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工資、不會失業」,AI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4-05-02T09:59:57.450774+00:00

作 者丨吳立洋編 輯丨蔡姝越圖 源丨圖蟲在宏觀經濟領域,人們往往採用菲利普斯曲線反映失業率與通貨膨脹間的關係。即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通貨膨脹率也較高;但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低,經濟蕭條到來,通貨膨脹率也隨之降低。

作 者丨吳立洋

編 輯丨蔡姝越

圖 源丨圖蟲

在宏觀經濟領域,人們往往採用菲利普斯曲線反映失業率與通貨膨脹間的關係。

即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通貨膨脹率也較高;但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低,經濟蕭條到來,通貨膨脹率也隨之降低。

自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首次提出該經濟模型以來,歷代經濟學家對該曲線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理論註解和分類完善。現如今,菲利普斯曲線已成為分析宏觀經濟走勢,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與指導性原則。

但在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這一在經濟計量分析領域堪稱理論基石的重要定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一種具備生產創造能力的智能形態,以ChatGPT為代表的AI近年來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文字、圖像、聲音的生成或輔助生成能力,也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AI最終取代絕大部分人類工作的擔憂。

更為關鍵的是,當前的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無需工資,亦不存在失業的概念,作為提供生產力的經濟單位,其與宏觀經濟間的邏輯關係較人類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這或許將給經濟環境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為深入剖析人工智慧背後的數字發展浪潮,2月24日,中譯出版社在北京舉辦「AIGC與智能數字時代前沿論壇暨《AIGC:智能創作時代》新書發布會」,以期探討AIGC帶給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影響與變革。

變革的起點

「AI不需要工資,也就不會儲蓄,更不會進行投資。」橫琴新區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在論壇發言中指出,AIGC的作用在於顛覆了原本經濟學需求和供給背後的邏輯,邊際成本、折舊等基本的變量都會因AI的應用產生變化。

就如同在小說《三體》中,外星文明向地球發射的、由被改造的微觀粒子組成的擬人機器人智子,通過擾亂對微觀物理的研究鎖死人類認識物質深層結構的進展,從而使得被顛覆基礎原理認知的物理學家發出「物理學不存在了」的感概一樣。我們或許同樣無法預料,因AI運行而流過超級計算機晶片集成電路的一道電流浪涌,是否亦將是最終演變為攪動經濟學之海風暴的一次蝴蝶振翼。

在多位參與論壇的專家學者看來,這種顛覆性的影響,或許已經邁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第一步。

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在演講中表示,以ChatGPT為例,當前AI取得了兩方面的技術突破,一是通用,即AI可以被用於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二是貼近現實需求,即AI具備了處理非結構化數據的能力,雖然仍然存在一些邊界,但相較於過於只能完成結構化任務的情況已有了本質不同。

朱嘉明指出,在當前世界面臨的經濟挑戰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人工成本不可逆提高的背景下,傳統人工成本上升和人工智慧邊際成本理論趨近於無限小之間,將產生巨大的剪刀差;且AI在創造價值的同時,本身不提供需求,所謂剛性與彈性需求更是無從談起,隨著供需關係變化,最終將影響經濟周期。

而當AIGC觸達更為多元的領域後,隨著其與人類的互動愈加頻繁,二者將在更為多元和全面的維度互相影響與促成改變,恩格斯筆下「研究人與人關係」的經濟學,或許也將由此被改變。

「通過網絡,我們已經將形形色色人類的個體思想匯聚於社交媒體的信息頻譜,而現在人工智慧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知識全部學會,形成思維鏈條,最終能夠輸出接近於人類的反饋。」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瀋陽認為,隨著AI與真實社會的交互愈加密切,其在改變人類的同時,人類對其的反作用力也同樣巨大,而二者間的分歧乃至反抗都可能會湧現出新的智慧。

在ChatGPT在全球範圍內大火後,微軟隨即宣布會將其全線接入旗下必應搜索、辦公軟體Office、Azure雲服務、聊天程序Teams等產品,這一工具商業化進程本身帶來的數據亦將再次推動AI的進化與完善。

collext.lab創始人,元物必通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天在圓桌分享環節發言中指出,在數位化時代,數據不是孤島,更多的數據跟人和AI的融合能產生重大的前景和生產力。此外,供給產生需求,AIGC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數字消費模式。

「需要看到的是,AIGC的發展將不僅僅是對人類的替代,它能夠在很多維度拓展人類原本的局限性,經濟生活、形態、結構、理論都將因為人工智慧產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創造財富的將不再局限於人類自身。或許在未來,AI將打破長期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使得人類不得不聯合起來去與之反對或共存。」朱嘉明說。

風險何在

改變意味著未知,而未知中往往蘊藏著潛在的風險,在AIGC展現強大能力的同時,其最終將在何等程度上引起人類社會變革,背後又存在著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本次論壇討論的重點內容。

「由於金融業本身的封閉性,AI難以接觸到其數據、知識乃至業務,其能力的形成非常困難。」劉新海指出,在基礎能力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如何保證AI決策的公平、準確和風險管理水平,都將成為現實問題。

近日,國際投行摩根大通被曝限制員工使用ChatGPT,據外界分析,該決策本身主要出於摩根大通對數據安全、公平性、透明性的考量。

劉新海進一步表示,當前ChatGPT所掀起的科技浪潮已遠超監管的發展進度,要想取得大眾信任,就必須處理好網絡風險、安全風險、欺詐風險、智慧財產權風險等問題,處理好創新和風險間的平衡。

事實上,自人工智慧概念誕生以來,對其高度智能化後可能出現的擔憂就如影隨形。早在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於1945年創作的小說《我,機器人》中,其就針對智能機器做出包含不得傷害人類等規則在內的「機器人學三定律」,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人工智慧失控危險。

「根據投餵語料的不同,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一個『暖男』,也可能成為一個『渣男』,AIGC可能存在價值觀的偏見,也可能導致對隱私的侵犯。」瀋陽也認為,如何去養成一個對人類友善、科技向善的人工智慧人設,是未來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前,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搭建其大規模應用的安全底座,業已成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中國信通院於去年發布的《人工智慧白皮書(2022年)》指出,隨著從「可用」到「好用」的發展路徑不斷清晰以及各類風險和挑戰的暴露,除技術創新外,工程實踐和可信安全也將構成人工智慧新的「三維」發展坐標,牽引人工智慧技術產業邁向新的歷史階段。

青年學者、《AIGC:智能創作時代》作者杜雨在演講中舉出了當AI因訓練數據量過大而產生混亂時,引入注意力機制以幫助其抓住主要矛盾的案例,他進一步指出,當前AI很多技術要素已存在很久,關鍵在於運用其解決核心場景的問題,這也是未來推動AI發展的主要方向。

SFC

本期編輯 劉巷 實習生 肖楠

ChatGPT背後的人工智慧安全隱患與對策

多地出台AI產業政策!關於ChatGPT,北京率先表態

AI怎麼看AI?我們和ChatGPT聊了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