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選故事724、萬曆皇帝為何二十年不上朝

正史故事 發佈 2024-05-01T01:48:21.039724+00:00

他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見大臣,致使朝綱混亂,政務荒廢,人心渙散。萬曆皇帝死後二十四年,明朝就滅亡了。

萬曆皇帝怠政懶惰,在歷史上是很出名的。他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見大臣,致使朝綱混亂,政務荒廢,人心渙散。萬曆皇帝死後二十四年,明朝就滅亡了。所以,史學界一般認為,明朝滅亡,始於萬曆。

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他懶惰和身體有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長時間的立太子風波。

萬曆皇帝在十六歲那年舉行大婚,由母親李太后做主,冊封王氏為皇后,同時冊封劉氏、楊氏二人為妃。

萬曆皇帝大婚以後,李太后天天盼著抱孫子。可是,三四年過去了,無論是王皇后,還是劉妃、楊妃,她們的肚子都沒有一點動靜。李太后心裡有些忐忑不安,莫非是兒子有問題?

有一天,李太后忽然發現,自己身邊的宮女王氏,肚子卻大了起來。王宮女是河北宣化人,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曾經參加宮中選美,沒有選中,李太后見她勤快,便留在慈寧宮,當了身邊侍女。

李太后見王宮女肚子隆起,自然要詢問。王宮女起初扭扭捏捏地不肯說,後來被逼急了,只得道出實情。原來,有一次,萬曆皇帝到慈寧宮來,恰巧無人,便私幸了王宮女,只有這一次,就把她的肚子搞大了。

李太后聽了,臉上不露聲色,心裡卻樂開了花,這證明兒子沒有問題。李太后馬上把萬曆召來詢問,萬曆從小受到母親嚴厲管教,不敢承認。李太后命人把皇帝的《起居注》拿來,時間、地點都對,萬曆無法抵賴了。

李太后笑呵呵地對兒子說:「傻孩子,這是好事,如果生個男孩,是祖宗社稷之福啊!」萬曆皇帝見母親沒有責備他,這才放下心來。

過了不久,王宮女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朱常洛。王宮女生子有功,被封為恭妃。可是,萬曆皇帝並不喜歡王恭妃,對長子朱常洛也很冷淡。

就在這一年,萬曆皇帝冊封九嬪,其中鄭貴妃備受寵愛。鄭貴妃是北京人,出身名門,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她聰明美貌,善解人意,多才多藝,被萬曆皇帝視為紅顏知己,專寵後宮近四十年。萬曆皇帝雖然女人不少,但他最愛的是鄭貴妃,而且始終如一。

公元1583年,鄭貴妃生下一個女兒。儘管是女兒,萬曆皇帝也很高興,專門拿出十萬兩銀子,舉辦各種慶祝活動。

兩年之後,鄭貴妃生下一個兒子。萬曆皇帝欣喜若狂,但只高興了一天,皇子就夭折了。鄭貴妃悲傷哭泣,萬曆皇帝百般勸慰,並許諾說,如果再生下兒子,就立他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這才把鄭貴妃哄高興了。

再過幾年,鄭貴妃果然又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朱常洵。萬曆皇帝高興壞了,拿出十五萬兩銀子,大肆舉行慶祝活動。進封鄭貴妃為皇貴妃,僅次於皇后。大臣們紛紛上書,慶賀皇帝喜得皇子。

朱常洵出生兩個月後,內閣成員們集體上了一道奏書。萬曆皇帝認為又是賀表,打開一看,原來是奏請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皺起了眉頭,覺得鄭貴妃剛生下兒子,大臣們就要立王恭妃的兒子為太子,是什麼意思?

萬曆皇帝猜得沒錯,大臣們請求立朱常洛為太子,就是針對鄭貴妃和她的兒子。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立下了嚴格規定,除特殊情況外,繼承皇位的,必須是嫡子或長子。明朝立太子都很早,有的幾個月就被立為太子,最大的也沒有超過六歲的。

大臣們前幾年沒有提立太子之事,是等著看王皇后是否能生出嫡子來,如今見王皇后仍然沒有生育,而皇長子朱常洛已經五歲,可以立太子了。更主要的是,鄭貴妃也生了兒子,大臣們擔心,萬曆皇帝會廢長立幼,所以,便把立太子之事提到了議事日程。

萬曆皇帝很不高興,大筆一揮,在奏書上批示說,皇子尚小,此事以後再說。這一下,大臣們議論紛紛,誰都知道,萬曆皇帝特別寵愛鄭貴妃,恐怕他真的會打破祖制,廢長立幼。於是,大臣們不斷上書,陳述各種理由,要求儘早確立太子。

有個叫姜應麟的大臣,進士出身,為人耿直,上書直接指責萬曆皇帝有廢長立幼之意,不僅請求立太子,還要求封王恭妃為皇貴妃。

萬曆皇帝氣得手直顫抖,寫下一道聖旨,說姜應麟妖言惑眾,應該流放到極遠之地。萬曆皇帝為了證明自己公正,說不會違背祖宗之法,沒有廢長立幼之意。萬曆皇帝沒有想到,他在盛怒之下寫的這道聖旨,封住了自己的嘴巴,使他以後沒法再提廢長立幼之事了。

姜應麟受到處罰,卻贏得滿朝文武的尊敬。內閣給他找了一個極遠之地,建議將他流放到大同府廣昌縣。大同當時屬於邊境,氣候寒冷,也不安全,確實不是一個好地方。可是,廣昌縣位於大同府東南,在現在河北淶源縣一帶,離北京很近,山清水秀,氣候條件也不錯。內閣把皇帝糊弄了。

光有大臣們奏立太子,還好對付,難辦的是李太后也時常過問。有一次,萬曆皇帝被逼急了,忘了母親也是宮女出身,心裡話脫口而出:「他是宮女生的,怎麼能當太子呢?」結果招來李太后一頓痛罵,嚇得萬曆皇帝趴在地上,長時間不敢起來。

李太后被兒子戳了軟肋,確實很生氣。她與王恭妃同病相憐,王恭妃又曾是她的侍女,她既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又為王恭妃鳴不平,因此,李太后對立朱常洛為太子的決心更大了,不斷給兒子施加壓力。

朝臣有李太后撐腰,膽子大了起來,朝議時幾乎沒有別的事情,全是議論立太子。立太子確實是大事,關係國之根本。從此,萬曆一朝開始了長時間的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左右為難,十分煩惱。他壓根不喜歡長子朱常洛,一心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可廢長立幼違背祖制,大臣們又咄咄逼人,於是,萬曆皇帝採取了拖的辦法,乾脆不上朝,不見大臣,對大臣們上的奏章也一概不理。萬曆皇帝有點意氣用事,你們大臣們不是忠心為國嗎,那國家大事就由你們管好了,老子不幹了。

《明史》記載說,萬曆皇帝深居宮中二十餘年,不上朝,不見大臣。《明史》還在《姜庚傳》中記載說,姜庚曾經有三年多時間,沒見過皇帝一面。姜庚可不是一般的臣子,而是內閣首輔大臣,位居百官之首。首輔大臣尚且三年見不到皇帝一面,何況其他臣子呢?

這樣時間一長,大臣們也覺得不是個辦法,有人主張,乾脆順應皇帝的心意算了,否則國家就要衰敗了。結果,引起其他一批大臣的強烈反對,大臣們分成了「清流」、「濁流」兩派,國本之爭愈加激烈。

鄭貴妃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很想為兒子助一臂之力。鄭貴妃很聰明,也很有才,可是,她聰明反被聰明誤,做錯了一件事情,結果弄巧成拙,使國本之爭發生了逆轉。

公元1601年,鄭貴妃為一本《閨範圖說》的圖書作序,並拿出自己的錢為圖書刊印發行,使得《閨範圖說》盛行天下,不料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閨範圖說》歌頌了歷史上皇后嬪妃的美德,第一篇是介紹東漢明德皇后是如何由貴妃升為皇后的。明朝文化和印刷業發達,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等人,都為圖書作過序,但都是有名望的皇后或太后,妃子幹這事的則沒有。

鄭貴妃作序的圖書一發行,立刻輿論大嘩。此時國本之爭已經十五年,長子朱常洛二十歲了,太子之事仍然懸而未決。大臣們紛紛上書,抨擊鄭貴妃何德何能,敢與馬皇后、徐皇后一爭高低,譴責她居心不良,企圖謀取皇后之位,廢長立幼。民間也出現大量「妖書」,矛頭直指鄭貴妃及其家族。

鄭貴妃及其家族成了眾矢之的,蒙受了巨大壓力。鄭貴妃的伯父、哥哥承受不了壓力,向皇帝上書,請求立朱常洛為太子。李太后和大臣們一齊發力,萬曆皇帝終於拖不下去了,只好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長時間的國本之爭,終於在表面上落下了帷幕。

國本之爭雖然結束了,但萬曆皇帝已經習慣了不上朝的生活,再加上他確實有病,所以此後依然不上朝,大臣們照樣很難見到皇帝。

萬曆皇帝身體一直不好,頭暈目眩,身體發軟,他從二十二歲起,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有的史書說,萬曆皇帝患了肥胖症,肚子奇大,需要有人抬著肚子,才能勉強走路,這應該也是他長期不上朝的重要原因。

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更不外出巡視,而是深居皇宮,吃喝玩樂,盡情享受。有個叫雒於仁的大臣,上了《酒色財氣四箴疏》,說萬曆皇帝得了嗜酒、戀色、貪財、尚氣四種病,把萬曆皇帝罵得體無完膚。萬曆皇帝沒有魄力,也不暴虐,儘管氣得發昏,也只是將雒守仁免職了事。

後世有人對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存有質疑,認為史書記載可能有些誇大。有人認為,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萬曆皇帝通過其他方式控制著局勢。

不過,萬曆皇帝怠政懶惰,是人們公認的,長期不上朝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萬曆皇帝長期怠政下,大明王朝逐漸衰落下去了。

萬曆一朝故事很多,特別是明末三大疑案流傳廣泛。請看下一集,稀里糊塗梃擊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