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俄國革命對政治制度的影響及作用

狼叔有料 發佈 2024-05-01T09:08:16.247033+00:00

論據:探究俄國革命對政治制度的影響及作用。十月革命,有時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在俄羅斯建立了蘇維埃共產黨政府。

文:瀟瀟
編輯:瀟瀟

引言

1917 年俄國革命的第一階段,君主制被推翻並取而代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原本打算作為為俄羅斯建立永久性民主議會政體的過渡階段,但在同年 10 月(11 月,新式)又被布爾什維克推翻。

論據:探究俄國革命對政治制度的影響及作用

十月(十一月)革命,有時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在俄羅斯建立了蘇維埃共產黨政府。參見1917 年的俄國革命。

革命的早期信念

在社會和政治科學中,政府及相關協會和機構的重大、突然、因此通常是暴力的改變。這個詞在工業革命等表達中被類比使用,它指的是經濟關係和技術條件的根本和深刻的變化。

雖然革命的概念最初與亞里士多德關於政府形式周期性變化的概念有關,但它現在意味著與以往任何歷史模式的根本背離。

一場革命構成了對既定政治秩序的挑戰,並最終建立了一個與之前的秩序截然不同的新秩序。歐洲歷史上的偉大革命,尤其是光榮(英國)、法國和俄國革命,不僅改變了政府體制,而且改變了這些社會的經濟制度、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

從歷史上看,革命的概念被視為一種極具破壞力的力量,從古希臘到歐洲中世紀。古希臘人認為只有在社會基本道德和宗教信條衰敗之後才有可能發生革命。柏拉圖相信,一個持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準則可以阻止革命。

亞里士多德詳細闡述了這一概念,得出結論認為,如果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體系脆弱,社會將很容易發生革命。基本價值觀或信仰的任何根本改變都為革命性動盪提供了基礎。

在此期間中世紀,維護既定的信仰和政府形式仍然是重中之重。人們非常注意尋找打擊革命和扼殺社會變革的方法。宗教權威如此強大,其對維持秩序的信念如此根本,以至於教會引導人們接受權力的不公平,而不是擾亂社會的穩定

後代革命思想

只有在世俗化出現之後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將這種革命的概念作為褻瀆社會的原因,轉變為擁抱更現代的視角。16世紀義大利作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認識到建立一個能夠承受革命威脅的國家的重要性。

但與此同時,他對權力的詳細分析導致了一種新的信念,即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改變政府結構。這種對變化的新接受將馬基雅維利置於現代革命思想的前沿,儘管他從未在他的文本中使用過革命這個詞,而且他主要關心的是建立一個真正穩定的國家。

17世紀的英國作家約翰·彌爾頓很早就相信革命具有幫助社會實現其潛力的內在能力。他還將革命視為社會捍衛自己免受暴虐暴君侵害的權利,創造了反映人民需求的新秩序。對彌爾頓來說,革命是實現自由的手段。

後來,在 18 世紀,法國、海地和美國的革命都試圖從壓迫性的領導下獲得自由。現代革命經常將烏托邦理想作為變革的基礎。

18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 相信革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康德認為,革命是實現社會更高道德基礎的「自然」步驟。這個想法有助於成為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基礎。

19世紀德國哲學家 黑格爾是20 世紀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催化劑。他認為革命是人類命運的實現,他認為革命領袖是發起和實施改革所必需的。

黑格爾的理論為最有影響力的革命思想家奠定了基礎,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以黑格爾的抽象概念作為階級鬥爭計劃的基礎,其核心是為控制社會經濟進程而進行的鬥爭。馬克思相信人類歷史的進步階段,最終會導致工人階級推翻無產階級。

為了社會進步,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必須接管生產資料。馬克思將這種可能性視為人類為自由和無階級社會而鬥爭的結果,從而消除了進一步政治變革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發生在俄羅斯、南斯拉夫、中國、越南和古巴等國家,在 20 世紀。

20 世紀中葉,美國歷史學家克萊恩·布林頓 分析了一場重大革命之前社會的趨勢。他認為革命前的社會由於社會價值觀的逐漸崩潰而具有社會和政治緊張局勢的結合。這導致政治權威的破裂,因為管理機構必須依靠越來越絕望的武力來保持權力。

與此相稱的是強調政治權威腐敗的改革因素的出現。隨著現有的政治秩序開始失去對權威的掌控,反對派的各種力量之間形成了勢頭。隨著政府變得更加不穩定,對現有秩序構成威脅的分裂團體聯合起來推翻當局。

布林頓還觀察了一場重大革命的不同階段。政府被推翻後,通常會有一段樂觀的理想主義時期,革命者大談完美主義言論。但是這個階段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必須面對實際的執政任務,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出現分歧。

它以溫和派的失敗、極端分子的崛起以及所有權力集中在他們手中而告終。一派要占上風、維護權威,動武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革命的目標逐漸消失,成為極權主義政權接受命令。然而,最初革命運動的一些基本原則最終被納入其中。


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遵循這一發展過程, 20 世紀末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也是如此

一場獨立於社會變革的嚴格的政治革命,不具有革命前和革命後事件的相同模式。它可能僅僅是政治權威的改變(如在許多政變中)或權力結構的更廣泛的轉變。

崩潰的俄羅斯帝國

到 1917 年 2 月下旬,傳統實際上是俄羅斯帝國政權唯一的合法性主張。甚至這個基礎也因1905 年的革命、日俄戰爭的失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系列軍事失敗而動搖。皇室自相矛盾,政府對皇室的看法也有分歧。

杜馬對政府的看法褒貶不一,在一場失敗的戰爭的陰暗時刻,它遠沒有給予它所需要的全心全意的支持。

權威俄羅斯東正教會因一系列醜聞而動搖,這些醜聞不僅觸及教會等級制度,也觸及羅曼諾夫家族。與同盟國的戰爭影響了整個國家。

杜馬領導人因戰爭沒有更好地進行而感到不滿,而人民群眾則想知道戰爭為什麼還要繼續。軍隊對其指揮官失去了信心,指揮官們也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因為政府未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武器和彈藥

1917 年2月 23 日(3 月8日),這場無人預料的倒塌突然降臨。國際社會主義婦女節紀念日。這些集會變成了示威遊行,隨後占領了首都的大片地區。

工人們帶著政治口號走上街頭:「打倒專制!」 和「打倒戰爭!」 兩天後皇帝尼古拉二世命令軍事長官向示威者開火,但士兵們拒絕使用步槍,一個又一個的部隊都倒向了工人一邊。然而,警察和憲兵確實開槍了,還發生了巷戰。

臨時政府的建立

這已休會的杜馬拒絕解散,於3月1日(3月14日)組成政府,以格奧爾基·葉夫根耶維奇、利沃夫親王,主要由立憲民主黨和十月黨的領導人組成。第二天,一個代表團拜訪了尼古拉二世在普斯科夫的總部,並代表他和他的兒子亞歷克西斯接受了他的退位。

當他的弟弟麥可大公拒絕了王位,羅曼諾夫王朝就此結束。帝國的滅亡見證了兩個獨立的當局的出現,它們都聲稱為人民代言,但都代表人民的一部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

總的來說,臨時政府的領導人反映了專業階層中較為保守的成員的信仰,儘管 (成員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擁護溫和的社會主義。蘇維埃主要代表首都的工人階級,但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可以代表全俄羅斯的產業工人。

隨著從監獄獲釋或流放歸來的社會主義者的到來,它的隊伍壯大起來,它變成了俄羅斯社會主義的一種議會,從社會革命黨到布爾什維克

臨時政府最初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是否繼續戰爭,如果不繼續,如何擺脫戰爭。外交部長帕維爾·米留科夫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他相信這場戰爭是正義的,並且正在為解放被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壓迫的人民而戰。

他還斷言,俄羅斯的努力應該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奧斯曼亞美尼亞的回報。. 社會主義者對這些目標不感興趣,並認為戰爭應該「在不兼併和不賠款的情況下」結束。

然而,沒有證據表明同盟國會僅僅因為革命的俄羅斯人希望和平而給予公正的和平,而且,在那些敵人願意締結和平之前,必須保衛俄羅斯祖國。無論如何,新的俄羅斯領導人承認他們不能在沒有盟友同意的情況下簡單地退出戰爭。

結尾

如果承認戰爭期間不能選舉立憲會議,那麼只能由立憲會議決定的各種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其中首先是在農民中重新分配土地。其次是帝國的非俄羅斯臣民要求自治(就波蘭人和芬蘭人而言,可能要求完全獨立)。

三是可能代表產業工人提出的各種訴求,如工廠「工人控制」,甚至全面國有化等。一些企業或一些行業分支機構。只要這些問題仍未解決,渴望土地的農民、非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和低薪工人的不滿情緒就會增加。與此同時,臨時政府不得不依賴士氣愈發低落的舊帝國官僚機構。缺乏合法性使得下達或執行命令變得困難

從 1915 年 8 月(9 月,新式)開始,尼古拉接管了軍隊的控制權,並將國家的有效控制權移交給了皇后亞歷山德拉,俄羅斯高層缺乏堅定的領導。隨著君主政體的倒台和臨時政府努力維護自己的地位,政府機構現在也在下層崩潰。對於一個不羈的革命煽動者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