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禧!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為何屹立不倒?有何秘密?

認知金字塔 發佈 2024-05-01T05:57:40.126162+00:00

每當我們翻開中國近代史,總能看到慈禧的身影,她實際掌控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始終屹立不倒。那麼,為什麼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她能獨攬大權?

每當我們翻開中國近代史,總能看到慈禧的身影,她實際掌控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始終屹立不倒。

那麼,為什麼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她能獨攬大權?在外國列強侵略,國內積貧積弱,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為什麼慈禧沒有被推翻?她究竟有怎樣的政治手腕?真的像人們說的那樣殘暴不仁嗎?她給腐朽的大清帝國造成了什麼樣影響?

今天,我們就揭秘一下這位封建社會的末代統治者。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慈禧出生於北京,她是家中的長女,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後抬入鑲黃旗)人。

慈禧的祖上是官宦世家,曾祖父曾經擔任戶部員外郎,之後幾代都在朝為官,慈禧父親惠征曾經擔任吏部郎中,還在很多地方做過道台,這些官職大都為四、五品,屬於中層官員,慈禧的家庭相當於如今的中產階級的水平。

乍一看慈禧的家庭條件似乎不錯,但實際上慈禧的青少年過得很艱苦。慈禧的曾祖父在戶部工作時負責管理銀庫,但他工作出了問題,後來銀庫被查出虧空。銀庫被查出問題時,慈禧的曾祖父已經去世,但這並不能免去責任,慈禧一家只能肩負起曾祖父的懲罰,必須交出2萬兩白銀的賠償,而四五品官員的年收入不過100兩白銀左右。慈禧的祖父還曾經因為交不出銀子,被關進大牢,最後只能通過變賣家產,到處借高利貸,才把祖父救了出來。

慈禧的童年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的,她不是一般官宦人家養尊處優的大小姐,而是飽嘗艱辛,在年幼時就必須面對悲慘的現實。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磨難使慈禧成長,讓她在小小年紀有了超越常人的見識。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七歲的慈禧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她通過層層選秀,被選入後宮,成為蘭貴人,之後她便獲得咸豐的寵愛,步步高升。

在咸豐六年(1856年),她生下咸豐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慈禧母憑子貴,晉封懿妃,第二年又晉封懿貴妃。

從此,慈禧在後宮中的地位,便僅次於皇后鈕鈷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不過慈禧的實際地位並不比慈安低,因為慈安沒有孩子,而慈禧有尊貴的皇子可以依靠,又深得咸豐寵愛。

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軍北京、太平天國起義,讓腐朽的大清帝國搖搖欲墜。而咸豐皇帝體弱多病,缺乏政治才能,根本無力應對國家危亡的亂局,於是慈禧便脫穎而出。

慈禧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書法寫得很好,因此咸豐經常就口頭上發號施令,讓慈禧代筆,幫他批閱奏章。代筆的慈禧不僅僅是一個秘書那麼簡單,咸豐帝還允許她議論朝政,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她往往很有主見。

例如當時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北京危在旦夕。咸豐帝軟弱無能,驚慌不已,不知道要怎麼應對。此時的慈禧卻展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智謀,她提出要召見恭親王來商量對策,不能退縮。

清朝規定后妃不得干政,但是咸豐帝無能,於是慈禧染指權力,還積攢了關鍵的政治人脈——恭親王。

後來英法聯軍勢如破竹,清軍連連潰敗,咸豐帝決定逃跑,慈禧堅決反對咸豐臨陣脫逃,但是咸豐一意孤行,慌張地逃往熱河。

但是,慈禧和咸豐逃到熱河後,遭遇了危機。

由於她反對咸豐逃跑,引發了咸豐的不滿。當時十分得寵的大臣肅順勸說咸豐,讓他處死慈禧。但咸豐最終還是不忍心,沒有動手。雖然慈禧暫時保住了性命,但是她的權勢不復往日,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干預朝政。肅順在當時手握重權,他野心更大,想要除掉慈禧,日後好控制年幼的皇帝。

1861年,咸豐在熱河行宮去世。臨死之前,他命令肅順等八個大臣(註:八大臣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以及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輔佐年幼的載淳,同時又把兩枚印章交給慈安和慈禧,並下令說,以後皇帝的詔書,只有蓋上兩枚印章才有效。咸豐帝一下子把權力交給十個人,目的就是分散權力,讓他們互相制衡,不讓一人獨大。

雖然咸豐的算盤打得很好,但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慈禧仗著自己是皇帝的生母,貴為聖母皇太后,想要垂簾聽政。但是肅順等八大臣堅決反對,而且當時熱河行宮裡都是八大臣的勢力,慈禧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抗衡。有一次,慈禧和八大臣討論政事,肅順等人「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肅順等八大臣咄咄逼人,年幼的皇帝嚇得屁滾尿流,慈禧也只能妥協。

但是慈禧沒有放棄,她讓自己的心腹去往北京城,求助恭親王。當時肅順掌控朝政大權,處處排擠恭親王,恭親王對他早就不滿。恭親王收到慈禧的消息,立刻趕往熱河行宮,和她商量發動政變。

慈禧隨後運送咸豐的梓宮(即棺材,太后、皇后、重臣也可使用這一稱呼)回到北京城。到了北京城,便是恭親王和慈禧的勢力範圍了。他們很快頒布諭旨,揭露八大臣的罪行,把他們逮捕,然後一一定罪,判處怡親王和鄭親王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

從此,慈禧擊敗政敵,和慈安兩人垂簾聽政,控制年幼的同治皇帝,開始統治天下。而恭親王也被封為議政王,慈禧在朝中實力日漸穩固。

慈禧執政初期,遭遇了太平天國的危機。她手腕靈活,不像之前的清朝皇帝那樣鄙視漢人,而是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依靠他們的幫助,慈禧基本穩定了統治,沒有讓太平天國的起義推翻自己。

之後,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給大清的破房子「修修補補」,慈禧重用洋務派,開啟「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的工商業發展,提升軍事實力,取得一定成效,創造了「同治中興」。

慈禧垂簾聽政的頭幾年,過得順風順水,但是很快同治帝就長大了,她和血氣方剛的同治矛盾越來越多。

同治十一年(1872年),當時同治已經17歲,早就該談婚論嫁了。慈禧理想的皇后是富察氏,但同治喜歡的是阿魯特氏。最終阿魯特氏成為皇后,慈禧由此懷恨在心,對阿魯特氏沒有好臉色,還要求同治多寵幸被封為惠妃的富察氏,同治因此十分不滿。

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捲簾還政,同治隨後親政。但他並沒有實際掌控權力,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依舊干預朝政。無論大事小事,同治都要向慈禧匯報;一旦政事沒處理好,慈禧就會嚴厲斥責他。而且慈禧還牢牢掌控大臣的任免權,於是朝廷中的官員,大多是慈禧的勢力,他們只是表面上效忠同治,實際上效忠於慈禧。

在這種情況下,同治也做過反抗。他提出要修復圓明園,讓慈禧離開紫禁城到圓明園享樂,然後擺脫她的控制。但是當時國庫空虛,圓明園又被嚴重破壞,要想修復耗資巨大,很多大臣因此堅決反對,同治非常生氣,把他們全部革職。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慈禧看透了同治的心思,自己的臉面也弄得不好看,最後下令制止了同治。

同治雖然上位了,但還是慈禧的傀儡,這讓他深感絕望,於是破罐子破摔,乾脆做個昏君,出宮遊玩,四處嫖妓。不久後,在同治十三年(1875年),親政了兩年後,同治就去世了。官方記載他死於天花,但其實很有可能是死於嫖娼導致的梅毒。

同治一死,慈禧再度掌控大權,她扶持4歲的光緒繼位,和慈安再次垂簾聽政。

光緒年幼無知,對慈禧沒有任何威脅,此時和慈禧分享大權的是慈安。

但是在光緒7年(1881年),慈安去世,官方說法是腦溢血,但很多人認為是慈禧為了獨掌大權,殺了慈安,不過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慈禧和慈安一起垂簾聽政,時間長達二十年,一直保持著和諧的關係。慈安不像慈禧,她清心寡欲,並不貪圖權力,對政治也不感興趣。雖然兩人共同執政,但大事基本上是慈禧定奪。慈禧定奪之後,會先請示慈安的意見。慈安大都沒有異議,並不會反對慈禧。

慈禧比慈安大兩歲,但是慈安原來是嫡出的正宮皇后,按照古代的等級制度,她比慈禧高貴,所以多年來,慈禧一直謙卑地稱呼慈安為「姐姐」,對她恭敬有加。而且根據史書記載,慈安的身體在年輕時就不太好,她無法生育,二三十歲時就病倒過兩次,症狀也和腦溢血相符合,到了老年,因為腦溢血死亡屬於正常現象。

後世野史傳聞慈禧謀害慈安,一方面應該是由於對慈禧不滿,另一方面應該是和慈安死後,慈禧的一系列做法有關,

慈安死後,慈禧下令減少禮儀,沒有按照最尊貴的方式將她下葬。而且根據一些記載,慈安的梓宮使用名貴的楠木,但卻是由很多塊木頭小料拼成的,厚度也不超過一寸七八。整個棺材看起來體面,實際上非常簡陋。這些做法都讓人心中有了鬼影,很容易讓人懷疑。

慈安生前雖然不會凌駕於慈禧之上,但對慈禧來說確實是巨大的威懾。有慈安在,她不敢為所欲為。慈安一死,慈禧就不再受到約束。光緒帝還未成年,她大權獨攬,唯我獨尊。

很快,在慈安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便發動她人生的第二次政變——甲申易樞,這次政變,讓她徹底走上權力的頂峰。

當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入侵越南,隨後逐步入侵中國南方。清軍在前線連連潰敗,慈禧非常憤怒,認為戰爭失利是大臣的錯,於是她和醇親王合夥,發動甲申易樞,將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部罷免,從此開始獨裁。

曾經,恭親王和慈禧共同發動辛酉政變,奪得大權;現在,歷史重演了,不過此時慈禧有了新的盟友醇親王,恭親王卻成了政變的目標。

原因是,恭親王參與第一次政變有功,後來在朝中勢力越來越大,逐漸成了慈禧的障礙。慈禧為了專權,自然要清除恭親王。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大婚,他成婚後開始親政,不過他的命運和前任同治帝一樣,依舊處於慈禧的控制之下。

慈禧聲稱光緒年幼,又訓政了幾年。「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光緒帝處理朝政大勢,必須向慈禧請求命令,才能實行。

雖然在國內,慈禧沒有了威脅,但是在國外,慈禧卻面臨新的危機。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大難臨頭,慈禧卻還在忙著60大壽。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一敗塗地。慈禧不敢繼續戰鬥下去。她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求和平,對日本不斷退讓,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不惜代價滿足日本,讓日本不再進軍,維護自己的統治。

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危在旦夕。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了維新變法。

慈禧在亂世中感到了危機感,她也知道,古老腐朽的中國必須改變。但是慈禧一方面想強國,一方面又怕大權旁落。她尤其害怕光緒的羽翼日漸豐滿,會擺脫自己的控制。

變法開始後,光緒帝先後發布上百道詔令,實行一系列新政。慈禧看著光緒的銳氣,深感恐懼,她迫使光緒連下三道諭旨,控制了人事任免和軍政大權。

變法觸動了舊勢力貴族,還有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對光緒懷恨在心,隨後匯聚起來極力反對變法,很多人要求慈禧再度垂簾,甚至傳聞要廢除光緒帝。

此時的慈禧還有些猶豫,她對光緒還有些信任,不想把事情做絕。但是當她聽說,光緒和袁世凱密謀,企圖發動兵變,奪取自己的大權,她便再也坐不住了。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直接闖入光緒的寢殿,當場把他拿下,之後將他囚禁於中南海瀛台。慈禧隨後發布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慈禧處理完光緒,立刻開始清理倡導變法的支持者。最終,倡導變法的人一個個被抓捕。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戊戌變法最終失敗,慈禧依舊大權在握。

到了晚年,慈禧日益專權。

戊戌政變後,義和團運動興起,她利用義和團攻擊洋人,以為可以借力打力,自己坐看兩虎相爭,但是最後自作聰明,自討苦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又攻擊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著光緒帝等人倉皇逃竄,命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和談,把全部的責任都扣在義和團頭上,之後發布上諭,聲稱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並在同年9月7日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按照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

慈禧為了保命,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以中國為代價,讓整個國家的臣民為她的一己私利而犧牲。

在重重危機之下,慈禧一看自己的統治快要走到盡頭,十分恐懼。她反思之前的戊戌政變,開始改變態度,實行一系列「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想要給死期將至的大清續命。

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最終戰勝沙俄。日本是第一個戰勝西方列強的亞洲國家,這讓當時的世界大為震驚。中國的民眾意識到,不能再實行君主專制,而日本能變強,就是由於實行君主立憲。所以,很多人開始要求實行憲政改革,改變政治體制,各地的革命運動此起彼伏。

如果實行政治體制改革,會從根本上動搖慈禧的政權,但她又不能公然反對民意,於是表面她上支持立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頒布《欽定憲法大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欽定憲法大綱》的開篇就強調君上大權,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然後規定了軍事、外交、行政、司法等一系列都屬於皇帝,而所謂「議會」可以成立,但是受到皇帝管轄,皇帝可以隨意解散,本質上形同虛設。因此,這部憲法聽著很民主,但實際上還是封建專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這位生前勵精圖治,渴望拯救中華於危亡的皇帝,終究還是在慈禧的囚禁中死去。

光緒沒有留下兒子,慈禧想繼續掌控大權,就必須故技重施,第三次扶持幼主登上皇位。她將年僅3歲的溥儀立為皇位繼承人,慈禧則被尊為太皇太后,讓載灃擔當攝政王。結果,光緒死後的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光緒和慈禧的接連死亡,預示著腐朽的大清帝國壽終正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清朝滅亡。

縱觀慈禧的一生,她能始終掌控大權,主要得益於三點:一是控制幼主,壓制皇權;二是不斷扶持自己的勢力,清除反對勢力,不讓反對勢力壯大,保證自己不會被顛覆;三是在列強的侵略下求和退讓,讓列強獲得利益,使其不會推翻自己,維護自己的統治。

慈禧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催生出的怪胎,她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自己的利益,如同寄生蟲一般,寄生在國家之上,吸食國家的血肉。她雖然長達幾十年屹立不倒,但她統治下的中國,早已大廈將傾。

慈禧之死給我們留下警示,專權必然誤國,必然阻礙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權力,不能由獨裁者一人掌控,而應該由億萬的人民共享。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讚關注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謝謝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