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底撈唱反調,土豆被罵天價,巴奴火鍋是另闢蹊徑還是走上邪路

商業傳奇 發佈 2024-05-02T06:48:21.025301+00:00

文|龍溪來源|商業傳奇這幾天,一個又一個熱搜把巴奴火鍋「天價土豆」這事炒得沸沸揚揚,搞得經濟學家馬光遠也大吃一驚——18元的土豆就是「天價」?

文|龍溪

來源|商業傳奇

這幾天,一個又一個熱搜把巴奴火鍋「天價土豆」這事炒得沸沸揚揚,搞得經濟學家馬光遠也大吃一驚——

18元的土豆就是「天價」?

《狂飆》裡有一個場景,高啟強為了弟弟高啟盛開小靈通店的事,請電信公司副總龔開疆吃飯,高啟盛讓對方別客氣、隨便點,龔開疆「隨便」點了一份澳洲龍蝦三吃和3份遼東參,高啟強接過菜單看了一眼,心理素質那麼好的他,嚇得趕緊說——

遼東參兩份就可以了。

那還是2000年, 用那時候一份遼東參的價錢,應該能在現在的巴奴點很多份土豆片了?

馬光遠應該是見過名場面的人,其實,用不著馬老師,大部分人應該也知道,龔開疆點的澳洲龍蝦和遼東參現在能點多少份土豆片了。可是,沒人罵澳洲龍蝦和遼東參「天價」啊!

看來,大家只是覺得火鍋店不應該賣18元。

這是為什麼呢?這可能和火鍋本身有關。

1、為什麼18元就被指天價?

火鍋的起源有各種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如今提起到火鍋,人們會想到重慶和成都。不得不承認,火鍋的普及是從川渝開始的。

川渝火鍋起源的版本是這樣的:

1920年代,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匯流之處的朝天門,原是屠宰牲牛的集中地,屠宰的人只要肉骨皮,內臟順手就扔到了江中。

江上船隻來往,船上有水手,兩岸是縴夫,他們都是窮苦人,不捨得多花錢買吃的,也不講究,把內臟撈了起來,條件也簡陋,用幾塊石頭支起的一口鍋,將洗淨、切好的內臟一股腦兒地倒進一個鍋里,內臟異味大,他們又加了大量的蔥、姜、蒜、辣椒、花椒等去味,這就是最初的火鍋了。

味道不錯,而且一大幫人圍著一個鍋吃,肚子裡暖,氛圍也熱烈,逐漸就在市井流行了起來。最初,有人在街上做起了這門生意,認識的不認識的,在一口鍋里涮。為了食客不吃錯,店主做成了幾個格子,各涮各的,各吃各的,這就有了後來的九宮格火鍋。

據說,前幾年重慶還有店還讓不認識的人在一口鍋里涮火鍋。有時候,一幫年輕人和一個老頭共用一口鍋,年輕人光顧喝酒玩了,老頭「技術」好,本來只點了青菜,但在自己格子裡一攪,就能把年輕人的格子的肉弄到自己的格子裡來。

總之,火鍋是「平民出身」,直到現在,火鍋仍相對平民,一家人或比較熟悉的朋友一起涮火鍋很常見,熱鬧親切貼地氣,但高端商務宴請,選火鍋的仍然不多。

既然是平民出身,就那不能貴,這可能是大家的普遍認知,也是火鍋被罵天價的根本原因。

如果大家有印象應該還記得,在這次巴奴之前,海底撈也因為貴上過熱搜,還不止一兩次。

但其實,即使是率先在各大商場開店的海底撈,或是定位中高端人均180上下的巴奴,和澳洲龍蝦、參鮑翅仍沒法比。

憑什麼?

餐飲確實有三六九等,憑什麼火鍋只是能低一等,這屆干火鍋的人表示不服。海底撈從成都簡陽開到了全國,檔次越來越高,成了中國火鍋第一品牌。

而這幾年,表現得更為突出的則是巴奴。

巴奴起步要晚一些。2001年,河北人杜中兵在河南的安陽開始開火鍋店,最初是以加盟的形式,2004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就是巴奴。開店前幾年只是三四線城市打轉,2009年才進入鄭州等大城市。

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杜中兵開始「不走尋常」路,其中「貴」,只是其中之一,更明顯的是處處和海底撈「唱反調」。

2、一路「碰瓷」海底撈

巴奴進鄭州時,海底撈已經遍布全國,成為一個現象。

2011年,黃鐵鷹寫了一本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後來風靡中國企業界——不僅僅局限於餐飲業,海底撈的幾乎每一個細節,尤其是服務,都成為商學院、培訓班的教材案例。

最初,杜中兵也學過海底撈的,進鄭州後,巴奴連著3年在服務上下功夫。

杜中兵也曾公開承認,說「巴奴不是沒學過海底撈。」但學了幾年後,這個學生似乎悟到了什麼——

慣性讓你覺得海底撈立下的規矩,你都得跟著干,好像這些是火鍋的符號,你不乾的話,你就不像火鍋了。

2012年,他改變了想法,將巴奴火鍋改為「巴奴毛肚火鍋」,重點突出毛肚,砍掉了部分菜品,還喊出了口號——

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要知道,那時候,中國企業界,尤其是餐飲行業,誰不學海底撈,都不意思說自己想進步,尤其是海底撈的服務。

當然,那句口號被外界認為巴奴有所指,也是後來巴奴被指頻頻「碰瓷」海底撈的開始。

其實,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任何一個行業的老大,都很容易被視為標杆,有的人向標杆靠攏,有的人以標杆為坐標,去走另一條路。

杜中兵和巴奴似乎要走的就是另一條路,「服務」是海底撈身上最重要的標籤,他們說「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給自己貼上一個突出「產品主義」的標籤。

毛肚就是第一個體現「產品主義」的產品,他們改變原來存在安全隱患的做法,和西南大學教授李洪軍合作,將「木瓜蛋白酶」嫩化專項技術運用到毛肚身上。這幾天上熱搜的土豆,是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傑合作的富硒土豆。

鴨血是又一個產品主義和「碰瓷」海底撈的例子。

2017年9月23日,海底撈通過自己的微信發布了一篇名為《海底撈為什麼只賣血旺》的文章,稱不賣鴨血質量很難把控,他們還沒有找到符合海底撈食品安全標準的鮮鴨血。

一周後,巴奴在自己的公眾號發了一篇名為《巴奴為什麼能賣鮮鴨血?》的文章,稱他們花費了971天,研發出了符合國家質量檢驗標準的鴨血,而且是全國唯一。

直接針鋒相對了。

這幾年的例子更多。

2020年,一個消費者發文稱,海底撈的菜品和擺盤方式與巴奴十分相似,第二天,巴奴就回應稱「非常歡迎海底撈加入巴奴產品主義的陣營」。

一方面強調自己的「產品主義」,另一方面,還有意無意「攻擊」海底撈最重要的標籤——服務:

比如,他們將廣告標語改為「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

2022年,一名店長「錯」將會議紀要《店長日記》發到顧客群,稱「咱的顧客不需要『人形攝像頭』」。

在店內推出顧客DIY拽面,並稱「好面不用舞,天然零添加」——誰都知道,服務員花式舞蹈抻面一直是海底撈的一個特色。

從這一系列的事看,消費者總覺得巴奴「碰瓷」海底撈,真沒冤枉巴奴。

3、另闢蹊徑還是走上邪路?

只要不觸及法律和道德底線,這樣的商業行為是無可厚非的。

而且,不管怎麼樣,現在看來,巴奴確實走出一條不完全同於海底撈的路子,甚至可以說,走出了火鍋行業的一條新路。

大眾點評信息顯示,2022年上半年,巴奴在北京的人均消費為160元到187元,而海底撈為109.1元,值得注意的是,湊湊、慫重慶火鍋也分別為147.1元、130元。這幾年,海底撈的光環有所消退,轉而喊自己吃不起海底撈的人越來越多。而事實上,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3個後輩的人均消費,都已經高過海底撈。

一方面,這確實讓消費者感覺巴奴「貴」,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巴奴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火鍋行業的整體消費。

消費者都是最擅長「用腳投票」的。一邊嘴喊「貴」,另一邊, 在巴奴等待用餐的顧客仍需要排隊。這說明什麼?說明這樣的價格還是得到認可和接受的。

其實,強調「產品主義」的巴奴,也不是把產品搞得越貴越好。以這次被指責「天價」的土豆為例,有媒體曾搞過測評,發現幾家火鍋品牌的價格差不多, 平均到每斤,巴奴是33.76元,海底撈是32.15元,湊湊是32.19元。

至於有人拿巴奴的土豆片,和菜市場甚至電商平台的價格做比較,不是傻就是壞了。

平時,大家都會說,簡單模仿、山寨,走巨頭走過的路,只會死路一條。確實是這樣,在商業領域裡,後來者如果和前輩一樣,消費者放棄大品牌,選擇新的小品牌的理由是什麼?後來者的生存發展空間在哪?

往小了說,企業只有具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風格差異化,才有可能在已經成熟的商業里,找到生存和發展的一絲縫隙;往大了講,一個行業、一個商業體,需要不同的業態、定位,不同的企業,承擔不同的角色,來構建一個豐富而完整的商業生態。

海底撈強化「服務」標籤,巴奴奉行「產品主義」,各有自己的特色,就是這個道理,誰都沒有錯。

就像麥當勞主打漢堡,肯德基主打雞塊、雞翅,雞往後刨豬往前拱,各有各的道。

從這一點上看,反而可以認為巴奴是有所創新。只要是創新,無論是模式創新還是產品創新,最初常常會被指責。如今上下都鼓勵創新,既然讓企業創新,那就多給他們一些寬容空間。

具體每個人,不認可,可以不去消費,在吃火鍋這件事上,消費者還是有充分決定權的。

具體到企業本身,巴奴可能要面臨的問題是:到底是另闢蹊徑還是走上邪路?

現在看來,與海底撈相比,巴奴還僅僅是追趕者的角色。他們目前只有88家,一半以上在河南,而海底撈即使2022年大規模閉店後,目前在全球仍有1400多家店,布局和品牌影響力,兩者仍不能相提並論。

現在只能說,杜中兵找到了一條路,但是另闢蹊徑還是走上邪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