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自然波及人類言行

中國小康網 發佈 2024-05-01T05:23:09.096520+00:00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戴榮里  文學創作,僅有真實是不夠的,還需要抵達自然深處,讓沉寂許久的美好情感得以喚醒,獲得讀者共鳴。  自然波及人的物質所需和精神供給。最近在讀自然主義作家的著作和反映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的報告文學時,深有體會。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戴榮里

  文學創作,僅有真實是不夠的,還需要抵達自然深處,讓沉寂許久的美好情感得以喚醒,獲得讀者共鳴。

  自然波及人的物質所需和精神供給。最近在讀自然主義作家的著作和反映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的報告文學時,深有體會。同樣是一片土地,人適應自然的需要,順勢而為,讓陽光更溫暖,大地更濕潤,地膜覆蓋就給類似西海固這樣的土地帶來土豆年產量大幅提高的變化。而在種茶的地區,對採茶時節的合理安排,利用現代技術,讓淡季也旺起來,並不影響茶樹的生長。查干湖的捕魚節藏著先輩們對自然依賴的智慧,也藏有現代人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凡事具有自然主義思想,人就會適應規律、把握變化,做到遊刃有餘。

  自然對人的影響是具象的,也是歷史的。讀一本文友的新作《川江博物》,作家把川江的歷史遺存一點一點呈現出來。那裡的山水、游魚和岸邊的野獸、船工,拉縴人喜歡吆喝的號子,歷史在作家的梳理中本真的狀態,這種接近自然的寫作,更有利於走進讀者的靈魂。文學創作,僅有真實是不夠的,還需要抵達自然深處,讓沉寂許久的美好情感得以喚醒,獲得讀者共鳴。自然是人類的依託,人吃喝拉撒睡離不開自然的供給,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身體生理所需的物質,也給人提供了精神參照系。文人墨客喜歡傷春悲秋,凡夫俗子也會從風霜雨雪中感受自身在人間生存的感覺。這種通感效應,移植到藝術創作中,才能引發人類對自然生存的思考。

  卓別林是卓越的藝術家。他的誇張與滑稽,來自於對自然、社會的仔細觀察。其讓人捧腹的表演里,擷取的是司空見慣的生活浪花,完全可以稱其為自然主義創作。卓別林的影片為什麼能成為經典,至今仍深受觀眾喜愛?原因在於,其摸透了觀眾的心理,始終以自然主義的邏輯自洽,來演繹有趣的電影故事,極度誇張中又藏著自然的合理性。其作品中反映的哲理,對當下的人類,不只是教化上的意義。其作品涵蓋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變遷關係的深度思考,是人類審美所要關注的亘古常新的話題。

  我有一個學生是岳陽人,有湖南人的辣味,更有水鄉人的品格。遇事不慌不忙且有耐心,善於寬容別人,與其交往,讓我這個北方人感覺到十分舒服。觀察一下你身邊的同事,那些讓人舒服者,與其成長環境關係很大。他們或許自幼生活在宜人的自然環境,山水文化塑就了美好品格;要麼有良好家風,代代相傳里有優秀的品質基因,自然的影響和自然的傳遞,無形中塑造著富有特點的言行。每個人身上的品質,反映著成長地域的影響、家族文化的血脈和社會形勢的變化。筆者無意將每個人定位在出身論的原則框架之下,但自然對人類的影響,不僅滲透在生理層面上,也影響其精神向度的選擇。一個山東人可能終生改變不了大蔥蘸醬的飲食習慣,除了童年的飲食記憶深刻外,習慣成自然的慣性,改變著一個人的認知。

  自然波及人類的言行,其意是人類的言行無時不在經受著自然的影響。飛鳥讓你有飛翔的願望,流水或許讓你嚮往遠方,冷風吹落葉也許會讓你傷感,自然界的一切影響著人類的審美,也改變著人類性格,山水文化的不同塑造著南北方人的人格,人在無形中被自然改變著,又在悄然傳承著自然的影響。體味人類言行中自然的力量,才是人正確認知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礎。

  偏向於城市建築的作家,

  動情於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2月下旬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