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明朝衛所制度的優劣

紀元書局 發佈 2024-05-02T16:08:59.786010+00:00

明朝初年,君主憑藉獨特的衛所制度真正實現了「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雖說清朝的人口數量比明朝多出許多,但是清朝仍舊養不起那麼多士兵。

引言

明朝的風骨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明朝不和親、不投降,真正實現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強大的軍事制度與朱元璋建國時期所定下的衛所制度息息相關,朱元璋當年征伐天下之時明軍極多,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遠超其他軍隊,為大明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明朝初年,君主憑藉獨特的衛所制度真正實現了「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雖說清朝的人口數量比明朝多出許多,但是清朝仍舊養不起那麼多士兵。

明朝獨特的衛所制度不僅給國家培養了百萬軍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而且還加強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在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和土木堡之變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明朝中後期倭寇肆虐之時,保衛了東南沿海百姓的安全,對海南等偏遠地區進行了有效管理。

那明朝的衛所制度究竟是怎麼來的?它在地方又充當了什麼角色呢?

衛所制度的建立與體系的成熟

衛所制度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製定的,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的身份出生的皇帝,他以起義軍的身份推翻蒙元帝國,南征北戰多年,才終於建立了大明王朝。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經歷過戰亂的苦楚,他非常能理解農民和戰士的苦楚,因此他登基之後對國家政策進行了諸多改革,為百姓謀求了許多福利。

朱元璋既關心百姓,又關心國防,但是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卻是令他非常頭疼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小農經濟社會,百姓以農業為生,唯有糧食產量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會增加,人口才會增長。

但是國家財政有限,若是國家將錢用在了農民身上,就會減少養兵的錢,而若是要培養龐大的軍隊,就必須要花大量的錢財

朝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元璋在借鑑唐朝府兵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扶貧制度。

唐朝的府兵制度是中國古代兵制之一,其特點是兵農合一。

唐朝時期,由中央設立軍府,命令府中的士官定期從老百姓中選出一批將士,這些將士需要定期接受軍事訓練,空閒時間可以參與種地。

每當戰亂發生,軍府便會將府兵集合起來參與戰爭,這種制度不僅為國家節省了軍費的開支,而且還保證了農業的發展。

《新唐書·兵志》當中就曾明確的記載過該制度的實行方式「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明朝衛所制度與府兵制度多有相似之處,衛所制度指的是由國家建立軍戶,軍戶負責招兵,軍戶定期從每家每戶抽出人丁,進入衛所接受訓練。

明朝時期的衛所制度比唐朝的府兵制度更加完善,朝廷還專門為將士們配備了相關團隊,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朝廷為了提高百姓的積極性,會給進入會所的軍戶一些政策優惠和經濟支持,因此明朝初年的衛兵數量很多。

衛所的訓練計劃非常明確,農忙之時,他們會讓將士們回家種地,農閒之時,軍戶則會將他們召集起來接受訓練,這種模式為朝廷節省了大量買糧的軍費

元朝末年,民間反王四起,政府為了應對戰爭,從民間大量招募義兵和民兵,並成立了千戶所和萬戶所,這就是明朝衛所制度的雛形。

朱元璋下令實施衛所制度之後,朝廷在大的郡縣及要害之地設立了許多衛所,用來培養將士,保護一方。

明朝的衛所制度尤為獨特,比前朝的軍政制度更為完善,明朝的衛所制度不僅是軍事制度,更是行政管理制度、組織制度。

這一制度糅合了唐宋和秦漢元朝等朝代的先進經驗,建立了完備的管理模式。

明代衛所數量頗多,分布頗廣,並直接由中央管理,彼此之間既相互依附,又相互影響,能夠較好地管理地方事務,對百姓形成一定的威懾力。

明朝的衛所制度將國家的青壯年和不穩定人口都以軍戶的形式聚集了起來,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並在擴張和捍衛外敵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以海南一地為例,便能看出衛所的重要性。

海南衛所設立,保衛百姓安全

洪武二年,衛所制度剛剛開始實行,數量較少,海南最早隸屬於廣西衛所之中。

洪武三年,海南又被分到了廣東衛所,一直到洪武五年,海南才有了自己的衛所。

海南的衛所士兵大概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種是在張士誠戰敗之後,逃到海南一帶的軍人,第二是陳友定的殘軍,第三是潰逃的元朝軍隊,由此可見海南的衛兵主要由歸附軍為主。

由於海南衛兵主要由軍人構成,因此戰鬥力相對來說較強。

衛所將這些曾效忠於他人的將士聚集在一起進行統一管理,為海南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有效的避免了他們在海南一帶作亂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南的衛兵來源也愈發廣泛了起來,由於海南地處偏僻、炎熱,距離中原較遠,因此內陸人都不願意去海南。

朝廷為了懲罰那些犯了錯的官員和將士,會將其送至海南,接受懲罰,因此明中後期,海南境內有許多被貶過去的官兵。

明朝衛兵不僅要接受日常的訓練,而且還要參加相關考試。

明朝時期,各地的衛所軍戶數量眾多,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在多個地方設立了專門的學校,推行衛學,讓武官和軍人的孩子接受教育。

衛學的出現為軍人提供了諸多便捷,給了軍人之子提供了晉升通道,提高了軍戶的素質。

這些駐紮在全國各地的衛兵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責任,永樂九年,倭寇在海岸登陸,騷擾邊民的時候,就是海南當地的衛兵出面平叛,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

衛所服務於朝廷並聽命於朝廷,若是民間有人罔顧律法,意圖謀反的話,衛兵也會出面制止,清除不穩定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衛所不僅具備軍事能力,而且還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海南的城池驛道就是海南當地的衛所所修築的,如今我們去到三亞,仍舊能夠看到衛所修建的城池驛道。

國力衰微,衛所制度弊端顯現

明朝末年,衛所制度變質,大量府兵逃跑,衛所成為了朝廷的累贅。

隨著明朝中後期國力衰微,財政捉襟見肘,衛所制度的弊端凸顯了出來,其負面影響主要有三。

一、造成了財政上的壓力,朱元璋當初建立衛所制度,是想在不花一分錢的情況下為朝廷養兵,但這種想法事實上根本就不可能長久。

明朝中後期,北部俺答頻頻南下,侵擾百姓,東南沿海一帶又有倭寇進犯,朝廷想憑藉邊種地邊練兵的衛兵,根本就不可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因此朝廷為保衛領土完整,花費了大量銀兩募兵、練兵

張居正在世之時,就曾給戚家軍撥過諸多軍費,而戚家軍的戰鬥能力與募兵的戰鬥能力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自嘉靖年間開始,明朝的財政就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國家財政經常因為給軍人發軍費而捉襟見肘,本應令朝廷自豪的龐大軍隊也逐漸成為了拖垮明朝財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是因為衛所制度的實施出現了問題,朝廷最開始招兵是為國家招募打仗的軍人的,但是部分軍官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欺壓軍人,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的情況非常嚴重,官員為了中飽私囊,將百姓的田地和軍用的田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逼迫那些本應練兵打仗的士兵給他們當農夫,引起了軍人的高度不滿。

他們紛紛逃出衛所,後來隨著逃跑的衛兵越來越多,衛所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了,衛兵的潰逃和戰鬥力的下降均給國家的安全帶來了隱患。

第三,當朝廷管控能力下降之後,這些本應聽命於朝廷的衛兵便成為了軍官的手下。

明朝末年,各地官員擁兵自重,將士兵當做自己的僕人一般差遣,直接衝擊了中央集權,對明朝的滅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明朝的衛所制度有利有弊,明朝初年,衛所制度為國家管理和國防安全立下了的汗馬功勞。

但是隨著明朝土地兼併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衛所制度不斷畸形,該制度也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參考資料:

《新唐書·兵志》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