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事雜談」繪畫作為藝術,其是無法之法的狀態

書畫大家 發佈 2024-05-01T15:22:20.922598+00:00

文/馮海濤 畫作/齊辛民關於繪畫,學習是需要繼承前人的成就的。但是,創作是需要自己的認識、認知的。這是所有繪畫形式的共性。但是,很多畫家卻都忽視了學習和創作的不同性,把前人之法當作了標準,在創作中用前人之法當作法度來作為自己的標準。

文/馮海濤 畫作/齊辛民

關於繪畫,學習是需要繼承前人的成就的。但是,創作是需要自己的認識、認知的。這是所有繪畫形式的共性。但是,很多畫家卻都忽視了學習和創作的不同性,把前人之法當作了標準,在創作中用前人之法當作法度來作為自己的標準。在這種現象下使得畫家們所畫之畫共性太多,而導致了畫壇中千篇一律的畫作比比皆是。造成畫家們把前人之法當作法度的原因,是畫家把已有的法度當作法來作為標準造成的。繪畫作為藝術,其是無法之法的狀態。而畫家之所以為畫家,是因為其走出自己之法才為畫家的。所以,遵循前人之法只能作為學習和借鑑,不能依賴,也不能迷信。


當今中國畫壇,對於法的認識基本都是很淺薄的,都聚焦在意的表現上,忽視了技的重要性。都認為,筆墨的標準古人都定下了,在畫畫時只需要遵循古之法則,把濃淡乾濕焦,皴擦點染運用好、處理好,就能畫出具有意境的中國畫。也是,因為這一點造成了中國畫的發展,被些許人說到了末路。造成這種認識和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把「法」當作了意。但是呢?「法」在繪畫領域中的具象存在,是「技」非「意」。這也是,為什麼有「技法」之稱呼,而沒有「意法」稱謂的原因。


繪畫的發展,不是其內在的表述,也不是畫面的內涵,而是技的表現形式,而是技的法度創新和變化。中國畫的發展表現得尤為強烈。因為,中國畫的抒情、詩性以及哲學性的特徵,使得其對畫面物象題材和特徵的要求不太注重外在形態標準,而是注重筆墨間流淌的意蘊。因此,如果在技法的層面沒有個人的建樹和風格,其畫出的畫作,老師是誰畫的畫面就如誰。在這種情況下的畫作,其實也還可以忽略其畫作中流露的意蘊的。因為,用別人之筆墨是無法表達自己的心聲和中國畫的抒情、詩性以及哲學性的特徵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