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軍備——北洋艦隊VS聯合艦隊

楓5733 發佈 2024-05-02T02:44:51.442958+00:00

現在回頭再看才發現:這場決定了兩個國家兩種前途和命運的戰爭,卻是近現代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之外敵交戰時,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然而又是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

120年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深刻影響了兩國近代以至現代史的命運。現在回頭再看才發現:這場決定了兩個國家兩種前途和命運的戰爭,卻是近現代史上,中國軍隊與入侵之外敵交戰時,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然而又是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洋務運動」的後果化為烏有,民族一系列災難由此延展開來。戰爭雙方裝備實力與最終結局反差如此之大,令人深思。

北洋水師的實力

事實上,北洋水師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艦隊。有人統計過,不算南洋水師和廣東、福建水師,僅建成北洋水師就耗銀三千萬兩。滿清駐日本領事姚錫光在描述北洋艦隊年度開支時說:「其俸餉並後路天津水師學堂及軍械、支應各局經費,歲一百七十六萬八千餘兩」。這還僅僅是北洋艦隊的官兵餉餉及後方開支等項。

另有統計說,清廷支付的艦船購造費便超過三千萬兩。再加艦船上各種裝備器材的購置維持費、艦隊官兵薪俸、艦隊基地營造費、維持費,後路各造船修船局廠及官衙的開設維持費、海軍人才的教育培養費等等,合而計之,清廷對海軍的總投資約為一億兩白銀。

這等於清政府每年拿出三百多萬兩白銀用於海軍建設,平均占其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強,個別年份超過百分之十。這樣的數目與比例,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謂不高。

而且,其建立之初,即參考西方列強海軍規制,制定了一整套較為密的規程。至少從表面上看,其組織制度已經完備,對各級官兵都有具體詳盡且十分嚴格的要求。

艦隊的訓練也曾經十分刻苦。琅威理任總教習時,監督極嚴,「刻不自暇自逸,嘗在廁中猶命打旗傳令」,「日夜操練,士卒欲求離艦甚難,是琅精神所及,人無敢差錯者」。英國遠東艦隊司令斐利曼特爾評價道:「其發施號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是故就北洋艦隊而論,非輕心以掉之者也。」

艦隊在裝甲和火炮口徑方面一直保持優勢。排水量7335噸的定遠、鎮遠兩艦,是亞洲最令人生畏的軍艦屬於當時世界較先進的鐵甲堡式,各裝12英寸口徑大炮四門,裝甲厚度達14英寸。日方嘆其為「東洋巨擘」,一直視此二艦為最大威脅。當時,日本加速造艦計劃,搞出所謂的「三景艦」以對付定、鎮二艦,但直到戰時,仍未達到如此威力。

黃海大戰中,定、鎮二艦「中數百彈,又被松島之十三寸大彈擊中數次,而曾無一彈之鑽人,死者亦不見其多」,皆證明它們是威力極強的海戰利器。

在火炮方面,據日方記載,兩百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日、中兩艦隊之間為11門對21門。我方記載此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則有26門。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也有92比50的優勢。日方只在中口徑火炮方面,以209比141占優。當然,因為中口徑炮多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再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來說,日艦每小時快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的那麼大。有人說北洋艦隊將十艦編為一隊,使高速艦隻失速達八節,不利爭取主動,那麼日本艦隊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艦,其艦隊失速亦不在北洋艦隊之下。

1894年5月下旬,距甲午海戰爆發僅兩個月前,李鴻章還親自校閱了北洋水師、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

有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北洋海軍自1888年後未添船購炮,已難以一戰。但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不論就哪一個方面說,這都應該是一支在危機面前可以一戰的艦隊。

若不是出於此種自信,清廷不會在兩個月之後毅然下詔對日宣戰。

聯合艦隊的家底

開戰之初,世界輿論普遍更看好大清。

心中無底的日本大本營制定了三種方案,為勝敗皆做好了準備:甲,殲滅北洋艦隊奪取制海權,即與清軍在直隸平原決戰;乙,未能殲滅對方艦隊,不能獨掌制海權,則只以陸軍開進朝鮮;丙,海戰失利、聯合艦隊損失沉重,制海權為北洋艦隊奪得,則以陸軍主力駐守日本,等待中國軍隊登陸來襲。

三種方案,皆視北洋海軍之命運而定取捨。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覺出自己海軍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軍的投入少於滿清海軍。據統計,從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軍撥款94805694日元,約合白銀六千多萬兩,只相當於同期清廷對海軍投人的60%。

其次,聯合艦隊的組建時間倉促。1894年7月19日,目本海軍聯合艦隊剛剛編成。此時陽豐房海戰僅方天,距黃海海戰也只剩下大十天時甸其主力戰艦多是1800年以後下水,艦的知,官兵受訓時間能短。相形之F北洋海軍自1888年成軍後,艦隊合操訓練已經大年,多數官兵在艦調該時間達十年以上。

最後,聯合艦隊艦隻混雜,有的艦隻戰鬥力基弱。據日方統計,聯合艦隊十二艘軍艦參加關鍵的黃海海戰,共計40840噸:北洋海軍十四艘軍艦參戰,共計35346噸(我方大多數資料統計,北洋艦隊參戰艦甲午海戰中日軍最囂張的「吉野號」只為十艘,皆不算開戰後趕來增援的「平遠」「廣乙」兩艦及兩艘魚雷艇);日方在總噸位上的優勢也是貌似強大。如西京丸,排水量4100噸,只有一門120毫米火炮,日方稱其為「偽裝巡洋艦」,實為一艘戰前剛剛改裝的商船,根本不適合作戰。再如赤城號炮艦,排水量僅622噸,航速十節,被安排在尾隨西京丸之後,以躲避北洋艦隊的直接炮火。比睿艦則是一艘1873年購自英國的全木結構老艦,首尾三根高聳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像一艘海盜船,完全不像一艘現代軍艦。

這就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全部家底,並非不可戰勝。

客觀地說:中日海軍,各有優劣,沒有哪一方能夠穩操勝券。所以雙方在黃海相遇,將拉開大戰序幕時,為緩和其官兵的緊張情緒,日本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享甚至下令「准土兵隨意吸菸,以安定心神」。

一邊倒的結局

1894年9月17日,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兩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艦隊遭遇,一場決定此後國運的大海戰爆發。

戰端一開,首先在艦隊布陣上,北洋艦隊就陷入了混亂。

提督丁汝昌與洋員漢納根、泰萊商定「分段縱列、犄角魚貫之陣」,到劉步蟾傳令後,竟變為了「一字雁行陣」;接著針對日方的陣式,我方又發生齟齬,接戰時的實際戰鬥隊形擺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此種勉強之陣形,維持時間也不長,「待日艦繞至背後時清軍陣列始亂,此後即不復能整矣」。

北洋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一炮震塌飛橋,丁汝昌摔成重傷。「旗艦僅於開仗時升一旗令,此後遂無號令」。首炮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總指揮。

這場命運攸關的海戰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北洋艦隊幾乎始終在無統一指揮的狀態下,分散作戰。劉步蟾、林泰曾二位總兵,竟無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揮。戰鬥將結束時,才有靖遠艦管帶葉祖圭升旗代替旗艦,但升起的也只是一面收隊旗,收攏指揮殘餘艦隻撤出戰鬥而已。

其次,作戰效能低下。先擊之不中,後中之不沉。在有效射距外,總兵劉步蟾就命定遠艦首先發炮,首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重傷了丁汝昌。戰鬥掉隊的日艦比睿號,從我艦群中穿過,來遠艦在四百米距離上發射魚雷,不中,其僥倖逃出。火力極弱的武裝商船西京丸,經過定遠艦時,定遠發四炮,兩炮未中;福龍號魚雷艇趕來向其連發三顆魚雷,最近的發射距離為四十米,竟也無一命中,又僥倖逃出。僅六百餘噸的赤城號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彈藥斷絕,大檣摧折居然也不沉,又僥倖逃出。

戰場上的北洋海軍如此失序失態,完全像一支未加訓練的艦隊。而組建時間很短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隊形不亂,「始終信號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據統計,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17發,而北洋各艦平均中彈107.71發。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九倍以上。

雙方艦隊的實力與戰績相較,是極不相稱的。龐大的北洋艦隊,如戰後清臣文廷式所指——「糜費千萬卻不能一戰」!

勢均力敵的對手,一邊倒的結局,出乎所有事先的預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