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青年】文物修復師李子鵬:文物需要「火」起來,首先需要「活」下去

奔流新聞 發佈 2024-05-01T03:27:21.965564+00:00

文物修復師李子鵬,這個25歲的小伙子,是地地道道的甘肅隴西人。正是因為從小深受隴西這片熱土的文化侵染,註定了他與「文物修復」結下了一份深厚的緣分。

五花八門的修復工具在他的手裡揮得遊刃有餘,一件件破損嚴重、狀態不佳的文物,在他的手中重見當日的光輝……

文物修復師李子鵬,這個25歲的小伙子,是地地道道的甘肅隴西人。正是因為從小深受隴西這片熱土的文化浸染,註定了他與「文物修復」結下了一份深厚的緣分。

今年,從業5年的李子鵬,第二次回到心心念念的家鄉——甘肅,為一件件見證甘肅歷史的珍貴文物「延續生命」,挽回時光。

(一)

李子鵬一邊琢磨瓷器的色彩,一邊用噴槍上色,一件件「病入膏肓」的器物,在他的悉心「治療」後重生。

李子鵬的家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文峰鎮,他深深地熱愛這片黃天厚土。據他回憶,小時候,總是在文峰鎮安家門村臥龍寺附近,撿到一些碎瓷片,成了他兒時最美好的玩具,也是那些光滑的陶瓷肌理,就像一顆種子,種在他的骨子裡。

在家鄉讀完高中後,李子鵬考入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隨後進入山東文保文物修復技術有限公司,跟著師父顏虎學習手藝。

也許是生性使然,內秀的李子鵬隨著學習的深入,越發愛上了這門寂寞卻很有意義的職業。他日復一日靜坐屏息,用妙手匠心讓一件件文物「起死回生」。

(二)

談到李子鵬的職業生涯,有一件文物,當屬里程碑式的「角色」——唐代白釉執壺,這也是他正式修復的第一件文物。

工作後,李子鵬很快被分到一個項目組工作,當時是在河北磁州窯博物館參與修復工作。瓷器的修復過程需要很多步驟,包括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等。李子鵬早已在長期的練習中具備了修復功底,然而,「上色」卻是相較其他步驟較為複雜的一步,也是決定修復成果的一步。

起初,還有點拿不準的李子鵬,在師哥的鼓勵下,很快就掌握了竅門,這與長期練習以及個人對瓷器的悟性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李子鵬或許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其他同窗也有因修復不得法,而最終放棄走這條路的,而李子鵬順利地完成了一件件文物的修復工作,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復師。

(三)

漸漸地,瓷器、青銅器、書畫,成為了李子鵬每天都會面對的「良師益友」。

一邊修復,一邊學習,在一次次實戰中,實現自我突破,再把經驗變成理論,就是這樣,李子鵬把自己變成了一名「文物醫生」。每件器物,就成了他的「病患」,看到一件件無法挽救的器物,在自己手中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李子鵬覺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義。

這幾年,天南地北地參與修復項目,李子鵬有了更開闊的眼界,也使他有了更多的實戰經驗,當年在學校里辛勤的付出也有了更多的收穫。

他曾修復過一件宋代青花人物大碗,除了要具備很好的眼力調色,還要為陶瓷大碗補全畫面,當年在學校里所學的繪畫、文物攝影的功底,都為他成功修復這件文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修復完這件瓷器,欣賞著畫面里人物、山水層層遞進,仿佛也跟隨著進入了畫境。

李子鵬說,每每看到一件需要修復的器物,就像看到一個身染沉疴的病人,心情有些沮喪,可經過自己的努力,修復完成之後,心裡真的很爽。

(四)

談起科技的發展為文物修復行業帶來的便捷,李子鵬說他就曾遇到過一個實例。

有一次在修復項目中遇到一件青銅器,讓他大為震驚。那是一件漢代青銅器,20世紀70年代左右進行過一次修復。

當看到渾身拉滿了鐵絲,甚至用水泥裱糊缺損的這件青銅器,作為文物修復專業出身的李子鵬,瞬間非常傷感。

李子鵬說,如今,很多文物檢測儀設備的更新,讓他們這一代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更加方便。例如在文物修復前,都會使用文物檢測儀做文物備案,簡單講,就像醫生給病人做CT檢查一樣,通過這種方式的檢測,甚至可以知曉一件青銅器的銅、錫、鉛比例,這對於文物後期修復是非常有價值的。

作為文物修復師,李子鵬也感慨自己趕上了這個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

(五)

像李子鵬一樣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於如此寂寞的一門行當呢?他用——「修復情結」四個字做出了回答。李子鵬曾在一個項目中為山東威海榮成博物館修復一批瓷器文物,其中,有件文物,讓他印象格外深刻。

這件清代瓷盤,因表面裂紋、變形,需要進行修復。

真正開始修復時,才發現它的功能就像現代的暖鍋,卻比暖鍋更加環保,磁碟從一個進水口倒進熱水,另外一邊有散熱孔,如此匠心獨具,令他心服口服。

李子鵬帶著他所說的「修復情結」,以及某種膜拜的情感,與這件器物面對面大半個月後,終令其重獲新生。

(六)

天南海北去接觸各種文物,成了文物修復師李子鵬的工作常態。

去年,李子鵬和團隊回到了甘肅,在天水秦安市博物館修復文物。今年,李子鵬又和同事來到敦煌,為敦煌市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

已在敦煌工作月余的李子鵬,深深地眷戀著甘肅深厚的歷史文化,他說,了解到「敦煌女兒」樊錦詩為莫高窟一生的付出,令他十分震撼,同時,這些老一輩文物保護專家對文化傳承傾注的畢生心血,也給他的文物修復職業生涯,帶來了極大的鼓舞。

文物需要「火」起來,首先需要「活」下去,這就是像李子鵬這樣年輕的文物修復師職業的意義。

在採訪中,這位質樸的甘肅青年李子鵬,不斷地說:「因為我是甘肅隴西人,是隴西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造就了我。」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荊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