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帶著漢服去吳哥窟,徜徉在這曼妙的光影世界

愛旅遊的小黑貓 發佈 2024-05-01T02:01:06.981457+00:00

那感覺,是一種磁場的共鳴,是我與某地當下即產生的緣分,所以它讓我覺得:此刻很好,以後也會很好。購買門票時需要現場拍照,照片會印在門票上,進入每一個景點時都會檢票,所以門票是一定要保管好的。

飛機降落 暹粒 機場時正是日落時分。


太陽斜斜的掛在天邊散發著餘溫,整個天空都被染作橙色。


我一瞬間有種說不 清道 不明的感動,只覺心上分外雀躍,當下便道:我愛上這裡了。



也許因為正好的天氣與正好的時機,也許不單單源於這些。


那感覺,是一種磁場的共鳴,是我與某地當下即產生的緣分,所以它讓我覺得:此刻很好,以後也會很好。


我知道這樣講,難免顯得瘋癲,但那確實是當下我的真實感受。


而事實證明,我們在 吳哥窟 的一切確確實實都很好。每一日如洗過般透藍的天空,不大燥熱的溫度,所經之處相遇的友好笑容,不經意間發現的完美光影。


這一切,給了我們極好的旅行體驗,即便現在回想起來,也要感嘆:真好啊。



終於來到念想許久的 吳哥窟 ,我也開始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黃昏方去,黎明始來。


晨起是料想中的好天氣,出門時包車師傅已經等在門口,他是位中文頗好、友好而健談的 柬埔寨 大哥,我們預定的是三天的行程,第一站前往購票處買門票。


吳哥窟 的門票分一日票、三日票和七日票,我們選擇的是大家最常選的三日票。購買門票時需要現場拍照,照片會印在門票上,進入每一個景點時都會檢票,所以門票是一定要保管好的。


巴戎寺| 世間萬象,慈 悲 喜 舍

在巴戎寺一層的迴廊里兜兜轉轉,經過一處縫隙時有光灑下,隨意的抬頭一撇便看到了「高棉的微笑」。


他高高在上,帶著神秘的笑容,我們在陰影里抬頭仰望沐浴在陽光中的他,那樣猝不及防,又似是註定,我們相遇了。


相遇有千百種方式,而私以為這樣的方式再好不過。

巴戎寺位於吳哥通王城的中心點,其重要程度與代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將這裡作為遊覽 吳哥窟的第一站是極好的。


一來,這裡極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與造型為我們心中的 吳哥窟 刻畫出了一個實際的形象,二來,這裡精美的浮雕,百轉千回的石廊,神秘而慈祥的四面佛都分外令人震撼,從而建立起對後面行程的期待。



巴戎寺,正是「高棉的微笑」:四面佛所處的位置,這裡由蘇利耶跋摩一世始建,蘇利耶跋摩七世重建。巴戎寺共三層,一層和二層是迴廊,三層為林立的佛塔。整個寺廟皆由沙岩蓋成,牆壁上雕刻著精美而複雜的浮雕。


來到巴戎寺,一看浮雕,二看四面佛,對於浮雕,我們並未太過深入了解,所以在一層匆匆看過後便來到上層看四面佛。

林立的佛塔,數不清的面龐,雖然人潮擁擠,這裡卻是 吳哥窟 里我最愛的一處。



三毛是這樣形容羅浮宮內的蒙娜麗莎的:「那個女人,神秘的女人,被放在一面玻璃的後面,前面隔了一段紅繩子的距離——不給人走過那個界限。如臨大敵一般地被保護著。而她,無視於一雙雙來往的眼睛,只是永恆地微笑著一個內心的秘密。」



而他,無視於一雙雙來往的眼睛,只是永恆地微笑著一個內心的秘密。此時這句話正貼切的表達了我內心的感受,千百年的沉寂與熱鬧,他只是永恆地微笑著,讓人去猜,他不言不語。


這大概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這裡真是構圖的天堂,我上躥下跳地按著快門,怎麼拍都有新的角度,哪個角度都有極棒的構圖。如果時間充足,用上大半天的時間在這裡細品都是值得的。


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空氣中大概也是嘈雜的,我卻總能很容易的將外界拋卻腦後,只一心放在相機取景器里的世界,所以同處當下相同環境中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嗎,很明顯是不一樣的。


莫教亂花迷人眼,旅行這回事也常常是需要抓住重點的。

在「精心」這一點上,諸多古代文明都是相同的,我所謂的「精心」正體現在無數壁畫、浮雕、建築上,牆壁不單是牆壁,佛塔不單是佛塔,屋頂也不單是屋頂,在功用性之外它們都擁有著極致的美感。


我想,對於美的追求也應證了這一王國的強大,遮雨避風之外有追求美的餘力,這是強大者才得以做成之事。


有人說,四面佛代表的正是世間 萬象 :慈、悲、喜、舍。


慈指深心願給予眾生幸福、快樂。


悲指可以感同身受的體察他人之痛楚,願為其拔除痛苦。


喜即「隨喜」指對眾生所在善事隨喜功德以促成。


舍指自舍己樂施與他人。


正為此般,所以為佛。



有人說,巴戎寺的四面佛或許是 菩薩 ,或許正是蘇利耶跋摩七世本人。


說四面佛是蘇利耶跋摩七世本人的觀點很有深意,佛渡眾人,而人學佛法成為人們心中之佛,繼而普渡眾人,倒也很有意思。

這一次特意穿了漢服來 吳哥窟 拍照,紅黃配色的漢服竟意外的契合吳哥之景。在這裡,果然還是明亮的顏色更加出彩。


穿著漢服出門總會被外國人誤認作「韓服、和服」,而在 吳哥窟 偶遇的一名工作人員竟用很流利的中文說:她穿的是漢服,我在驚嘆之餘也深深感受到 柬埔寨 人民對 中國 的友好及了解程度。


且不論真心與否,這裡的一切都是友好的,不得不承認,面對笑臉與面對冷漠的神情的感受確實是不同的啊。

參觀完二層、三層以後回到一層,這時候一層竟很空曠,抓緊時機拍下兩張照片。



此時目之所及之處的黑磚皆是破敗,這裡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倒塌與重修,經典依然是經典,它永遠的受人朝拜。只是這曾經的「世界之中心」,如今不過是旅行者口中「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了。


世事輪迴,是否都是如此呢。

巴方寺 |吳哥窟的天空之城

從巴戎寺出來以後走幾步就可到達附近的巴方寺。


去往巴方寺,必先經過一段石路,石路兩旁是蓄著水的蓮花池,這池水便是曾經的護城河。身型小巧的紫色、粉色蓮花在水中盛綻,蓮葉鋪滿水面,太陽光照過去竟閃亮亮的,這樣的畫面讓人想到了莫奈筆下的睡蓮。


我在想,這樣的路之所以讓人喜歡,大概是其充滿了儀式感,似乎走過去將要到達一個不得了的地方一樣,心中充滿著期待。

巴方寺是一座五層的金字塔形建築,它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立體建築。這座寺廟共高五層,其中一、三、五層各是封閉式迴廊,而位於五層的台基上有一座石塔,這座石塔是當時最高的建築之一。


進入寺廟上層需要走陡峭的樓梯,時值正午,我們略有些累沒有爬樓梯去上次參觀,只在一層轉了一圈,現在回想起來又很懊悔,當時應該去看看的呀。


果然在路上,只有盡全力才不至於後悔啊。

與巴戎寺相比,巴方寺有許多呈白色的石頭,整座建築的基石黑白相間,查詢了巴方寺的相關資料後才知,白色的地方石塊皆為後人新修。


1960年 法國 專家幫助修復巴方寺時,曾將坍塌的舊石塊編上號羅列於空地上,想要一點點將它們拼湊上去,但當紅色高棉政權上台以後趕走了曾經幫助修復的 法國 專家,銷毀了所有檔案。


而當後來想要繼續修復時因為缺少資料,這些石塊已回不到原來的地方,所以所有的修復工作都是用了新的石塊,如今看來這些還泛白的石塊都是後來新添的了。

在 吳哥窟 ,接連不斷的迴廊是再常見不過的,這些門框一個接著一個呈現出一種透視的美感,邁著步子穿過這些門廊重新看到外面的風景時總也會有種恍然的感覺。


如果沒有透徹的了解這些建築,總是很容易迷失在這些頗為相似的走道中,兜兜轉轉或是回到原點,或是來到一方新天地,都是屬於這裡的樂趣。


這些迴廊也是拍照的極好位置,拍出來的相片會顯得「很吳哥」。

塔布隆寺 | 光與影之歌

在很多攻略里,提起塔布隆寺定離不開《古墓麗影》,我還沒看過《古墓麗影》所以也無從講述電影裡的畫面,於是只說一說我所見到的塔布隆寺。

塔布隆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光與影以及寺與樹,我們抵達這裡時正值午後兩點多,正是光照相當充足的時段,太陽透過密密的樹枝縫隙灑下光芒,寺廟上、廢墟上、地上皆是一片影影綽綽,這本該有幾絲詭異氣息的廢棄寺廟在這樣的光影下倒顯得溫柔而有趣了起來。

塔布隆寺是 吳哥窟 建築群中最大的建築之一,它始建於12-13世紀。塔布隆寺的建築風格與巴戎寺非常像,不同的是這裡比其它寺廟多出了神秘的生機,這生機便是生長於建築之間粗壯而遮天蔽日的 大樹,建築與樹成為了塔布隆寺的鮮明標籤。

當吳哥王國滅亡之後,塔布隆寺在19世紀才被發現,被發現時這裡已被繁茂的 大樹 覆蓋纏繞,這樣的奇觀也被保留至今。

當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實在令人著迷,雖是廢墟,在光影之中卻也有著別樣的美感。

和巴戎寺一樣,塔布隆寺的石壁上也有著諸多精美的浮雕,雖然這個王朝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他們曾生活過的痕跡卻還長久的存留於世,這便是文化的實體。

繞著塔布隆寺的外側參觀時便會與那些隨意生長的樹幹邂逅,它們衝破石壁,交錯纏繞在這被遺落的寺廟之上,那是怎樣的生命力,又是怎樣的漫長的時間,樹之靈與寺廟交融,它賦予了它新的生命。

每每看到生命力頑強的植物都是好一番感嘆,不知是誰播下的種子,它就那樣生長起來了,從起初的並不怎麼引人注意,到歷經千百年風雨,它狠狠紮根於地下,又拼了命的夠著天空,才是如今這番模樣。

自然萬物最簡單的現象中又蘊含著極深刻的道理,大概任何國家、任何生命的生存都是如此,一邊扎穩根基,一邊奮力向上。

寺廟後方有一處被修復的較為完整,遊人可以入內參觀,已經泛黑泛綠的牆壁上還可以看到淺淺的浮雕,這些雕刻中所記錄的是曾經王國興盛時的模樣,另一側是一排排 石柱 ,這樣的 石柱 在 吳哥窟 的大型寺廟中也是常見的。

還未和我戀愛之前琦琦曾經來過這裡,我當時見他在這裡拍的照片還笑他穿的衣服,沒想到幾年之後他又陪我來到了相同的地方,在相同的位置給我拍下照片,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幾絲恍惚哈哈哈~

吳哥寺| 黃昏與黎明,與你同在

還記得,太陽一點一點的西斜,我們坐在吳哥寺門口的石欄上,看橙色的光芒灑在佛塔上,天空遠處是在暮色中起舞的鳥兒。

還記得,天未亮時便蹲在吳哥寺前的池塘邊,等待著霞光一點點出現於天際線,而後染亮整個世界。

除了早與晚,日間穿行於吳哥寺大大小小的迴廊間,也總會邂逅幾絲美妙的光影。

這兒,是小吳哥,是 吳哥窟 最美的光影天堂。

吳哥寺內交錯的五座塔,是 吳哥窟 最有辨識度的一張名片。而這裡也是遊覽 吳哥窟 必要到的一處,我們總共來了兩次,一次在這裡度過了日落日分,一次來看日出。

吳哥寺便是小吳哥,這裡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所建,建成共花費了89年!這是一座無比宏偉的建築,其中錯綜複雜,上上下下,值得去細細探索。

吳哥寺內的迴廊是我在別人的照片裡看過多次的,雖是第一次到訪卻也覺得分外熟悉,一到這裡便自然而然的像老朋友一樣坐在了迴廊邊曬著太陽。

這裡的氛圍是寧靜祥和的,現在坐在家裡仍然能想起那時的感受,那是一個獨屬於吳哥的下午,時間不緊不慢的流逝,我們流連於這迷宮般的宮殿內,像每一個普通的遊客那樣,不緊不慢,充滿好奇。

對於吳哥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怎麼轉都有路的內部結構,向前,向左,向右,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有值得一賞的景致或光影,行走其中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些什麼,所以樂趣就是,無論怎麼走都會有驚喜出現。

我最喜歡的,是這裡的窗戶,每一處的窗戶都有著極精緻的石欄,當光透過石欄的縫隙灑下時也是好看的。

千百年前,並未有如今這般機械與科技,我實在無法想像人工如何將本毫無形狀的石塊雕刻成一模一樣的形狀,而又是何等的巧思,設計出了如此之建築。

寺廟後方有可以登上吳哥寺的梯子,梯子很陡,大家都上下的很慢,在傍晚時分這裡還會排起長隊,索性我們到的較早,沒有排隊就直接登上來了。

吳哥寺的二層,正是最接近那五座佛塔的地方,一路前行那本來遠遠看到的佛塔便近在眼前了。

正值四五點,太陽一點點西斜,他溫暖的光輝斜斜地灑在這永恆的佛塔上,明亮而神聖。我們如此接近它,近的可以看到它身上的浮雕與花紋,但我們依舊仰望它,如同仰望萬千的先賢聖祖。

我還蠻喜歡吳哥寺二層的氛圍,雖然遊客往來卻不怎麼嘈雜,一些人拍著照,一些坐在石階上休息。

陽光已很溫和,溫度也是正好,此時心中充滿了賞盡美景後的充實之感,我和琦琦也坐下來喝水休息,不再急著趕路。

每個地方給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吳哥寺給我的感覺是緩慢而安靜的,一如此時溫柔的夕陽,不刺眼卻又擁有光芒。

我們從二層下來時,樓梯上行處已排滿了長隊,我們竊喜地逃離人群,來到了一處無人的空地,空地前有一座無人的宮殿。

那時的感受真的是極好的,空氣靜的乾淨,眼前之景又是分外開闊,我們兩就像是探秘一般走近這宮殿。我想這時才是遺址真正該給人的心情:驚喜而又畏懼,因為空曠無人而產生的敬畏之心在人群密集之處是永遠感受不到的。

無人之景,便是拍大場景的最好時機,看到照片總能想到當時拍照的情景,我和琦琦離得老遠,他像指揮交通一般指揮我前後左右,一起出去的多了便也有了默契,離得很遠時不用大喊大叫也能明了對方的意圖。

從吳哥寺出來時遊客即將散盡,殘陽中的吳哥寺更加寂靜。

五座佛塔被斜陽染作橙色,漂亮極了。我們坐在大門前的石欄上靜看夕陽。

很多遊人會前往巴肯山看日落,我看過圖片並未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索性也就不去湊那熱鬧,只在吳哥寺前靜靜度過這段時光。

吳哥寺前的小池塘是拍五座佛塔的經典機位,我正好在這裡拍下了日落與日出。

日落時這裡很冷清,我們踱著步子隨意的拍著照片。

而日出的情景就大不相同了。

4點多起床準備,5點準時出發,在黑暗中小跑著來到池塘邊時這裡已聚集了很多人了,找到空位後便是漫長的等待。

所有人拿著相機、手機眼睛都看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只待那個最完美的時刻按下快門。

我們看日出的這日天氣並不算太好,天邊只有淺淺的一層橙紅,直到太陽升起來也沒有太過華麗的暈染。但看日出這件事,一向對我是不大友好的,之前看日出不是下雨就是大霧,要麼就是毫無日出,而今次的日出對我而言已經是相當給面子了哈哈哈哈(卑微.jpg)

如同看吳哥寺的日出這回事一樣,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件事本身的意義,那是一種「但求不留遺憾」的心情。

但行路,莫問前程。

女王宮| 赤色的曼妙宮殿

看完日出後,回酒店吃早餐、梳洗打扮。

出門拍漢服這件事確實是磨練人的,雖然起的很早回去以後還是不能補覺,要繼續抓緊時間化妝、做髮型、換衣服,折騰一次就是兩個小時。

但是也唯有這些熱愛著的事情能讓人抵抗睡意、拖延、犯懶。

一切準備好以後前往女王宮。

這兒是不同的。

在清一色灰黑的吳哥建築群中,有一座赤色的建築,便是女王宮。

女王宮以小巧玲瓏、富麗堂皇而聞名於世,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班蒂斯蕾」,這裡是來 吳哥窟 遊玩外圈中必打卡的一處。

女王宮距離吳哥城約25公里,從吳哥城出發車程一個小時左右。這裡是 柬埔寨 三大聖廟之一,與 吳哥窟 大多數寺廟風格不同,女王宮用紅色砂岩修建而成,這裡有許多精緻的浮雕,而因為這些精美的浮雕建築,女王宮也稱為了 吳哥窟 最精緻的建築之一。

在查詢資料中了解到女王宮是 吳哥窟 建築群中第一個採用「原物歸位」的修複方法修復 成功 的建築,所以這裡我們能看到的遺蹟基本都是真跡,這確實是相當難得的。

在這裡曾遇到過一位外國老奶奶,她特意走到我的面前對我說:你太美了,你的衣服、傘、頭髮都好漂亮,然後詢問是否能和我拍張照片,我能感受到那是發自內心的讚美。

穿著漢服出去旅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世界其實是非常包容的,我所遇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投來讚許的眼光,甚至在旅途中還因為穿著漢服認識了一些可能本不會互相搭話的人。

我可以感受到來自世界的善意,當然,也會有不友好的聲音,他們會說「你的衣服和景色不搭呀。」對於這些人我的態度就是:抱歉你不是我請來的評論員,who care you ~

女王宮的主建築都被圈著,遊客只能參觀而無法靠近,這座寺廟不像之前所去之處的宏偉與高大,它是小巧而精美的。

遠遠看去,赤色的建築上雕刻著精細的花紋,這裡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件藝術品,而佛塔錯錯落落的層次也很好看。

只是這裡面積較小,遊客多的情況下還是會覺得有些雜亂,所以這裡還是來早一些比較好。

崩密列| 傾聽密林中的細語

離開女王宮,繼續前往崩密列,從女王宮到崩密列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我們去的時候崩密列還需要單獨收取5美元的門票,最近有看到從2020年1月1日起如果持有有效期內的吳哥窟 套票則無需另買門票。

在崩密列,所有「壯觀、豪邁、高大」的詞語都並不適用,但它仍然是震撼的,那是歷史泯滅於塵埃中、但自然萬物仍在此保留著旺盛生命力的震撼。

這裡也是一聲嘆息,是曾經的繁榮都隨時間消失殆盡的痕跡。


從大門口前往遺址區要經過一段小樹林,正是下午兩點多的時光,陽光透過樹林打下斑斑駁駁的影子很是好看,走在其中人也被賦予了幾絲詩意,拿長焦拍了張人像,我實在是喜歡焦外的光斑,那炫目的美好。

崩密列曾經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據說這裡毀壞以後便深掩於土地之下沉睡了許多年,而在被遺忘的年月中一棵棵植物在建築間拔地而起,它們粗壯而茂密,甚至穿破了石壁。

所以當這片遺蹟被人發現之時,這裡已是一片密林了,而因為千百個樹枝的纏繞,修復工作也很難開展了。這遺蹟與植物的交融,卻也稱為了一道奇觀。

這裡冷清的很,行走其中,只會遇到少量的三三兩兩的遊客,大多數時間裡幾乎遇不到人。

我們慢慢走著看著,看那些留存下來的散落滿地的石塊,它們是怎樣的被人運輸至此,又怎樣的被堆砌成一座座廟宇,它們又完成了怎樣的使命,最後又是怎麼在風中倒塌、散落。

它們的未來又是怎樣,我們無從知曉。

那就是這樣的一個午後,我們漫遊在荒蕪的遺蹟中,遙想著一塊石頭的命運。

如果細細觀察,崩密列建築群的石壁上的浮雕也是相當用心與精美的,不難想像,這裡的建築在完好時應該也是相當龐大而美輪美奐的。

來到崩密列,不得不感嘆的是植物的生命力,除了拔地而起的高 大樹 木以外,還有在石縫中長出來的小型植物,它們看著脆弱卻又無處不在,小小的身軀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說來也很奇怪,再荒涼破敗的地方,有了綠色的植物便又有了新的生機,這大概就是植物無言的靈力吧。

崩密列值不值得來是存有爭議的,有人認為無趣,有人愛極。

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旅行地給予不同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史學家看其史,美學家賞其美,建築家研究其構造,而如我們一般的遊客也不過是略懂一二的走馬觀花罷了。

行走其中,有一些遐想,有一些感受,便是足夠。

巴孔寺 | 失落的須彌山

從崩密列回城時會路過巴孔寺,巴孔寺是眾多寺廟中教小眾的一個,這裡的遊人也不會特別多,精緻而小巧的寺廟在藍天的印襯下極美。

這裡曾經已被毀壞為一片廢墟,由 法國 的專家經過七年時間修復至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模樣,巴孔寺算是 吳哥窟 中修復較為完好的寺廟之一。

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金字壇形寺廟,但比起其他寺廟這裡要小很多,整體建築一目了然。

這裡雖小,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巴孔寺是由蘇利耶跋摩一世所創建的國寺,是吳哥遺蹟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

這裡曾經是當時的城市中心,是信徒心中的「 須彌山 」,但隨著後來都城的遷移,這裡的地位逐漸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所以我稱其為「失落的 須彌山 」。

隨著寺廟內的台階一路向上,來到位於頂端的佛塔旁,這裡的高度已高於周圍的綠植,若是仰拍,那畫面像極了天空之城。

此時吹過一陣風,裙擺在風中飛舞,天空透藍,我實在喜歡這樣的氛圍。

狂熱的藍天喜愛者,這兩天真的是相當滿足~

遊覽 吳哥窟 ,除了大熱的吳哥寺、巴戎寺必去以外,選擇幾處小眾的寺廟也是極好的。

這些遊客稀少的寺廟又會給人不用的感受,那種遺蹟的空曠、寂靜的感覺也是相當值得體驗一番的。正如 北京 天壇的熱鬧與地壇的冷清,他們都是 北京 重要的歷史,卻給人豐富的遊覽體驗。

我喜歡著人人朝拜的震撼景點,也愛著也許沒有那麼宏偉卻可以讓我自由穿行其中的小眾景點,這些都是豐富的旅行體驗~

聖劍寺| 為父而建,以劍為名

大吳哥城的南門是每個人去 吳哥窟 的人都要看一眼、拍張照的地方,這個地方排列著的珍貴的佛頭也是 吳哥窟 重要的遺產之一。而在另一個地方,有一處與此處非常相像的地方,這兒便是聖劍寺,聖劍寺也有著相同的城門步道,只是被毀壞的更加嚴重。

相傳聖劍寺是蘇利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而這座寺廟的地位在 吳哥窟 的所有建築中是不容小覷的,這裡曾經是王室的住所,據說當大吳哥城還在修建時,聖劍寺便是國王的臨時住所,這裡也正是國王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

與大吳哥相比,聖劍寺給人的感覺是精緻的,精緻的迴廊走道,精緻的浮雕、門窗,與大吳哥的恢宏不同,這裡又是另一種感覺。

雖說精緻,但這裡的結構依然是複雜的,百轉千回的路線,怎麼走都會出現新的景致。

聖劍寺的修復不算特別完整,這裡到處散落著灰黑色的石塊,斷壁殘垣之間雜草叢生。

這裡曾是國王生活過的地方,也許千百年前這裡是充滿煙火氣的,有著朗朗書聲,有著炊煙裊裊,有著慈父與孝子,有著修身與治國之道。

如此想來,屬於一個人的歷史實在太短了,其苦心經營一生的東西終不過一片廢墟。

想著想著,竟也是十分唏噓。

雖說是破敗的歷史,此時眼前在太陽下閃閃發光的植物卻是格外讓人喜歡的,不變的永遠是這些靜止的,不斷重生的小植物。

聖劍寺與巴戎寺的一些方面非常像, 比如 說層層的 石門 、石牆上精美的浮雕,以及透過房頂灑下的聖光。

吳哥窟 的各個寺廟之間都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我起初怕這些地方無法分辨,但若是每一處處細細遊覽過,心中的記憶仍不會混亂。

大概不僅僅源於建築的相異,我們行走其間所相遇的不同難忘的時刻都是不同的。

如果說留有什麼遺憾的話,我在聖劍寺是有遺憾的。

因為這一天時間較緊,我們並沒有完整的探索完聖劍寺,所以當我回來看到別人聖劍寺的攻略時,發現自己竟然沒有看到非常重要的藏經閣。

但是彼時我已經坐在家裡,距離 吳哥窟 相當遠了。

這大概也是給我的教訓,在當下時,做事一定要再用心再用力一些,這樣才不致後來恍然的悔恨啊~

塔遜寺 | 尋一場寺與樹相生之絕景

決定來塔遜寺是源於在網上看到的一張照片。

原本高大的寺廟 石門 被錯綜複雜的樹根包裹,而這樹在如此的生長之下還依舊繁盛茂密,欣欣向榮。

塔遜寺在眾多寺廟中也算是小眾的一個,這裡的遊客稀稀疏疏,陽光正好的上午來到這裡到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塔遜寺的建築與巴戎寺是極像的,所以不再贅述。

這裡是極小的,從頭到尾走完整個建築只需要不到十分鐘,這一次比起在寺廟內穿梭,我更喜歡在寺廟外流連。

坐在寺廟外的石階上,太陽一會被雲遮住,一會突破雲層散出光芒,我們等待著那個陽光灑下的時機,然後按下快門。

值得一提的,若沒有仔細尋找是看不到樹包住寺門的畫面的,那個景觀位於寺廟的最尾端,從 石門 出去後回頭便可看到。

我如果不是一心尋找,差點就被琦琦忽悠走了。

穿過那道有著小型四面佛的 石門 ,終於看到我尋找的那幅畫面。

這兒是生命交匯的地方,這被百年前早已逝去的生命鑄就的建築如今與另一種頑強的生命交融,他們靜靜佇立在時光的長河中,訴說著歷史。

那交錯纏繞的樹根,是怎樣的生命力啊。千百的樹根爬上寺廟的 石門 ,而後匯聚成為一棵參天 大樹 ,它茂密、蒼翠、欣欣向榮,灑下陰涼。

這樣的奇景,大概只有在這裡才得一見吧。

塔遜寺實在是值得一來,不是因為這裡的建築如何出彩或恢宏,而是源於這裡靜謐的氛圍。

這樣的小眾的寺廟總是讓人喜歡的,它的規模不會很大,行走其中不會迷失,也有可圈可點的景致。這裡的遊客也不會太多,你大可放慢腳步漫步其中,也不擔心會阻礙了誰的道路。

大概是季節正好的原因,我們在吳哥的日子雖艷 陽高 照,卻不至於大汗淋漓,這剛剛好的天氣給了我安然的心態漫步於古蹟之中細細瀏覽,不急不躁,靜靜感知當下的一切。

豆蔻寺| 紅磚灼灼,樹影綽綽

豆蔻寺是我們吳哥之行的最後一個點。

抵達豆蔻寺時正是午後,紅色磚瓦的寺廟在藍天下顏色艷麗讓人歡喜。當下並無他人,我們繞著豆蔻寺漫步,感嘆著它極具藝術性的建築造型。

來到豆蔻寺的原因,是在網上看到了它的相片,它的樣貌在 吳哥窟 中是獨特的,當時間推移,網絡上的照片真實出現在眼前,磚紅色的寺廟與藍天、白雲、 大樹 相襯,一切都美好的不真實。

這裡與別處不同,它小巧而簡單,一目了然。可以看出主廟的背後曾經大概也是有其它建築的,只是此時只剩一片石基。

再往遠處是茂林修竹,看不到盡頭與其它建築,頭頂上是繁茂的 大樹 ,待在這裡只覺心曠神怡。

我和琦琦坐在樹蔭里,享受著這份獨屬於我們的安寧時光,也享受著這屬於 吳哥窟 正好的一切。

此時心中亦是滿足的,雖未看盡吳哥之景,卻也已經得到了太多。

依依作別豆蔻寺,便也作別 吳哥窟 。

包車師傅依舊貼心,他拿了行李車把我們的行李擺放整齊,然後用他一貫友善的微笑對我們說再見,目送我們走進機場。

他是聰明、好學而友好的 柬埔寨 人,這裡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他們可以流利的講各國語言,他們一日又一日地奔波於 吳哥窟 各個景點之間。

吳哥窟 是屬於他們的寶藏,也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想來也不禁感嘆,那千百年前的寶藏至今還養育著一方 柬埔寨 人,這是怎樣的恩澤啊。

萬物皆有靈,希望這裡一直一切都好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