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梧桐:峭壁盛開的「紫色煙霞」,何日走入百姓家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5-01T09:37:01.646033+00:00

2021年羅曉瑩嘗試將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種植,改善當地石漠化情況。丹霞梧桐梧桐科、梧桐屬喬木,高可達8米,樹皮黑褐色,葉片近圓形,薄革質,全緣,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頂生,多花,紫色;花萼深裂,萼片近分離,線形,朞莢果成熟前裂,卵狀披針形,種子球形,淡黃褐色。

2021年羅曉瑩嘗試將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種植,改善當地石漠化情況。

丹霞梧桐

梧桐科、梧桐屬喬木,高可達8米,樹皮黑褐色,葉片近圓形,薄革質,全緣,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頂生,多花,紫色;花萼深裂,萼片近分離,線形,朞莢果成熟前裂,卵狀披針形,種子球形,淡黃褐色。分布於中國廣東韶關,生於岩壁的石縫中及山谷的淺土層中。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出自三國時期曹丕詩作《芙蓉池作詩》。詩中的「丹霞」一詞也被用來形容我國的一種獨特地貌。紅色砂礫岩土層瘠薄,峭壁處卻有綠意叢生。植株外形高大,近似松樹,花朵嫩紫絢麗。丹霞梧桐盛放在5月,那從懸崖峭壁的岩壁上生長出的枝條,綴滿了紫紅色的小小花朵,宛如這一片紅色晚霞上點綴的紫色煙雲。

近年來,石漠化地區也出現了丹霞梧桐的身影。丹霞梧桐正作為造林樹種,慢慢走出丹霞山,未來或將成為韶關名片,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

就地保護

40℃高溫下開展種子雨調查

距離丹霞山60公里,廣東省南雄市丹霞梧桐縣級自然保護區1萬多畝的面積,生長著千餘株丹霞梧桐。這也是丹霞梧桐首次出現在丹霞山之外。

廣東韶關,7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技術員鍾平生如往常一樣,帶好上山用的園藝剪和砍刀,拎著1.5L的礦泉水瓶。

進入保護區要先經過一段水路。招呼我們上船後,鍾平生蹲在船頭划動船槳,水面即刻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5分鐘後小船靠岸,我們便來到山腳下。

上山的路並不好走,有些地方很陡,我們手腳並用,抓著旁邊的樹往上爬,只需半個小時,大家都喘著粗氣,滿頭大汗。鍾平生用毛巾抹了一下額頭,拿起礦泉水瓶,仰頭就灌。

一萬多畝的保護區,千餘株丹霞梧桐。去年,鍾平生開始進行當年的種子雨。種子雨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從母株上散落的種子量。每年7-11月,鍾平生平均每月上山8次做種子雨調查,以此記錄丹霞梧桐種子的繁殖與擴散能力。綜合考慮對丹霞梧桐樹高、種子傳播能力、種子的飛翔能力、種子掉落的時間等因素後,他在山地上設置了7個20×20m的樣地,選定了9棵樣樹,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隔3米、6米、9米都安置一個網兜收集種子。收集完畢後,再回實驗室對其進行相關分析。

丹霞梧桐是落葉樹種,每年4月抽葉。

種子雨在物種保護工作中屬於基礎性研究部分。鍾平生介紹,對任何一種物種的保護工作,都包含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三個步驟。就地建立保護區都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基礎研究,來解釋物種為什麼會面臨滅絕的問題;這個問題得到解釋後,就可以開展遷地保護,即將物種從原生境遷往另一個可能存活的地方。最後再考慮回歸,在它的原生境擴大種群,達到保護樹種的目的。

近40°C的高溫,在廣東最炎熱的幾個月里,鍾平生總是戴著草帽,脖子裡掛條濕毛巾在山上盯網兜、收種子。汗水順著頭頂往下淌。到山下陰涼處,他才有空摘下帽子,輕輕扇幾下。

植保趣事

為阻止偷伐團伙 曾翻山越嶺三小時

民間自古流傳「鳳棲梧桐」。這成了多少文人墨客筆下對華夏文明的美好想像。1987年,位於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了梧桐樹,「丹霞梧桐」由此得名。

丹霞梧桐是一種小喬木,高5~10米,剛被發現時被認為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物種。它樹形美麗,生長迅速,耐乾旱、耐瘠薄,在石頭縫裡或者在有一點點土的岩壁上,根都能長得很牢固並且枝葉茂盛,是很適合培育為庭院觀賞樹木、道路綠化樹種和造林的先鋒樹種。儘管對環境的適應性強,但剛被人類發現並關注時,丹霞梧桐僅100餘株,1999年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2014年被列為極小種群植物。

每年9-10月丹霞梧桐葉子開始落下,到了11月全部掉光。

為什麼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卻還面臨瀕危的困境?經過幾年研究,鍾平生發現,丹霞梧桐瀕危的原因跟丹霞梧桐本身的特性有著很大的關係。「它的種子屬於乾性種子,天然發芽率比較低,自然發芽長達三年時間,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整個丹霞地貌秋天少雨,這時發的芽很有可能枯死;丹霞梧桐的種子像黃豆一樣,澱粉含量較多,老鼠等嚙齒類動物會將其作為食物。」

人為的破壞也造成丹霞梧桐物種的瀕危。

乘涼時,鍾平生與我們講起了他與植物保護的趣事。

2009年,鍾平生進入保護區第一年,就遇到了偷伐分子:當地的一些偷伐團伙經常鼓動村民上山一起砍樹,派人在一旁監工。鍾平生回憶道,「平常我都要隨身攜帶相機,隨時取證他們鋸木頭或者運送的證據,再提交給警方。」時間長了,偷伐團伙對鍾平生也熟悉了。

一個下午,偷伐團伙正用鋸子鋸樹。鍾平生看到了連忙上前阻止,並用相機拍照取證。看到鍾平生又來壞他們的事,旁邊的監工立馬圍上來,叫人在山下集合圍堵他。鍾平生一看情況不妙,拔腿就跑。「我以前從沒走過山裡的路,完全不熟悉。但我只能一直走。」沿著一條陌生的路,鍾平生只能硬著頭皮,一路狂奔,不敢回頭。停下腳步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跑了3個小時。「晚上9點多,天早就黑了。我居然翻過這座山,跑到我們護林員的家那邊去了。」鍾平生回憶道。

這次交鋒聽起來緊張刺激,但鍾平生語氣平淡,甚至感覺有些好笑。「與這些黑惡團伙鬥智鬥勇,很多人都碰到過了,沒什麼奇怪的。」

種群調查

偶然發現改寫分布圖譜

後來,鍾平生開始從事保護區的宣教工作。為了更好地認識植物,摸清家底,2015年他申請開展全縣植物種群調查。一輛摩托車,一台卡片式照相機,鍾平生開始了他為期三個月的植物調查。

早上吃過飯就出門,一路上邊騎車邊看,有不認識的就停下來拍。近的地方,離縣城10公里左右;有時也會去很遠,離縣城58公里,騎摩托車要一個多小時。

「去哪裡,拍多久都不一定,主要拍一些不認識、沒見過的東西,不好拍的我還要採集標本帶回家再去鑑定。」

有一年4月的一個下午,鍾平生從觀音崬縣級自然保護區回來路上,途經蒼石寨,餘光瞥見一片粉紅色……他趕忙剎車,粉紅色的花苞、巨大的葉片,「咔嚓」一下,他按下快門。

經多位專家比對,這幾棵樹正是丹霞梧桐。在附近,鍾平生一下發現了二十幾株。這也是除了丹霞山外,首次在其他地點發現的丹霞梧桐。鍾平生感到十分驚喜,「全縣丹霞地貌有上萬畝,這意味著丹霞梧桐的數量可能更多。」

在蒼石寨發現丹霞梧桐,改寫了「丹霞梧桐」這一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分布圖譜。在隨後幾年的調查中,蒼石寨發現的丹霞梧桐有1000餘株,一直延伸到山谷。同是生在丹霞地貌,與丹霞山僅相距60公里,但兩地的丹霞梧桐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我們這邊丹霞梧桐所生長的地貌環境,平均溫度跟丹霞山有點區別,所以這邊跟丹霞山的丹霞梧桐,在物候期抽葉開花這個時間段相差有8-10天。」

之後的2020年5月,廣東英德的石灰岩地區發現丹霞梧桐群落數量超100株。這不但增加了丹霞梧桐的分布地點,更改寫了「丹霞梧桐僅分布于丹霞地貌特殊生境」的認知。

作為落葉樹種,丹霞梧桐每年春天4月開始抽葉,5月份開花,7月份果實成熟,7-8月果實往地下掉,到9月、10月葉子變黃,11月底葉子就基本掉完了。

2018年,鍾平生曾嘗試對丹霞梧桐進行回歸保護,在山上種植了2000餘棵樹苗,但由於成活率太低,鍾平生重新將研究重點放在樹種的基礎性研究上。

應用推廣

育種和推廣工作可同時進行

截至今年,鍾平生從事動植物保護工作有14個年頭了,研究丹霞梧桐也有6個年頭。除了自己對丹霞梧桐研究之外,鍾平生也會協助科研團隊進行相關研究。

韶關學院的副教授羅曉瑩就是其中一位。鍾平生採集的種子成為羅曉瑩研究丹霞梧桐遷地保護的重要材料。

瀕危植物的保護研究一直是羅曉瑩的關注點。早在她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就開展了對杜鵑紅山茶的研究。作為中國特有的山茶科物種之一,杜鵑紅山茶分布於廣東省陽春市鵝凰嶂自然保護區,「是一個狹域分布的物種。」羅曉瑩稱。

羅曉瑩對杜鵑紅山茶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瀕危原因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為杜鵑紅山茶在園林應用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我覺得這個研究應該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通過基礎研究推動物種的可持續應用發展,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也讓羅曉瑩對瀕危物種的研究多了幾分信心。2012年,羅曉瑩展開對丹霞梧桐的研究。

「丹霞梧桐自身是存在物理休眠現象的,之前我們還沒了解它的生物特性,種子播下去後萌發非常困難,有的甚至兩三年後才萌發,這對於大規模生產是非常不利。」在實驗室里,如何能打破丹霞梧桐自身的物理休眠,讓種子快速整齊地萌發成了羅曉瑩面臨的難題。

經過多次實驗後,羅曉瑩發現,熱水浸泡是最快捷安全又容易大規模推廣的做法。將種子倒入80°C的熱水中,浸泡24個小時後,水自然冷卻到室溫,就可以播種。

羅曉瑩發現80度熱水浸泡丹霞梧桐的種子,是快捷安全的育種方法,可大規模推行。

解決了育種問題,羅曉瑩陸續展開了對丹霞梧桐的回歸工作。從2015年開始,她分別在丹霞山、廣州華南植物園和清遠連州三個點,各進行幾十株的回歸種植,並進行定期記錄。「我們又分別在丹霞山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三個地區進行種植,實驗結果顯示中間海拔的長勢比較好。連州那邊的苗長得也還可以。」羅曉瑩說,但喬木樹種回歸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在異地能否正常開花結果,因此需要更長時間觀察。

在羅曉瑩看來,育種和推廣工作是可以同時進行的。育出來的苗需要思考它能應用到哪些地方去。「廣東有大片的石漠化地區,丹霞梧桐耐高溫,耐乾旱,耐貧瘠,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在石漠化地區去種植,去治理和改善粵北石漠化問題。」

丹霞梧桐能否在石漠化地區造林?這是羅曉瑩最近正在研究的課題。「丹霞梧桐是中國,也是我們廣東韶關的特有樹種,也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樹種。如果能夠成功應用推廣,丹霞梧桐也可以作為韶關的一張名片走出去。」羅曉瑩說。

石漠化造林

目前長勢良好 但物種保護之路仍漫長

羅曉瑩的設想是有現實依據的。據廣東省林業局官方數據稱,廣東省石漠化土地面積達59446.66公頃,涉及6市21個縣(市、區),主要分布在韶關市、清遠市,占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積的90.42%。

2021年3月,羅曉瑩嘗試將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的大坪鄉。起初她還有些擔心,乳源不僅是廣東的典型石漠化地區,而且冬天溫度較低,也會下雪結冰,屬於高寒石漠化區。「之前沒做過丹霞梧桐的抗寒性的相關實驗,所以還是有點擔心,覺得那些苗不一定能夠熬得過去。」但2022年2月,在經歷了韶關近十年最冷的春節後,100多株苗木開春後正常萌發了新葉,沒受到太大的影響。這令羅曉瑩十分驚喜。此次預實驗後,2022年3月,羅曉瑩繼續在乳源黃鹿塘種下了50畝丹霞梧桐。

「2022年8月,我們跟隨當地護林員來到黃鹿塘,看看人工種植的丹霞梧桐生長情況。不遠處的山坡上隔行種植,像茶園一樣,成排的丹霞梧桐,從山腳到山頂,一圈一圈地環繞著。」護林員黃工是江西人,在乳源負責看護和撫育人工種植的丹霞梧桐生長情況。

目前這裡有50畝地,種植著3000餘株丹霞梧桐。每一棵丹霞梧桐間隔為2.5米。「長勢可以,平均高度有40厘米左右,比去年拿來的時候增加15厘米,地徑也增加了3-4毫米。我們一共有300人,種植的時候一個人負責兩行,就這樣一圈一圈地一直種到山頂。」黃工比畫了一下,如果用無人機俯瞰,你就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特別好看。

實驗室里的丹霞梧桐幼苗。

在黃鹿塘種植的丹霞梧桐有一套培養模式:工人種植前,會在土壤里施基肥。三年裡,工人一年兩次給樹苗施肥,分別在上半年的4、5月和下半年的10、11月,這也稱之為「撫育季節」,隔幾個月除一次草。由於黃鹿塘本身屬於石漠化地區,水資源較為缺乏,附近的村民也「靠天喝水」,所以樹苗必須在惡劣的環境中,靠雨水活下來。

黃工邊走邊說:「2022年的雨水比較多,樹苗的成活率就相對來說高一些。但我們對樹苗的培育就好比小孩子,3年的撫育期一結束,也就培養成人了,後面的路得自己走。」

據悉,黃鹿塘是非常典型的石漠化地區,除了丹霞梧桐外,這裡還生長著柏樹、油茶、山杜英、楓香、荷木等造林樹種。站在平地上看,依稀可辨石頭在山間的痕跡,但大片蔥蘢的綠意已覆蓋了山頭。

對于丹霞梧桐在石漠化地區的推廣,羅曉瑩和鍾平生都充滿了信心。但任何一個物種的保護,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效都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長的可能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短的也要三五年。」鍾平生說。

丹霞梧桐的研究仍在繼續。2020年5月,廣東英德的石灰岩地區發現丹霞梧桐群落數量超100株。這不但增加了丹霞梧桐的分布地點,更改寫了「丹霞梧桐僅分布于丹霞地貌特殊生境」的認知。

丹霞梧桐何時能走入尋常百姓家?誰也無法估計。但「物種的滅絕是不可逆的。在田間、在實驗室,如果能通過研究來挽救一個物種,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羅曉瑩稱。

采寫:南都記者 李思萌

攝影:南都記者 張志韜 吳佳琳 林耀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