泰路;

西一環路,以歷史上西城門永豐門為依據,可以更名永豐路;北一環路,以泗州歷史上大北門迎恩門為依據,可以更名迎恩路;

中城街,以人民路為界,東段至文昌宮巷(今鐵市巷),此處緊鄰孔廟泮池南側的照壁以及黌(hong)學,曾為老人民電影院、老文化館之所在,古稱近聖街,西段至西門口古稱崇正街,自古以來,此處凝聚泗縣文脈,以親近聖賢、崇正立人之指導思想,用來教化民眾,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此近聖、崇正之名,直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近聖街向東至城門口,可以延續古稱,曰東關大街;

泗城一小所在位置,是4000年前,大禹王封邑夏地的都城,2000年前夏邱建制因名於此,明初開辦的夏邱書院,距今600餘年。歷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深厚,可改一小東西兩側的東牛市巷和學士中路為書院東街和書院西街;

商南路因位居商會之南側而得名,並無特定含義,不妨以人民路為界,將東側靠近泗虹社倉一段更名為社倉路,西側接近山西會館的一段更名為會館路;

人民路北段古稱官巷口,通過古運河上之三思橋,正對縣治(州治)衙門,可謂之府衙路,以此告訴後人,自虹縣、泗州到泗縣,近600年間,無論是縣衙、州衙還是建國後的人民政府,風雲變換中泗縣故事都從這裡肇始發端;

人民路南段,以花園井最為著名,景觀不復存在,地名可以因之,稱其花園井路;

南牛市巷,現名新市街,新興街市而已,東至學士路,西抵泗州大道(大棚頭)在今天的泗城一小(幼兒園)處是當年的「三公祠」,承載著古虹縣的光輝和榮耀,借名奉祀明代開國元勛,「虹縣三公」即寧河王鄧愈、越國公胡大海、高陽侯韓成。他們的英名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世代傳頌,是閃耀在泗縣人心中最為璀璨的星座,此處毫無意義的路名不妨叫做三公祠路;

學士路位於老泗中西側,是否取典籍中「學而優則仕」為名,尚不可知;上個世紀末學士路北段為農資集散地,俗稱化肥一條街,向北連通大北門(迎恩門)及城隍行宮,承襲古意,可以稱其北門大街或大北門街,自大北門護城河上之來龍橋延伸至北二環的學士路北段可稱其城隍行宮路;

新華書店教材倉庫所在位置,是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虹縣知縣楊際明在此設置的演武廳、演武場,俗稱校場,此地陳莊也稱校場陳莊,可將新開沱河路更名大校場路;

東一環和南一環交匯處(俗稱唐朝橋)曾為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建造的魁星閣,古代用於祭祀天上主管科第命運的文曲星,可將跨護城河之橋命名為魁星橋,向東至東二環之道路命名為魁星路;

東一環跨護城河連接桃花源北區北門之橋樑,俗稱香水橋,與史實不符,此處毗鄰古代先農壇,應將東一環外跨護城河之橋樑稱先農壇橋,將向東延伸至虹鄉路之道路,命名為先農壇路;

南關大橋,曾建有問俗亭、看花台、「尤家廟橋」及駐節公館,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初年,建議將此處大橋恢復原名為尤家廟橋;

西一環跨護城河之西關大橋,從木橋、磚橋、到石橋,已經經歷幾個世紀的風雨,可以追溯的歷史達到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明初因為汴水與潼水匯流合擊得名響水橋、清末因邑人募捐籌款改建而稱眾善橋,應弘揚團結協作之創建精神,仍稱其眾善橋;

舊時山川壇在南門外,大約位於今天老城西南,和橋路西來庵巷口附近。山川壇供奉三位木主,分別祭祀山川之神、風雨雷電之神和城隍之神,更多體現先民們敬畏天地,講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嚮往,不妨將和橋路改稱山川壇路;

和尚橋路,簡稱和橋路,因西關火神廟和尚化的善緣,募捐在梁園路南側柳溝上,修建小石橋而得名,不知何故,陰差陽錯,此和橋路名,竟由梁園路北首東南至幸福閘一線因之,和橋路若改稱山川壇路,梁園路可恢復為和橋路;

明清時期的社稷壇在西門外,大約位於今天老城西北,石樑河西、清水灣路北側,社稷壇奉祀五土之神和五穀之神,是先民們感恩天地饋贈,祈福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的聖地,建議將泗州名城東側南北向之甘泉路更名為社稷壇路;

另據史志記載,明朝虹縣一代廉吏知縣何誠曾因「清慎慈惠、士民愛戴」,死後四年被請回遺骨,並安葬於社稷壇之右,可將今梁園路北段,古運河至清水灣路一段命名為何公路......

泗縣還有很多有歷史淵源的地名,如山頭之於兩千歷史的潼城,劉圩之於古鎮四山,黑塔之於久負盛名的朱山,草廟之於千年古鎮通海、墩集之於石龍湖、大路口之於漢王台、草溝之於楊家台,長溝之於羊城湖,屏山之於蟠龍山,大楊之於吳店,瓦坊之於陡升三級張莊,黃圩之於渭橋....反觀這些古老名稱,可以看到泗縣老地名背後蘊含著的更為深厚的意境和內涵。

凡此種種,不一而論。所有這些,都可以深入研究探討,進行在價值考量下的有效恢復,不是一味追求復古仿古,而是還原它的古樸厚重,和它人文底色,並致力對應於一個擁有4000年過往的大泗縣,一座延續了600年格局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品味和形象,讓地名文化在文明創建中發光發熱,使之成為未來國家級文明城市一道引人入勝的風景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