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啟虹口,滄桑期宏圖——地緣文脈虹口憶

上海房易 發佈 2024-05-02T06:06:08.410463+00:00

一艘由從印度始發穿越馬六甲海峽和台灣海峽的大型客輪,緩緩駛入吳淞口,沿黃埔江逆流而上,停靠在外灘十六浦碼頭。

作為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虹口滿載歷史;作為未來上海的重要發展區域,這裡無限光明!

——題記

1.從沙遜說起……

1923年,初春,黎明。一艘由從印度始發穿越馬六甲海峽和台灣海峽的大型客輪,緩緩駛入吳淞口,沿黃埔江逆流而上,停靠在外灘十六浦碼頭。

註:20世紀30年的虹口北外灘

船剛抵岸,乘客爭先恐後,大包小包肩扛手拎,喜悅一掃旅途疲憊。慢慢,擁擠的人群逐漸稀落,鼎沸的喧鬧嘈雜也逐漸平息。一身白色西服的中年男子走出頭等艙,低頭扣上禮帽,拄著文明杖,一瘸一拐緩步走下懸梯。

這位中年男子就是維克多·沙遜,沙遜洋行創始人大衛·沙遜的曾孫。雖然這是他首次來到遠東第一都市上海,但他的祖輩已在此謀劃打拼了九十載歲月。

註:維克多·沙遜(Elias Victor Sassoon,1881-1961年),英籍猶太人,世襲准男爵,舊上海首富

維克多·沙遜雖然初來乍到,但他的新沙遜公司很快吞併安利洋行及其所屬產業,而後大舉進軍房地產業。1925年4月,沙遜在外灘南京路路口,投資興建沙遜大廈。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全面落成。由此沙遜身價倍增,成為上海灘家喻戶曉的「紅人」。

由於南京路附近的地價猛增,為了搶占市場新機,沙遜開始拆遷舊里興建美式公寓。1931年,依路濱水的河濱大樓正式開工,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整體平面形呈「∽」型,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建成後的河濱大樓鋼混11層,建築面積6萬餘平米,擁有11處出入口、7道樓梯和9部升降電梯,成為當時上海單體建築總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號稱「遠東第一公寓」。

註:河濱大樓由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1935年竣工。單體建築總面積最大,時稱遠東第一公寓

至1935年,新沙遜集團在上海灘的項目達50多處,土地、房屋面積和高層建築數量,遙居上海首位。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沙遜集中在虹口的蘇州河北岸、四川北路長春路一帶,繼河濱大樓之後,興建了多處公寓住宅,例如、瑞泰大樓、瑞泰里、乍浦里、德安里、長春公寓、北端公寓、狄思威公寓、餘慶坊、啟秀坊等。

海派啟虹口,滄桑期宏圖——文題其實是問題:是海派啟萌於虹口?還是虹口肇啟於海派?是滄桑成就了宏圖?還是宏圖造就了滄桑?

虹口滿載歷史,地緣文脈,源遠流長;沙遜興業於虹口,悠悠往事,堪為索引。

2.開埠讓地

虹口,因虹口港(昔稱沙洪,其與黃埔江交匯處稱洪口、虹口)而得名。上海開埠前,虹口地區除江灣鎮、虹鎮、虹口鎮等,基本均為農田漁村。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在虹口頭垻以北置地造屋。道光二十八年(1848),吳淞江北岸約8萬平方米闢為美僑居留地。同治二年五月初十(1863年6月25日),劃定美租界四至。八月初九(9月21日),英、美租界合併,改稱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899年5月8日),英美公共租界擴張,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簡稱公共租界。

受制於不平等條約的開埠,是忍辱,也是負重;忍辱負重中,虹口告別前世,走向今生。

3.交通便利

虹口原為東海灘地,境內河道港汊橫生,清乾隆年間,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漁民在下海浦畔(今昆明路口)建下海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東印度公司在徐家灘(今東大名路高陽路一代)建駁船碼頭。同治三年(1864),英商藍煙囪公司改建成輪船碼頭(今高陽路碼頭)。19世紀40年代,英商麥邊洋行在今匯山碼頭江邊建浮動碼頭,後建成固定碼頭。咸豐十年(1860),英商寶順洋行在境內建成寶順輪船碼頭。同治元年(1862),英商、美商在境內興建匯源碼頭、旗昌碼頭、旗記碼頭。

由於港區的興起和繁榮,虹口陸上運輸日見發達。19世紀末20世紀初,虹口地區已成為全市人力車行和私營汽車運輸行開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世紀初,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熙華德路(今長治路)、吳淞路、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等主要幹道已經形成。電車、公共汽車、輪渡也已通車開航,並開設出租汽車經營點。解放前夕,虹口有私營汽車運輸行150餘家,占全市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註:上海郵政大樓,始建於始建於1924年,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設計,余洪記營造廠營建。大樓郵政營業廳號稱「遠東第一大廳」

註: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樑。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並沿用至今

水陸並進,交通天下,在這個意義上說,於上海開埠得風氣之先、捷足先登者,非虹口莫屬。

4.商貿發達

隨著英美洋行先後在黃浦江北岸修建碼頭,寧波商人葉澄衷在百老匯路開設順記洋雜貨號,周邊各式五金商號相伴而生。而粵籍商人則集聚福德路一帶開設水果行、地貨行,福德路也因此成為名噪一時的「廣東街」。路通則人通,人通則財通,英商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邵萬興(今邵萬生)南貨店、生昌番菜館(今杏花樓)等商戶也在新修建的道路兩側逐次開業。

註:禮查飯店1846年始建於金陵東路外灘附近,1857年遷至現址,是上海最早的一所現代化旅館

北四川路修築於19世紀後期,後向北延伸至寶山縣金家厙(今魯迅公園一帶)。由於毗鄰當時上海陸上大門北火車站,虹口的商業中心由百老匯路、吳淞路向北四川路轉移。紡織品、鞋帽、鐘錶、中西服裝、糖果食品、南北雜貨、新鮮水果、飲食小店等商店竟相開設,鱗次櫛比,成為上海著名的商業大街。

為充實僑民供應,19世紀90年代租界當局在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漢陽路、峨嵋路和塘沽路)三角地建成菜場。民國初年又進行了改擴建,菜場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設置欄杆,不設門窗,占地6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7300平方米,被譽為「遠東第一大菜場」。

註:20世紀30年代三角地菜場

20世紀30年代初,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新亞大酒店動工興建,雷允上藥店北號開設。抗戰勝利後,北四川路恢復為與南京路、霞飛路(今准海中路)齊名的上海三條商業大街之一,至1949年初,虹口境內有各類商店超過七千餘家。

註:上海大廈由英國著名設計師佛蘭賽設計,原名「百老匯大廈」,曾經擁有上海最高的觀景餐廳,最早樓內停車場

近代上海的「商都」之譽中,虹口領先發育形成的「一代商圈」,作奠基之實,自有不小的權重。

5.以商促工

虹口是上海近代工業創辦最早的地區之一。19世紀50年代,美商在徐家灘開設上海第一家杜那普船塢,之後英商相繼開設虹口、賓奪、耶松等船廠,至60年代初,美商在虹口港南岸建造旗記船廠,虹口與浦東成為上海船舶修造業的兩個中心。

同治四年(1865),清政府在虹口港南口兩岸開設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今江南造船廠,同治八年遷至南市高昌廟鎮)。翌年,粵商方舉贊、孫英德開設打鐵作坊發昌號鐵鋪。

此後,外商、官辦、民族資本創辦的近代工業在虹口續有發展,行業遍及機器、繅絲、印染、紡織、金屬製品、電器等10多類。抗戰前工廠總數超過千家,約占全市工廠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上海分公司、華生電器廠、美商海寧洋行(後益民食品一廠)、日商上海坩堝合資會社(後上海第二耐火材料廠)規模較大。

僅以「江南造船廠」的功業名望,虹口在近當代中國工業發展史話中,當得起有口皆碑那個「口」字!

教育先行

虹口教育,開辦早,門類全。清光緒七年(1881),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境內開辦中西書院。

「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光緒十五年(1889),創業有成的葉澄衷以赤誠之心和睿智眼光,捐資創辦澄衷蒙學堂,成為上海第一所由國人開辦的班級授課制學校。

註:澄衷蒙學堂1900年由葉澄衷投資興辦,開中國人班級授課制學校之先河

「變法之端在興學,興學之要在譯書」。光緒十六年(1890),南洋公學譯書院始設於虹口,成為探尋西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窗口。

外國教會辦的聖芳濟學院(今北虹中學)、晏摩氏女校(今北郊中學)、麥倫書院(今繼光中學)等在光緒年間先後創辦遷入。

1922年,國共合作創辦上海大學。此後,蔡元培、李石曾等創辦國立勞動大學,陳望道等創辦中華藝術大學,何世楨開辦持志大學。虹口成為了中國進步思想的傳播地和改造社會的實踐地,引導並啟發進步青年為未來中國之強盛而努力學習。

教育遺產,是所有社會文化遺產中最可寶貴的文化財富,於此而論,虹口大富!

6.文化先進

清末廣東人在虹口的聚居,帶來粵劇演出的繁榮,先後形成過廣舞台和廣東大戲院(今群眾影劇院)兩個滬上演出中心。其他江浙劇種也在虹口擁有大量的觀眾群。

光緒三十四年(1908),西班牙商人雷瑪斯買下乍浦路中西書院北首的跑冰場,創辦虹口活動(大)影戲院,成為中國第一家電影院。此後,維多利亞活動影戲院、愛普廬活動影戲院、幻梳外國活動影戲院先後建立。20世紀20年代建立電影院15家,30年代又建立9家,共計32家,虹口成為中國電影放映事業的發祥地。

註:虹口大戲院創建於1908年,初名虹口活動影戲園,中國首家營業性電影院

民國元年冬,烏始光、劉海粟等在乍浦路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成為中國最早引進西洋美術教學體系的新型美術院校之一。

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上海美專」,由劉海粟與烏始光等友人創辦,是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

民國15年冬,俞寄凡、潘天壽等創辦新華藝術學院(後改名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設立國畫、西畫、音樂、藝術教育四個系,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美術人才。

民國18年,日本友人內山完造開設內山書店,通過岀售左翼進步書籍,與魯迅和其他左翼文化人士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推進了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民國19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中華藝術大學成立,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以魯迅為旗手的左翼文化運動蓬勃興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篇章。



開埠而交通興,榮商而工業興,重教而文化興……果然是:地緣文脈虹口憶,時代演進有邏輯!

虹口是上海開埠後導入西方文明的「橋頭堡」,外僑紛至,國人沓來,「華洋雜居,五方共處」,多姿多彩的人文氣息中,孕育出海派文化的雛形。「海派啟虹口,滄桑期宏圖」,啟於前世,期於今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