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外貿嚴峻形勢是流言還是真相?

漁村不良人 發佈 2024-05-01T05:53:23.337251+00:00

先看2022年全國的外貿數據,貨物吞吐量同比持續轉好,貨物總值同比在逐漸收窄,說明從去年開始整個外貿行業就已經在做動能轉換,面向歐美的出口在萎縮,面向中東非的出口在擴張,並不是今年突然開始歐美訂單就減少了。

這將是篇幅較長的文章,但是會儘量在個人的知識積累範疇內詳盡的分析目前外貿現狀,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節後開始,各大自媒體平台紛紛出現一堆唱空外貿行業的視頻和文章,主要內容就是訂單腰斬,港口清閒,貨櫃空置,海運價格暴跌,產業鏈轉移等等。

先看2022年全國的外貿數據,貨物吞吐量同比持續轉好,貨物總值同比在逐漸收窄,說明從去年開始整個外貿行業就已經在做動能轉換,面向歐美的出口在萎縮,面向中東非的出口在擴張,並不是今年突然開始歐美訂單就減少了。然而這是在2021年高增長的基數上建立的,把2021年和2022年整體來看,兩年對歐盟出口平均年增長12.4%,對美國平均年增長11.8%,同正常年份相比,這個增長也是合理的,並沒有說對歐美出口急劇惡化。

再看今年一月份的外貿數據,因為海關總署目前還沒有公布1月份全國各港口及進出口的詳細數據,我們只能通過一些港口的零星數據來管中窺豹:

1.2023年一月份上海港完成吞吐量380.3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435萬標準箱,二月份332.3萬標準箱。

2.2023年一月份寧波舟山港貨櫃吞吐量超300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362萬標準箱,二月份273萬標準箱。

3.2023年一月份深圳港口貨櫃吞吐量225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246萬標準箱,二月份182.1萬標準箱

4.山東省港口集團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積極擴展港口物流產業鏈條,1月完成貨物吞吐量14296.5萬噸,同比增長5.3%;完成貨櫃吞吐量332.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0.2%。

5.2023年一月份廣州港貨櫃吞吐量162.4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180.8萬標準箱,二月份143.9萬標準箱。

6.2023年一月份天津港貨櫃吞吐量完成173.1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162萬標準箱,二月份123萬標準箱。

7.2023年一月份廈門港貨櫃吞吐量完成100.37萬標準箱,2022年一月份105萬標準箱,二月份84萬標準箱。

以上是我國主要7大港口,2023年開年的成績,今年1月份是春節假期,去年是2月份,可見同樣受春節影響,今年7大港口吞吐量全面好於去年,當然這只是單一維度,但是也側面反應目前外貿行業整體並不像自媒體誇張的那樣慘烈,畢竟這7大港口很大份額的吞吐量都是依靠進出口貨物支撐。

最後再看下印度和越南的外貿數據,印度2023年1月的商品出口為329.1億美元,2022年1月為352.3億美元,2023年1月的非石油和非寶石及珠寶出口額為253.5億美元,2022年1月為274.1億美元;2023年1月,越南出口額達250.8億美元,環比下降13.6%,同比下降21.3%,2023年2月出口同比增長11.0%,大幅上升至258.8億美元。

東南亞的外貿也是正常波動,並沒有出現所謂的產業鏈和訂單大規模轉移。

那麼流傳的外貿行業相關問題到底存不存在呢?確實存在,但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了。

1.2021是外貿大年,當時由於我們疫情防控很好,工廠可以全力開工,承接了很多其它地區的轉移訂單,另外當時歐美為了刺激經濟,頻繁發錢,導致購買力也旺盛,共同刺激出了外貿繁榮景象,國內很多外貿公司和工廠乘機擴大規模,還有眾多羨慕外貿躺賺的小白,也紛紛進場喝湯,最終的結果就是供應嚴重過剩,產能嚴重過剩。現在後疫情時代,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產業鏈開始正常運轉,歐美需求也回歸正常甚至因為國際形勢和經濟環境偏向減弱,過剩的外貿公司和加工廠只能加劇內卷,感受上就是訂單減少、生意難做、行業舉步維艱。

2.同樣2021年,全球航運受疫情和通脹影響,世界海運價格暴漲,又因為歐美港口卸櫃和清關周期加長,導致貨櫃位「一箱難求」,甚至連空箱子都短缺。在市場刺激下,2021年中國貨櫃產量65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了一倍。現在海運緊張緩解以後,空箱回流到出口港口,港口空箱堆積如山也就是正常現象了。海運價格的下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說白了,還是市場對供需的正常調節。

3.美聯儲持續加息下,美元在快速回流美國,導致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美元荒,出現了有需求卻下不了單的情況。

4.中美貿易戰和逆全球化,導致歐美布局供應鏈多元化和產業鏈本土化,分流了部分訂單需求,但這個轉移訂單量有限,因為供應鏈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目前的全產業鏈還不是隨便能輕易替代的。

5.美國持續高通脹,歐洲因為俄烏局勢引發的能源危機,都抑制了需求。作為外貿的主要金主,消費疲軟,花錢少了,自然訂單就少了。

6.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不是最近幾年才向東南亞轉移,而是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只不過最近幾年在各方因素下有加速趨勢,但這是我們產業升級和轉型的結果,是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過程,同時就算這些低端加工產業在東南亞完成,但是他們加工產品的原材料還是要從國內進口。我們以紡織業舉例,目前的成衣加工產業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東歐那邊,但是大部分面料和紐扣等輔料依然是從中國進口,因為化纖產業就涉及到一些技術門檻了,這在東南亞地區是不具備產業優勢的,我們的化纖巨頭有較強的話語權。

7.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是不是真的全部轉移呢?沒有低廉的人工成本我們就真的喪失優勢了麼?面對目前外貿平台多款少量的新特點,還是以紡織業舉例,線上客戶給詳細信息,當天就可以出樣版並跨省郵寄,只要是東6省隔天到,買手部市場部立刻給反饋,如果款式可以最遲第二天就可以同步視覺部拍照運營上架,客戶下單加工廠15天交貨,我國紡織行業的分工之細,產業鏈之複雜可以說冠絕全球。我們真正轉移的是外貿大單加工,這種需要強大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碎片化個性化訂單,目前我們還是有極強的競爭力。

8.繼續走價格戰,靠著出口退稅才能存活的外貿企業,後面只會越來越難做。大而不強的發展模式不再適合中國外貿的下半場了,用巨大的社會代價去補貼外貿行業以求外貿整體的增長不再是未來主流。走技術轉型之路,走商業模式轉型之路,走供應鏈整合之路才是外貿下半場安身立命的砝碼。

9.中美脫鉤,加大了b端的採購風險,灰犀牛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現。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中美關係都將在拉鋸中相伴,主做b端的外貿企業可以多發力c端轉型,相對而言c端受管控的風險影響較小。

外貿難不是今年開始,也不是去年開始,它是伴隨著我國產業轉型一塊成長的,只不過疫情的黑天鵝導致了傳統外貿的迴光返照,現在加速了轉型這一進程而已。有淘汰就會有新生,面對逆全球化,複雜的國際形勢,艱難的經濟環境,有挑戰也有機遇,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外貿人加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