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關係,是怎麼談錢的?

破局者breaker 發佈 2024-05-01T21:05:14.879085+00:00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不必強融」,那麼,什麼是「三觀不合」?有一種解釋說,你喜歡吃西餐,他喜歡吃麵條、餃子,這不是三觀不合。你喜歡吃西餐,他說「那東西死貴,還難吃,你就是崇洋媚外」。這才是三觀不合。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不必強融」,那麼,什麼是「三觀不合」?


有一種解釋說,你喜歡吃西餐,他喜歡吃麵條、餃子,這不是三觀不合。你喜歡吃西餐,他說「那東西死貴,還難吃,你就是崇洋媚外」。這才是三觀不合。


又或者家裡有了孩子之後,你寧可委屈自己也要給孩子最好的,他認為寒門同樣出貴子,沒必要勉強自己。


細數情侶或者夫妻中的衝突會發現,「三觀不合」很大一部分指向的是「金錢觀不合」,也就是彼此看待金錢的觀念無法達成一致。


你眼中的正常開銷,在對方眼中也許是浪費;你認為的節約,對方眼中是吝嗇。



婚戀平台「百合佳緣」曾發布一項調查報告——《談感情還是明算帳》,參與調研的用戶中,有一半的單身男女曾經因為金錢和伴侶產生分歧。


儘管金錢觀很重要,但是情侶間談錢依然是個敏感的的話題。


將近40%的用戶認為,「談及婚嫁階段」才是談錢的時機,還有19%的男性認為結婚以後談才合適。這也導致很多人結婚後才發現金錢觀不同的人經營家庭有多痛苦。



在《身邊的金錢心理學》裡,浙江大學教授周欣悅通過中外多項心理學研究,梳理金錢是如何影響你的消費行為、你的情緒、關係的,以及家庭成員之間談錢的最好方式。


根據中國人的理財行為,結合我們和金錢的關係,《身邊的金錢心理學》把「金錢人格類型」分為五種。


周欣悅|機械工業出版社


一是焦慮型。


這類人對待金錢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們經常查看自己的帳戶,喜歡看支付寶帳單和電子銀行帳單,也特別精細地理財,在意各類積分,喜歡用比價工具來比較各種價格,害怕自己比別人多花了錢。


如果是投資買股票、基金,他們會更頻繁地交易,認為這樣才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焦慮型人格對待金錢做不到「無為而治」,以不變應萬變,他們更願意用行動去控制金錢。


二是囤積型。


對於囤積型的人來說,金錢就是安全感。


他們討厭風險,大量地儲藏金錢或者物質;捨不得花錢,也捨不得投資。


英國2015年開始實施退休金自由提取計劃,人們在55歲之後就可以把退休金提取出來。


結果發現,有1/3的人把錢取出來之後,轉頭又存在銀行裡面,不會消費,也不去投資。



三是快感型。


這類人在買買買的時候有一種快感,雖然這種快感跟肥皂泡一樣,會在東西到手之後很快破滅,但是他們又會開始下一輪的追逐,新目標將再一次讓他們興奮起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購物可以安慰,同時也陷入了「不開心就買」的惡性循環。


女性更有可能對衣服、飾品、化妝品購買成癮,而男性也對球鞋、運動產品購買上癮。


四是炫耀型。


這類人花錢就像灑水車一樣,一邊灑水一邊要大聲按喇叭提醒路人注意。


有一類人在每頓飯的開頭就喊著要買單,然後他們就變成了這頓飯的主角。這類人認為自己非常大方,他們會用金錢來讓別人對自己高看一等。


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崇拜和關注,其中也有很多人有自戀傾向。


五是逃避型。


這類人就像鴕鳥一樣,寧可把頭埋在沙子裡,也不願意查看自己的帳單。


這種行為也是因為金錢焦慮引起的,他們擔心錯誤的決策會傷害金錢,所以寧可不做任何決策。


在因為金錢引起的家庭矛盾中,往往是因為兩個人對金錢的態度不同、金錢類型不匹配。


如果一個是囤積型、一個是快感型或炫耀型,矛盾就會非常多;


如果一個是焦慮型,一個是逃避型,可能就很少有錢上的摩擦。



一段關係可以少考慮、甚至不考慮錢的因素,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雙方收入平等;二是雙方擁有共同帳戶;三是雙方的理財觀相似。


觀念相似的機率是很低的,每個人對金錢的態度背後,都有各自的背景和經歷。


如果只討論對錢的態度、一筆錢該不該花,兩個人就永遠無法在金錢上達成共識,唯有讀懂對方的「金錢史」,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



被譽為「婚姻教皇」的情感專家約翰·戈特曼曾講過一對夫妻,丈夫習慣未雨綢繆,一定要存下未來至少6個月的房租和日常水電等費用,才能安心;妻子則認為人生短暫,多餘的錢就要用來娛樂放鬆。


一次偶然的機會,丈夫得到了一筆遺產,他想全部存起來;妻子則想用這筆錢去旅行,她一直都夢想去東南亞。


深聊後發現,丈夫十幾歲時曾經遭遇家庭變故,父親失業,全家不得不節衣縮食,他也險些失去讀書的機會。


而妻子從小在寵愛呵護中長大,認為金錢走了也會自然地回來。


兩個人的結合意味著與金錢相關經歷的交融,因此兩人必須去面對經歷交織時產生的碰撞,否則就要應對逃避不同所帶來的影響,包括理解我們自己的相關過往經歷以及對方的相關經歷。


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對金錢和金錢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一個人在看待錢、處理錢方面是沒有對錯的,兩個人開誠布公談論金錢,要做的不是評判誰對誰錯,而是找到彼此的交集。



相處中,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放大金錢的作用,「貧賤夫妻百事哀」、「有錢就會變壞」……


事實上,金錢不會改變一個人,它只會放大一個人。


《科學》雜誌曾刊登一項研究,明尼蘇達大學邀請了一群大學生來到實驗室,首先在電腦上完成一個不相關的任務,任務結束後,大學生們就會看到電腦屏幕上出現了屏保畫面。


研究者在屏保上做了手腳:一半人看到的屏保是成群結隊的熱帶魚,另一半人看到的屏保是一堆一堆的鈔票。


然後研究者告訴這些學生,接下來他們需要完成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和另一個參與者一起討論,但是這個人現在還沒有來,他們可以先拿兩把椅子進去,方便彼此就座。


於是,這些大學生就把兩把椅子放在了被指定的空房間裡。


學生們沒想到的是,研究者記錄了這兩把椅子之間的距離。


結果發現,看到熱帶魚的學生平均會把兩把椅子的距離設在80厘米左右,看到鈔票的大學生會把兩把椅子放得更遠,距離長達118厘米。



一般來說,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需要的個人空間不會超過100厘米。但是當他們看到錢或者想到錢之後,他們需要的空間就變大了。


換句話說,金錢會讓你把現有的自己放得很大。


如果一個人脾氣很差,那麼金錢會讓他的脾氣變得更差;如果他很自戀,金錢則讓他更加自戀。


同樣,如果一個人很謙卑,金錢會讓他變得更加謙卑;如果一個人很善良,金錢也會讓他變得更加善良。


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此?


其中的愛與不愛、包容與計較,不會因為金錢而改變,只會被金錢所放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