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試爆後,法國總統卻勃然大怒,這是為何?

造話奇談 發佈 2024-05-01T01:20:28.143313+00:00

韓戰,從表面上看,是朝鮮內部的政治集團做鬥爭,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其實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鬥爭。

「兵者,國之大事。」韓戰,從表面上看,是朝鮮內部的政治集團做鬥爭,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其實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鬥爭。實際上,早在日本還未投降之前,美國和蘇聯就已經開始了暗搓搓得比較。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當時日本敗象已顯,於是美國、蘇聯等國便提前開始了戰後勢力劃分。面對蘇聯強硬的態度,美國放下狠話,表示自己其實研發出了新武器。史達林聽到後直接表示,如果有就應該將其用在對日作戰上,而不是光顧著放狠話。

後來美國先後對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並在已經沒有原子彈的情況下擲出豪言,表示如果日本還不投降,將會有更多。在這一番操作之後,蘇聯的態度終於發生轉變,雙方在朝鮮的勢力劃分,也就有了結果。

武器影響

「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有著上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傳承,古人的生存經驗讓人們知道,雖然關鍵時刻需要以戰止戰,但如果長時間陷入戰爭,只會勞民傷財。因此,通過努力提升綜合國力,擁有不通過戰爭就能威懾他國的能力,才是最好的。

當年,蘇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而轉變了在朝鮮勢力劃分的態度,但也在這之後,緊急提升了國內研製核武器的速度。1949年8月,終於,蘇聯也進行了原子彈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早在1948年,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先後成立的時候,金日成就在美國對韓國瘋狂軍援的巨大壓力下向史達林發出了求助信號,但當時史達林的回應是拒絕。

後來蘇聯原子彈爆炸之後,不僅史達林的態度有了變化,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年1月時發表的講話中表示,美國的安全線並不包括台灣和韓國不會對這兩個地方採取直接軍事行動。

表面示弱的同時,杜魯門立馬向相關部門下達了加速氫彈研製的命令。後來1950年,金日成在和史達林進行了溝通之後,韓戰爆發。

面對史達林不斷地催促、朝鮮的請求,以及美國派遣軍艦干涉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派出飛機轟炸我國遼寧丹東的行為,中國最終選擇了抗美援朝。

這場戰爭,雖然為我國打出了國威,證明了我國強大的軍事作戰綜合實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但同時,也讓我國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經濟,背上了蘇聯的大量債務,甚至於直到1965年,才將所有欠款還清。

核武器在這場戰爭中發揮的或明或暗的作用,例如美國、蘇聯兩國領導人前後態度的轉變,例如美國曾放話要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等,都讓中國意識到了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性。

背景狀況

「沒有那個東西(原子彈),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韓戰結束後,因為中國在戰爭中極其優秀的表現等原因,蘇聯開始對中國進行工業援助。

1958年的時候,偉人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要發展原子彈和氫彈技術,表示不僅要做好戰爭防禦準備工作,還要做好,一旦帝國主義發動戰爭,我們要擁有能夠在打敗敵人進攻之後,發起反攻,直至把侵略者打出去的能力。

然而,在這番話之後不久,因為中蘇關係發生變化,另外對於原子彈這種核武器,世界上也很難有一個國家能夠真正對另一個國家傾囊相授,所以蘇聯在雙方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單方面撕毀協議並撤離所有援中技術專家。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聯合封鎖之下,在和蘇聯的關係也鬧僵的情況下,中國陷入了極為艱難的狀況當中。但即使如此,我國也並未放棄核武器的研製。

當時美國早就在1952年,在馬紹爾群島上試爆了一顆氫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氫彈的國家。而值得一提的是,該群島並不是無人島。

後來直到1978年,該島已經有20年沒有進行核試驗之後,人們卻依舊還能在遷居回島的居民體內檢測到遠大於安全標準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換句話說,在美國突飛猛進的核武器研製背後,是無數無辜人民的生命和鮮血。

因此,當時的中國科研工作團隊,除了要想盡辦法在重重封鎖之中找出一條研製道路,還需要冒著極大地被放射性物質摧殘生命的危險。可面對這些困境,中國科研團隊不僅沒有放棄,還更加廢寢忘食地投入到了研究當中。

研製成功

「當惜分陰。」雖然美國、英國、法國等國都同屬於資本主義國家陣營,但在真正完全站到自己國家的角度上之後,它們還是各有各的想法的。畢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真正心甘情願地屈居他人之下。

眾多國家之中,先是美國先後試爆原子彈、氫彈,接著是蘇聯分別在1949年和1953年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意識到核武器的重要性後,當時已經無力和美國抗衡的英國,很快便靈活轉變態度,在美國的幫助下,於1955年成為了第3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這段時間,法國總統戴高樂雖然擁有遠見卓識,但因為當時其政治運動遭遇挫折,所以「無法影響社會政治和國家制度」,直到後來1958年東山再起,才重新掌握大權。

在當時輿論環境並不平和的情況下,戴高樂曾兩度拒絕讓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戴高樂看來,英國就是美國埋在歐洲的一顆雷,隨時都有可能引爆。

因為深明國際形勢,所以戴高樂一直積極催促國家進行核武器研製。在戴高樂的堅持下,法國在1960年成功試爆原子彈,並且逐漸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撤出。

1967年,法國突然宣布,表示要在7月份完成氫彈試爆。消息傳出來之後,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因為,當時我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核試驗,並且已經在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對於美、英等國來說,顯然比起我們,他們更能夠接受法國的氫彈試爆。

因此,一旦法國趕在我們前面完成氫彈試爆,在《核不擴散條約》一旦促成的情況下,很難說我們受到的封鎖壓力會不會瞬間劇增。於是,為了趕在法國前面,科研人員們齊心協力,奮力加快了試爆進程。

終於,6月18日早,中國趕在法國試爆日期前的一個月,成功試爆了一枚氫彈,成了世界上第4個擁有氫彈的國家。戴高樂得知這一消息後,又是無奈又是憤怒,甚至於直接叫來技術人員進行了批評,畢竟,當時誰都沒想到中國在那樣的條件之下,居然還能先法國一步。

小結:

「鐵杵磨成針。」中國當時面對的國際環境,要遠比法國艱難數倍,因此背上的壓力,自然也比法國大。明白越晚研製出來,遭遇的阻礙和封鎖就會越嚴重的我國科研人員,在關鍵時刻克服了重重阻礙,並最終成功趕在法國之前完成了氫彈爆炸試驗。

在這之前,美國完全不相信中國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氫彈研製,而在美國幫助下才完成兩彈的英國,自然也不會相信。身處漩渦之中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很明白中國的困境,但也正是如此,在氫彈研製被趕超之後,他才會勃然大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