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開抗旨而未受處分之人,抗清多年卻兩次降清,後世爭議頗多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4-05-01T08:29:49.600132+00:00

我們看明末清初的歷史,會發現明末有許多能臣名將曾經抗清多年,最後卻投降了清朝,隨後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被後世痛罵。

我們看明末清初的歷史,會發現明末有許多能臣名將曾經抗清多年,最後卻投降了清朝,隨後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被後世痛罵。但細究起他們的經歷,我們又可以發現他們降清的緣由又是不盡相同的,有的還挺值得同情。

其中就有這樣一位來自天下勁旅關寧軍的名將,鎮守邊關抗清多年,曾經公開抗旨卻沒有被處分,最後無奈降清。

此人便是祖大壽。

祖大壽原名為祖天壽,因崇禎避諱「天」字而改名為人所熟知的祖大壽,被朝廷委任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

上圖_ 祖大壽(1579年 —1656年),字復宇,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

  • 因袁崇煥被冤憤然獨走

1629年,皇太極另闢蹊徑,率領後金主力繞過關寧防線,直接突破薊門長城來到北京近郊。明軍後知後覺,直到趙率教率領的數千關寧軍被打得全軍覆沒才知道是後金主力進來了。崇禎頓時慌了,連忙命令袁崇煥率領關寧軍主力入援京師。

祖大壽跟隨袁崇煥一路來到北京城下防守,擊退了後金軍的攻城。可是崇禎拒絕了關寧軍入城休整的要求,只能在城下待著。結果這時候將領滿桂被友軍打傷,他向崇禎表示說是袁崇煥的關寧軍搞的。而皇太極此時也採用反間計坑害袁崇煥,多疑的崇禎也不顧後金軍還在城外沒走的現實,以袁崇煥通敵的罪名,直接將袁崇煥下獄拷問。

袁崇煥英勇抗敵,卻被崇禎皇帝無腦判罪,再加上關寧軍不得入城休整的命令,這樣的操作自然是寒了關寧軍將士的心。祖大壽覺得這樣的朝廷太讓人失望,而且指不定自己啥時候也被抓去下獄了,帶著關寧軍主力就往山海關東撤了。他這並不是要去投靠後金,而是回到山海關去當土皇帝,以免被挾制和陷害。

上圖_ 袁崇煥(1584年—1630年)

眼見最能打的關寧軍抗旨叛走,崇禎急壞了,接受孫承宗的建議,讓在牢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勸他回來防守。明廷甚至搬出了祖大壽的母親和妻子來勸導他。在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祖大壽還是妥協了,率領關寧軍回到關內同後金軍作戰。

此時皇太極放棄了圍攻北京,轉頭攻克永平等四城,抓住了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隨後皇太極率主力返回後金,讓阿敏率領五千人防守永平等四城。祖大壽受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阿敏見灤州被攻下,剩下的三座城也不守了,在城裡大肆殺掠一番後撤退。祖大壽因收復四城的戰功,不但沒有因之前的抗旨行為受處分,反而得以繼續鎮守關寧。

上圖_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

  • 詐降後成功返回

1631年,孫承宗繼續推行袁崇煥步步為營的方略,想要將防線向前推進到大凌河城,命祖大壽率領幾千兵卒修復大凌河城防。沒想到的是,大凌河城才剛修到一半,皇太極就率軍打來了,祖大壽只能退入城中防守。但是城中的糧草並不多,後金軍圍城一久,城裡的糧食就被吃的差不多了。

祖大壽焦急地等待援軍,孫承宗也積極調派援軍去援救大凌河城,可是派去的幾萬援軍卻因安排失當,戰術死板,而被皇太極圍點打援擊潰。大凌河城內糧盡後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局面,突圍也突不出去。祖大壽在思索良久後,說服身邊的家人和將領,決定詐降皇太極,隨後找機會逃回明朝。

此前皇太極數次派人入城勸降,祖大壽都不予理睬。這次祖大壽主動邀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議降金事宜,當晚派祖可法等四人隨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營。皇太極親自迎接,設盛宴款待四人。何可綱不願意詐降,但是默認祖大壽一行人的做法,於是讓祖大壽假戲真做殺了自己,率領全城將士投降皇太極。皇太極隆重接待祖大壽一行,雙方舉行祭天盟誓。

上圖_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祖大壽為了早日逃回關寧,向皇太極獻策說自己的妻兒還在錦州,可以趁著錦州那邊還不知道自己投降,趕緊帶人進入錦州城,和金軍裡應外合拿下錦州。皇太極雖然和祖大壽盟誓,也提防著祖大壽搞小心思,扣留了祖可法等幾個祖家子侄為人質,並派了一支後金軍跟著祖大壽前去錦州。結果祖大壽找機會進入錦州城,馬上就組織城防抗擊後金軍。

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上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這回不但沒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下詔讓祖大壽入京覲見。可是祖大壽害怕袁崇煥之事復刻在自己身上,一直找藉口拒絕,反正就留在軍營里不走了。

隨後的幾年,皇太極並沒有因祖大壽的欺詐行為殺害人質,反而一直優待祖可法等人,就是想找機會再次勸降祖大壽。皇太極曾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想要和他見面,但是祖大壽一直躲著不願見面。他一方面是怕被皇太極暗算,另一方面也是開始對皇太極這個女真雄主有了一些敬佩之情,為之前的詐降行為而不好意思見他。

上圖_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 被迫降清,從龍入關

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1640年,皇太極到義州視察,蒙古蘇班岱等請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壽趁機命令游擊戴明與松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出擊,結果反而被對方打敗。

當年七月,在錦州外城駐守的蒙古貝勒諾木齊等預謀投降清軍,想要裡應外合幫助清軍奪取錦州。結果消息泄露,清軍趕到錦州城下,祖大壽出城作戰,取得了幹掉清軍武備院卿穆護薩、護軍參領覺羅蘭泰、參領宏科的戰績,但是仍舊不敵清軍,退守內城。清軍占領外城,開始圍攻內城。

崇禎調來鎮壓陝西農民軍的洪承疇,組織大軍援救松山和錦州城。1641年,洪承疇率領十三萬大軍同皇太極的主力決戰。開始時明軍一度擊潰清軍正白、正紅兩旗兵馬,結果清軍繞後襲擊明軍糧道,導致吳三桂等兩路人馬臨陣脫逃,致使戰局全面潰敗。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疇被俘後降清。祖大壽被圍困了一年多,錦州城內也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不同的是這次關寧除了山海關和寧遠城外都丟失了。祖大壽突圍無望,而再度詐降,皇太極也不會再給他這個機會了。

上圖_ 遼西走廊 (錦州、松山、寧遠、山海關)

1642年,無奈之下的祖大壽只能再次開城投降。皇太極不計前嫌地接待他,對他說:「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隨後授予他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務,但是不讓他繼續帶兵,只讓他寫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隨後清軍同吳三桂與大順軍在一片石大戰,大順軍慘敗,被迫退出北京城,清軍占領北京,祖大壽跟隨清軍入關。雖然祖大壽這次是真投降了,但是還是不願辱沒家門,在南明使者左懋第、陳洪範一行來北京的時候,他還讓兒子祖澤溥帶話說:「少有機會,無不效力。」這番話表示他如果還能到南明去,會繼續跟著南明效力。

上圖_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

從祖大壽晚年生活來看,他並沒有像投降的洪承疇等將領那樣,積極為清朝統一天下出謀劃策,而是從此開始摸魚了,這說明即便是明廷對不起關寧軍的情況下,他內心裡還是不願意徹底和明朝劃清界限,不願意當叛臣賊子的。他後來也是安寧地在北京病逝,一家享受富貴,直到後代跟隨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才被清朝給收拾掉。

更戲劇性的是,他本人的墓地在1918年被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整個買下,全部遷徙到加拿大。為明朝盡忠大半生的祖大壽自己死後墳塋都杵在海外,不知在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而他兩度降清的事跡,在後世也引發了許多非議,被批判為亂臣賊子,不願殉國而死。但是我們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背叛固然不忠,但是其情實在可憫,畢竟明末的明朝已經爛透了,對關寧軍也很不公平,值不值得再效忠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明史》《清史稿》《清太宗實錄》

[2]王蕊 《明末清初遼東"貳臣"研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