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賞析

茶貴人頭條號 發佈 2024-05-01T06:42:26.474231+00:00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是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真是:珠聯璧合,雙美並現,《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描繪元初大書畫家趙孟頫寫般若經與和尚換茶的故事。

仇英繪 文徵明書

十六世紀 明代 手捲紙本 水墨淡彩

規格:21.10 x 77.20 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是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真是:珠聯璧合,雙美並現,《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描繪元初大書畫家趙孟頫寫般若經與和尚換茶的故事。


畫面:松林、竹籬,趙孟頫據石几作書,中峰明本禪師對坐。後設茶具、爐案。侍童三人。此圖是仇英應明代收藏家崑山周於舜之求而作,仇英曾臨摹趙孟頫之畫,對趙孟頫書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事應有所知,所以周於舜找人畫《趙孟頫寫心經換茶圖》,仇英當然是最好的人選。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最早著錄於乾隆時期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中,標題為《仇英畫換茶圖文徵明書心經合璧一卷》。題識云:「二幅畫幅,縱六寸五分,橫三尺三寸。設色,畫松林、竹籬。松雪據石几作書,恭上人對坐。後設茶具、爐案。侍童三。款,仇英實父制。鈐印二,十州、仇英之印。書幅,金粟箋本。縱如前,橫九寸七分。楷書《心經》,嘉靖二十一年,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征明。鈐印二,停雲、征明。」 畫後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文徵明書,文徵明之長子文彭題跋和文徵明之長子文嘉識語,仇、文兩家交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局部·圖一)畫面:圖之右前方為趙孟頫在松林樹下據石几寫字,似乎才將紙攤開,正待作書。石几前坐有一僧,面向畫紙,即是題識上所說的恭上人(中峰明本禪師),而趙孟頫則側身看著右前方的侍童。此侍童手上捧著一物,似為茶包,正走向趙孟頫。

圖中間松林較遠處有一侍童,正蹲著煮水。

值得一提的是:「恭上人」即是仇英所繪《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中,與趙孟頫對坐的中峰明本禪師(1263—1323),趙孟頫與明本之間的交往,頗能反映元代士大夫參禪問道的現象。

圖之左側更遠處有一侍童,手捧著一物正向這裡走來,侍童的身後有兩隻喜鵲正在圓台上覓食。

趙孟頫與明本信札中多次提到彼此饋贈茶葉、藥品等禮物,可以看出彼此之間親密的關係。這是禪師與士大夫精神相通的表現,趙孟頫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明本和尚贈茶為潤筆,實為通行習俗,不能說是一種買賣交易行為。

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用筆精爽純熟,作色明麗艷逸,不失秀雅溫潤之氣。《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是國畫、書法合璧之作,真是:珠聯璧合,雙美並現,作品堪稱國寶珍品。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文徵明(1470-1559)所書,書於金粟箋本上,末題「嘉靖二十一年(1542),歲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書於崑山舟中。」

根據此圖收藏家王世懋 (1536-1588)之題跋;仇英作此圖系因明代收藏家崑山的周於舜(1523-1555)之請。周於舜因獲得趙孟頫的「寫《心經》換茶詩」,而不知其所寫《心經》流落何處,於是請仇英依詩之意而作畫,同時並請文徵明在畫卷後以小楷字書寫《心經》以代趙孟頫原作。

王世懋後來自周於舜家得此畫卷,見它與自己所藏之趙孟頫《心經》正好是兩美之合,遂在畫卷上,於文彭與文嘉題識之後再增題跋語,敘述仇英作畫及文徵明寫《心經》之緣由,使周於舜請仇英作圖原委大白於世。

文彭題跋云:「逸少(王羲之)書換鵝,東坡書易肉,皆有千載奇談。松雪以茶戲恭上人,而一時名公盛播歌詠。其風流雅韻,豈出昔賢下哉。然有其詩而失是經,於舜請家君為補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謹題。」趙孟頫自號松雪道人。文彭(1489-1573)系文徵明長子。

文嘉的識語云:「松雪以茶葉換般若,自附於右軍以黃庭易鵝,其風流蘊藉,豈特在此微物哉?蓋亦自負其書法之能繼晉人耳。惜其書已亡,家君遂用黃庭法補之。於舜又請仇君實甫以龍眠筆意寫「書經圖」於前,則此事當遂不朽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謹識。」 文嘉(1501-1583)系文徵明次子。

明本禪師(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並賜諡「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

蒙古人尊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原本沒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卻前後數代,先後多次對中峰明本禪師表示禮敬。元仁宗為太子時,就尊明本禪師為「法慧禪師」,即位後,又贈明本禪師為「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又賜金襴袈裟;元英宗時,又賜金襴僧伽黎衣。

明本禪師圓寂後,元文宗又追諡為「智覺禪師」,塔號「法雲」;到了元順帝初年,更冊封中峰明本禪師為「普應國師」,並敕令將其三十卷的語錄與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經中。而王公貴族,文人士大夫更趨之若鶩,不分權貴均拜入明本禪師門下。

當時朝臣對趙孟頫亡宋宗室的猜疑和排擠,又有世人對他仕元為官的鄙視和指責,這種精神的痛苦也促使他將精力投入到書畫藝術中,並傾心於佛道,希望從佛道中尋求精神的寄託。據《元史》載:趙孟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趙孟頫的一生中,抄錄了大量的佛教經卷。趙孟頫所抄佛經流傳於世的多達八十多冊(卷),僅《金剛經》就十一次,有十二冊。《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圓覺經》、《金剛經》、《無量壽經》等,他都寫過多次。(本文來源於禪藝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