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2/29

唿唲嘿喲 發佈 2024-05-01T02:07:36.961899+00:00

①漢高祖劉邦稱帝,定都長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即漢高祖。公元前20年(秦二世元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於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軍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


①漢高祖劉邦稱帝,定都長安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

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即漢高祖。

公元前20年(秦二世元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於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

公元前206年,率軍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大得人心。

同年被項羽封為漢王。不久,劉邦以項羽負約,旋與項羽連年爭戰(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正月,諸侯王上疏「請尊漢王為皇帝」。2月28日(正月[漢書為二月甲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個山東曹縣附近),國號「漢」,史稱「西漢」或「前漢」。先定都洛陽,不久遷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在位期間,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重本抑末"政策。以秦律為根據,制定《漢律》九章,還實行"與民休息",發展農業,打擊商賈等措施。

②唐代詩人李白、王維出生

701年2月28日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王維,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但是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太樂(yuè)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承……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③唐代詩人白居易誕辰

772年2月28日

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一生創作了近3500首詩篇。白居易的詩流傳極為廣泛。他的好友元稹曾說:「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夫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刻板)FDB4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他的名篇麗句更遠傳國外,日本嵯峨天皇,曾大量抄寫吟誦;雞林(新羅國)賈人出重金搜求白詩。自從有詩以來,其作品為外國人士所珍視,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

白詩為什麼這樣受到國內外人士如此青睞呢?從白居易的一生看來,可以說是天才加勤奮換來的。他自己說:「仆(我)始生六,七月,乳母指『之』字『無』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來百指不差。「五、六歲便能為詩,九歲諳識音韻;十五、六……苦節讀書,二十未已,晝課賦,夜讀書,間又課時……以至口舌生瘡,手肘成胝」。這些成就「蓋以苦學力文所至」。

805年(唐貞元二十一年),白居易做了周至縣尉,幫助縣令維持治安,催討賦稅和徭役。他親眼見到農民的悲慘處境,十分同情,當時寫了《觀刈麥》。又想到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國政而招至「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極大痛苦,更是憤慨,隨即寫了長達千言的敘事詩《長恨歌》,揭露唐玄宗荒淫誤國,又讚揚楊貴妃的忠貞愛情,成了古代文學遺產中的珍品。

808年(唐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召回長安,拜左拾遺。拾遺是個諫官,官職不高,卻有向朝廷說話的機會。他「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白居易不但敢於言事,還利用詩歌形式,描繪民間疾苦,諷刺豪門貴族,希望朝廷能夠除貪去暴,寬惠愛民。他因此寫成了著名的諷喻詩《新樂府》五十篇、《秦中吟》十首。這些諷喻詩不但內容充實,而且語言淺顯,容易被廣大群眾所理解。

後來,白居易因直言諫諍遭到排擠,被貶為司馬;在忠州、杭州、蘇州擔任過刺史。在貶謫江州期間,他滿懷抑鬱,創作了另一首長詩《瑟琶行》。這首詩借描寫一位飄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長安妓女,傾吐他自己被排擠貶官的遭遇,成為動人心弦的千古名作。在杭州任職期間,白居易徵召民工,修建了西湖白沙堤,使沿堤1000多畝土地得到灌溉。後人稱之為白公堤,以紀念他的功德。

白居易後來官至刑部尚書,晚年居住洛陽,於846年(唐會昌六年)逝世。人們把他安葬在洛陽香山寺里。

④大清孝儀純皇后(令妃)逝世

1775年2月28日

清高宗乾隆帝一生御后妃41人,其中得皇后封號的有三位,一位高宗的結髮之妻孝賢皇后,一位因自行削髮而備受冷遇的皇后納喇氏,最後一位就是嘉慶帝的生母,生前為皇貴妃,死後因母以子貴而得封孝儀純皇后的魏佳氏。

魏佳氏,本為魏氏,是內管領清泰的女兒,原屬包衣正黃旗,後因魏氏為妃的關係而被乾隆抬入滿洲鑲黃旗,史稱「抬旗,是一種提高身份地位之舉。魏佳氏生於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因其隸屬內務府包衣旗,所以是以宮女的身份被選入宮中的,但後來脫穎而出,被封為了貴人,成為了皇帝的嬪妃。史料中用了個「充」字,因為在後宮中,貴人、常在、答應均屬低品級,但值得說明的是,貴人屬後宮主位。按照清朝內務府選拔宮女的規定,入選宮女的年齡應在十三到十七歲中間,因此魏佳氏應該是在乾隆六年至乾隆十年之間進宮成為宮女的。估計魏佳氏容顏秀美,心地善良,很得乾隆帝的喜愛,所以在乾隆十年的正月便有「晉封魏貴人為嬪」的旨意,此時魏佳氏僅十八歲,入宮不過兩三年,便位列三嬪之一(其時乾隆帝嬪位上共有三人,即舒嬪葉赫那拉氏,怡嬪柏氏與令嬪魏氏)。同年十一月,乾隆帝正式封其為「令嬪」,「令」字語出《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在古代漢語中有美好之意,大概是魏佳氏讓皇帝聽到和看到的都是如玉石般善良、美好的一面,所以才會得到此封號。

乾隆十四年,魏佳氏晉為令妃,從《清實錄》中的記載可以看出,晉封時魏佳氏已列眾嬪之首,排在了家世與資歷均比她有優勢的舒嬪葉赫那拉之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榮寵。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又被晉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躍成為皇貴妃。此時孝賢皇后已亡,繼立皇后納喇氏也失寵被打入冷宮,加上乾隆帝再未立過皇后,故魏佳氏從此已皇貴妃之尊統攝六宮之事,代行皇后之責,成為無名號而有實權的後宮之主長達10年之久。

俗話說,宮門一入深似海,在這壁壘森嚴的後宮之中,魏佳氏能浮出水面實屬不易。皇后納喇氏南巡失寵,時為令貴妃的魏佳氏也隨侍在場,納喇氏從炙手可熱的皇后高位轉瞬跌入不見天日的深淵,魏佳氏應是最好的見證人。而從一個毫無身份地位可言的宮女到成為後宮之主,魏佳氏二十年來伴隨君側,在這之後又以納喇氏為前車之鑑,小心翼翼地執掌著皇貴妃之權,十年中穩坐皇貴妃的高位而未遭乾隆帝的責難,實在是難得。只可惜魏佳氏並不長壽,於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薨逝,享年49歲,詔稱令懿皇貴妃。乾隆六十年,魏佳氏所生之子永琰被立為皇太子,母以子貴,魏佳氏被追封為孝儀皇后,升祔奉先殿,列於孝賢皇后之次。嘉慶四年,嘉慶帝為其上諡號,後經加諡累諡為「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葬於裕陵。

從魏佳氏的身上,大致可以看出一個入宮女子的生活軌跡。當然她是位幸運的入宮女子。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當清皇室成員為裕陵做善後處理時發現,在裕陵地宮中所葬的一帝(乾隆)二後(孝賢,孝儀)三皇貴妃(慧賢,哲憫,淑嘉)中,只有孝儀皇后魏佳氏的遺體歷經153年不腐,面目如生,令人驚嘆不已。

⑤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誕辰

1901年2月28日

馬連良,字溫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入喜連成科班,先習武生,後從蔡榮貴習老生。出科不久即享有盛名。藝術上先宗賈洪林,後兼學余叔岩,最後自成一家,為30年代四大鬚生之一。

馬連良演劇態度嚴肅,做派庸灑飄逸,唱腔甜潤舒暢,重視角色相互合作,並對京劇生角傳統技藝作了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也稱馬派,是繼余叔岩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曾任北京京劇團團長。

馬連良早年演出劇目多為由做、念為主的折子戲加首尾而成的本戲,如《清官冊》、《一捧雪》、《清風亭》、《四進士》等,中年時代表性劇目有《串龍珠》、《十老安劉》等。《甘露寺》中喬玄、《借東風》中諸葛這的唱段經他加工,風靡一時。解放後他與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改編秦腔《趙氏孤兒》為京劇演出,獲得好評。常演劇目編為《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所演《借東風》、《鍘美案》已攝成影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