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令人恐懼的他者,還是觀照人類的鏡子?|讀刊

新京報 發佈 2024-05-01T09:44:04.844983+00:00

過去的一段時間,最能搶占新聞頭條的並不是某個網絡名人或轟動性事件,而是微軟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室Open AI 發布的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GPT。由於使用了GPT-3.

過去的一段時間,最能搶占新聞頭條的並不是某個網絡名人或轟動性事件,而是微軟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室Open AI 發布的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GPT。由於使用了GPT-3.5的架構,ChatGPT擁有極為強大的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能通過海量的人類語言資料庫和對話的上下文來進行自我訓練和深度學習。ChatGPT不僅在和人類的溝通中表現出超越以往聊天機器人的智能水平,還能撰寫論文、新聞稿、視頻腳本、代碼等各類文本。一時間,「與ChatGPT的對話」成為傳播最為廣泛的網際網路謎因。在社交媒體的玩梗熱潮中,那個自AlphaGo擊敗李世石之後久違的話題又隱隱浮現:人工智慧進化得越來越快,未來會取代人嗎?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20世紀40年代中期人類第一台計算機問世時,就有媒體報導稱一個「被控制的電子大腦」會逐步讓人們淪為「墮落的農奴」,人類將「自取滅亡」。現代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在自己接受的第一個BBC(英國廣播電台)採訪中,就已經提出「如果一台機器可以思考,它將比我們更聰明」的命題。同樣在接受BBC(英國廣播電台)採訪時,史蒂芬·霍金給出了那個著名的「人類將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判斷。

人工智慧是否足以征服我們?這個問題就像「虛擬實境技術是否會取代真實世界」一樣,是一個並非常提常新,但一定常提常「火」的話題。如果大家沒有那麼健忘,就會發現上一個頻繁占據媒體頭條的「元宇宙」,引發了同樣多的討論。但僅僅過了一年,熱搜榜上的科技寵兒就此易主。甚至有人調侃,受ChatGPT威脅最大的不是人類,而是元宇宙。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ChatGPT熱」?我們是否能夠不簡單而籠統地將它看作一個值得恐懼的他者?

「AI再智能,也不可能取代人」:一種過時的樂觀主義?

儘管這已經不是一個全新的擔憂,但近些時日的新聞似乎在說明,ChatGPT的表現格外出色,以至於這個問題從一個科幻式的警示逐漸進入人們談論近未來時真切的議事日程。ChatGPT具備極強的文本處理能力,這使得它首先衝擊的就是人類的寫作。據各國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大學生使用ChatGPT寫出人機難辨的論文並以此來通過答辯或投稿到期刊,ICML(國際機器學習大會)、巴黎政治大學、《自然》期刊等都緊急發布聲明,禁止使用機器生成語言投稿。《自然》表示「ChatGPT完全不屬於原創作者」,美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喬姆斯基更是在近日接受採訪時直言ChatGPT只是一個利用和拼貼已有信息的「高級剽竊系統」。

除了學術寫作領域,圖書領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來自機器的威脅。截至2月中旬,亞馬遜平台上已經有200多本電子書將ChatGPT列為合著者,平台甚至專門安排了一個條目叫「完全使用ChatGPT寫作的書籍」。一名舊金山的失意作家表示,ChatGPT「頭一次讓他的作家夢成為了可能」。而更富戲劇性的當屬幾份著名的科幻文學雜誌的遭遇,《奇幻與科幻雜誌》(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克拉克世界》(Clarkesworld)等都在本月收到了多達數百份由ChatGPT撰寫的小說,其中很多還寫的是機器人主題——這是真正的「我寫我自己」。

圖片來源:《自然》雜誌網站。

另一個頻繁被提及的焦慮來自網際網路科技界。ChatGPT高效的檢索能力引起了科技公司的警覺,包括UXdesign在內的多家媒體撰文都稱它可能「終結谷歌等數字搜尋引擎」,而人類的信息檢索,也將從模糊檢索走向精確檢索:我們不再需要在鍵入關鍵詞後從海量的網頁中花費額外的精力二次遴選信息,而是可以通過和ChatGPT的對話聚焦我們真正希望獲取的東西。

當然,每當「AI是否可能取代人」這類問題出現在公共討論中,人文學者永遠是不甘示弱的。很多人發出了和喬姆斯基一樣的聲音,比如當代著名的科幻小說家格雷格·伊根就在社交媒體發聲,稱ChatGPT生成的文本只不過是「大規模、有組織的胡言亂語」,根本無法在創造力上和人類寫作者相媲美。而即便是ChatGPT「自己」,也不認為它可以徹底取代既有的搜尋引擎,原因非常現實:當下的科技公司還沒有找到如何在ChatGPT搜索中很好地實現廣告盈利,畢竟,雖然傳統搜尋引擎搜出來的結果是模糊的,但用戶瀏覽大量相關網頁時產生的注意力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ChatGPT永遠無法真正取代人」,當下我們能看到的這類偏樂觀主義的論調其實也都比較像老生常談,它們很難撫平人們的焦慮。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文學者對AI能力的「不屑」,更多基於一種假設:ChatGPT尚未,且未來也不會發展出和人一樣、乃至超越人的智能水平。在技術層面,ChatGPT是否相較於過往的聊天機器人質的飛躍,這一點眾說紛紜,顯然也超出了文化討論的範圍。圖靈獎得主、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說ChatGPT就底層技術來說並不算本質的創新,「它只是一個各方面組合得很好的產品」。360的總裁周鴻禕在採訪里則將ChatGPT定位為通用人工智慧的雛形,並預測它將「很快產生自我意識」。總而言之,說ChatGPT「目前不夠智能」,從來不足以撫平大家不斷被激起的憂慮。

一張由AI生成的AI繪畫圖片。

西西弗斯循環:「技術反烏托邦」的話語為什麼有吸引力?

對ChatGPT的焦慮甚至有時候掩蓋了它為人類帶來的諸多可能性。在人們杞人憂天一般地想像各種「銀翼殺手」一般的未來世界時,人們提起ChatGPT與人類相互協作的可能,就顯得有些保守和謹慎。比如,學者們不必擔心ChatGPT會「代替」人類作者,我們可以期待它成為撰寫論文初級階段的幫手,輔助整理資料和數據。這個過程對很多存在寫作障礙的人來說並非錦上添花,而是至關重要的,《衛報》報導了一位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的心理治療師,對她來說,寫作的難點在於「開始」,她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讓一篇文章「從無到有」,ChatGPT能夠起草開頭,這足以幫助她更快地進入狀態。

還有文章提出了一些ChatGPT可能帶來的更深刻的變化:它有望幫助人類重尋「對話文化」的價值。作者認為,通過對話來思考和解決困難的問題有著悠久的傳統,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色諾芬。在那個時代,對話也是哲學寫作最常採用的形式。相比於許多「更現代」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人和人的深度對話是一種看起來比較「簡陋」的形式,但它有著很多我們意識不到的優點,比如對即時反應的要求,會讓對話參與者培養更多的對他人語義的敏感、對他人內容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也提到了柏拉圖和ChatGPT的關係,作者把人們當下對ChatGPT展露出的焦慮類比為當年柏拉圖對文字即將替代口語的焦慮,柏拉圖焦慮於文字會使人在記憶上懶惰,即便人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但這不代表他真的已經「知道」他寫的是什麼。這和現在擔心人們把寫作外包給ChatGPT的確有幾分相似。

兩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對話,圖片由AI生成。

不過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對技術的恐慌人們從來不陌生,它出現在每個新技術崛起的關頭。

就在一年前,這種焦慮的版本是「元宇宙是否會取代真實世界」。如今,當初炙手可熱的「元宇宙」已經徹底被搶了風頭,只有在類似「ChatGPT如何增強了元宇宙的實現可能」這種文章中找尋存在感。劍橋大學的學者艾米·奧本(Amy Orben)在一篇論文中將這種現象形象地稱作技術恐慌的「西西弗斯循環」。從電視、智慧型手機會「毀掉下一代」的娛樂方式,到「人工智慧/元宇宙會顛覆人類社會」的高科技形式,技術焦慮不僅如潮起潮落一般反覆出現,而且人們提出的問題甚至都大同小異,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一樣。

奧本認為一些結構性的因素讓我們成為了技術焦慮循環中的這個西西弗斯。社會機構偏愛於製造一種「技術烏托邦-反烏托邦」的話語,對某個尚未成形的新技術的走勢提出一種整體性的判斷:它會帶來一個人類失去工作並且接受機器全面控制的社會,抑或是一個人類生產力高度解放的社會——媒體在這種話語的誕生過程中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奧本指出,這麼做的動因與「科技向政治外包」的趨勢有關。我們稍加留意就能發現,在有關「人工智慧取代人」的討論中,「弱者」是一個必須被標識的群體,我們對人工智慧的焦慮也很容易被具象化為一種「弱者被淘汰的焦慮」。而在當代,「關注弱者」不論是在民主政治的選舉,還是在大公司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中一直都是一個加分項。在這個意義上,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必然製造出的「失勢」群體就成為了政治和市場的一種另類話語資源,對人類未來的一種整體的「技術反烏托邦」判斷也有了生長的土壤。

除此之外,媒體對「新」的追逐也使得技術焦慮中重複的議題被忽視,每一次的技術焦慮似乎都在被描繪為全新的。奧本認為,為了打破這種循環,我們首先需要的是與宏大的烏托邦式判斷保持距離,學習一種更為具體的思考方式。例如,ChatGPT會製造「多大規模」的失業?它究竟影響了寫作的哪些環節?

ChatGPT回應「計算機是否具有創造性」的問題。

當寫作完全能被模仿,寫作就毫無價值?

當然,質疑技術反烏托邦的話語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以至於失去現實感。在既有的技術討論尚未明朗的當下,我們或許不必過於擔憂ChatGPT給人類社會可能帶來的顛覆,但也不能就此對在近未來可能遭遇的改變視而不見。在這方面,前文列舉的人文知識分子們的批評依舊還是有價值的——不過,這種批評的動力也有可能來自於他們自身即將遭遇的危機。

在《法國知識分子的終結》中,法國著名的歷史學者施羅默·桑德作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隨著社會系統的複雜化,知識專業分工的細化,對社會整體境況下判斷的公共知識分子進入衰落期,未來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屬於「掌握信息基礎設施的人」,比如維基百科的阿桑奇,甚至是「稜鏡門」的主角斯諾登。ChatGPT是否會讓這個判斷變得更加激進?它可能取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嗎?

《法國知識分子的終結》,施羅默·桑德著,樊艷梅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1月。

哲學學者約瑟夫·希伯(Joseph Shieber)的一篇文章給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回答:不會。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之所以欣賞偉大的作品,並不完全是因為這些作品帶給我們的知識和審美享受,而是我們本能地更希望看到是「人類」創作出了它們。同時,人們在欣賞大師的作品時也非常地在意它所處的「脈絡」,包括它所承載的歷史語境,甚至是我們閱讀它的環境。就像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因其嵌入的愛爾蘭古典傳統而獨特,後來居上的小說家如品欽等的作品又在這個傳統中回應了《尤利西斯》。就像人們爭相前往羅浮宮瞻仰蒙娜麗莎的真跡,儘管發達的數字影像時代完全可以讓大家足不出戶做到這一切。

換而言之,我們並不能完全從「內容」的價值出發去回答「ChatGPT是否能取代人」這個問題,我們在寫作、計算中的體驗同樣重要。前不久,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紐約客》上發表的文章也作出了類似的回應方式。特德·姜說,儘管ChatGPT可以完美地模仿人類寫作,但「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掙扎永遠不會消失,每當你開始起草一篇文章時,這種掙扎就會出現。而只有在親自寫作的過程中,人才能發現自己最初的想法」。表面上,人類寫作的初稿、計算時打下的草稿,都和目前ChatGPT能做到的沒有區別,但「你的初稿是一個原始想法的拙劣表達,它還伴隨著一種無定形的不滿」,人會在這個過程里真切意識到自己想說的和寫出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即便ChatGPT的寫作能力持續進化,這些珍貴的寫作體驗依舊是難以代替的。

經常在公共熱點事件上發言的哲學家齊澤克似乎持有類似的看法。近期他給出了一個很符合他一貫「人設」的發言:「ChatGPT會終結學習?不!我的學生給我帶來了他們由AI撰寫的論文,我將它插入我的評分AI。然後?然後我們就自由了,『學習』發生了,我們的超我感到愉快。完成這個過程後,我們可以自由地學習我們真正想要的任何東西」。這是一段不無辛辣的諷刺,相較於學院中早已被量化考評制度僵化了的哲學,師生間用ChatGPT相互應付,然後去思考「真正的哲學」,這種哲學不為了什麼別的目的而存在,似乎反倒是解放了學生。

齊澤克和特德姜或許忽略的是,當今社會談論寫作和思考的「內在價值」無疑是奢侈的,或者說,我們已經很難脫離市場的交換系統去討論價值。當人們在焦慮於ChatGPT可能替代寫作和思考時,很大一部分焦慮是擔憂利用寫作和思考謀生的人會逐漸失去市場的價值——畢竟正如一篇文章挖苦齊澤克,稱他能毫無負擔地大談「真正的哲學」,也是因為他恰恰是這個消費社會中最引人注目的哲學明星。在這個意義上,ChatGPT也成為了人類的一面鏡子,異化寫作和創造的體制、單一化的價值衡量標準、越來越像機器的個人,都是它映射出的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通過ChatGPT觀照並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或許比為它的問題杞人憂天更有價值。

參考連結:

1. Is ChatGPT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major search engines?

https://uxdesign.cc/is-chatgpt-the-beginning-of-the-end-for-search-engines-359da42388db

2. 『ChatGPT needs a huge amount of editing』: users』 views mixed on AI chatbot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3/feb/08/chatgpt-users-views-ai-chatbot-essays-emails

3. ChatGP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topia or Dystopia?

https://cxoherald.com/chatgpt-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utopia-or-dystopia/

4. ChatGPT: Chatbots can help us re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of dialogue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hatgpt-chatbots-can-help-us-rediscover-the-rich-history-of-dialogue-197329

5. Alice, Racter and Jabberwacky: A timeline of AI chatbots before ChatGPT and Bard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timeline-of-ai-chatbots-before-chatgpt-and-bard-8436004/

6. Kenyan data labellers were paid R34 an hour to label horrific content for ChatGPT creator OpenAI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za/openai-kenyan-contract-workers-label-toxic-content-chatgpt-training-report-2023-1

7. What Would Plato Say About ChatGPT?

https://www.nytimes.com/2022/12/15/opinion/chatGPT-education-ai-technology.html

8. What is AI chatbot phenomenon ChatGPT and could it replace humans?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2/dec/05/what-is-ai-chatbot-phenomenon-chatgpt-and-could-it-replace-humans

9.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Intellectuals

https://3quarksdaily.com/3quarksdaily/2023/01/chatgpt-and-the-future-of-public-intellectuals.html

10. Does ChatGPT mean the end of 『thought leaders』?

https://www.fastcompany.com/90842966/chatgpt-end-thought-leaders

11. Mocking AI Panic

https://lifearchitect.ai/ai-panic/

12. Beauty, lies & ChatGPT: Welcome to the post-truth world

https://thehill.com/opinion/technology/3861182-beauty-lies-chatgpt-welcome-to-the-post-truth-world/

13. How ChatGPT Will Enhance the Metaverse and Virtual Reality

https://turbofuture.com/internet/The-Metaverse-Meets-GPT-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is-Pushing-the-Boundaries-of-Virtual-Reality

14.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s Battle a Flood of Chatbot-Generated Stories

https://www.nytimes.com/2023/02/23/technology/clarkesworld-submissions-ai-sci-fi.html

15. When the Movies Pictured A.I., They Imagined the Wrong Disaster

https://www.nytimes.com/2023/02/22/movies/ai-movies-microsoft-bing-robots.html

16. ChatGPT must lead to basic income for everyone and an end to bullshit jobs | OPINION

https://www.indiatoday.in/opinion-columns/story/chatgpt-must-lead-to-basic-income-for-everyone-and-an-end-to-bullshit-jobs-opinion-2312719-2022-12-23

作者/劉亞光

編輯/李永博

校對/陳荻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