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文小白」到天文愛好者 武漢一高中生發現小行星

央廣網 發佈 2024-05-01T15:21:32.138789+00:00

央廣網武漢2月28日消息(記者朱娜 實習生諶思婕 通訊員孫夢嘉)近日,武漢華師一附中高三學生付熙哲收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的確認證書。這意味著繼2021年該校學生熊家銳發現小行星之後,又有一名學生發現小行星!

央廣網武漢2月28日消息(記者朱娜 實習生諶思婕 通訊員孫夢嘉)近日,武漢華師一附中高三學生付熙哲收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的確認證書。這意味著繼2021年該校學生熊家銳發現小行星之後,又有一名學生發現小行星!

付熙哲手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的確認證書(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付熙哲介紹,天文愛好者搜尋的小行星主要是主帶小行星,它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是最常見的小行星類型。目前,絕大多數小行星的發現都是通過搜索天文台的觀測數據(如對特定天空區域的照相等)獲得的。

「我從小就對各種科技研究充滿興趣,尤其是天文學和生物學。」付熙哲告訴記者,由於各種原因,高中以前自己很少有機會參與科技研究活動,直到進入華師一附中學習之後,他參加了華師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在這裡,學校給大家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他得以接觸到很多對科學研究非常感興趣的同學和老師。

據了解,華師一附中學生科學院於2001年由湖北省科協批准成立。付熙哲在高二年級成為學生科學院院長,通過參加天文知識培訓和不定期的觀測活動,學到很多天文知識。後來,他加入了「熊家銳」尋星小組,並成為輔助熊家銳同學順利發現小行星的兩位小組成員之一。

付熙哲發現的小行星位置圖(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此後,付熙哲堅持繼續參加小行星搜尋活動,他利用來自國際小行星搜尋活動的觀測數據,然後通過計算機排除大部分的無關目標,再對剩下的可疑天體進行人工分析並提交。「此前的尋星經驗是現在獲得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付熙哲表示,小行星搜尋工作不僅非常繁瑣,而且組織方規定必須在3個星期內提交,他每天利用晚飯後一小時在電腦上進行人工比對和數據分析,最終發現了這顆暫時被編號為「2021 RO59」的小行星。

付熙哲告訴記者,收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的證書說明已經確認這顆小行星的存在,但是否是新發現,未來還要通過長時間的觀測,獲得足夠高精度的數據,才能完全確定其運行軌道,順利的情況下,要6年左右。一旦確定,該小行星會被授予一個正式的由一串數字命名的編號,而其命名權歸發現者所有。

「付熙哲同學是在參加學生科學院的活動中不斷學習和進步的,並迅速從一名『天文小白』成長為一名天文愛好者。」華師一附中學生科學院指導老師劉斌介紹,該校學生科學院是華師一附中開展科普教育的一個特設機構,由生命科學、化學、機械與電子、天文、數理、航空航天、社會科學等七個不同學科的學習小組組成,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開展學習研究活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