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窩囊無能的朝代:15個皇帝14個沒能耐,唯一作用就是承前啟後

底層史觀 發佈 2024-05-02T17:29:22.908703+00:00

在中國歷史上,晉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王朝,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承的是亂世,啟的仍然是亂世,從亂世中來,到亂世中去,國祚延續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隨著司馬炎成功篡魏,晉朝作為中國第三個大一統王朝,開啟了自己的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晉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王朝,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承的是亂世,啟的仍然是亂世,從亂世中來,到亂世中去,國祚延續一百五十五年。

然而,作為大一統的帝國,晉朝卻很少展現出大一統王朝的氣質,從開國到滅亡,晉朝的歷史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動亂史,從朝堂到鄉野,從邊疆到諸王,時時刻刻都充斥著混亂與戰爭,暗無天日。

非但尋常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就連皇帝本人也時時刻刻面臨著被顛覆篡位的危機:在晉朝一百五十五年的時間裡,統共歷經了十五位皇帝,而要知道,整個清朝三百年時間裡,才僅僅只有十二位皇帝,其動盪可見一斑。

而更令人感到納悶的是,在晉朝這十五位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司馬炎頗有才智以外,其餘的十四個皇帝幾乎沒有絲毫政績可言,不是暴虐無道、殘酷嗜血,便是智力低下、任人擺布……

皇帝沒有皇帝的樣子,國家沒有國家的樣子,這便是晉朝給人的第一印象。

而這也不由讓人好奇,為何晉朝會出現如此情形?這個王朝究竟背負了什麼樣的詛咒?

晉朝:從世家門閥走出的王朝

無論是閱讀小說《三國演義》,亦或是史料《三國志》,最令讀者不解的問題便是,為何統一三國的不是打得火熱的魏蜀吳,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晉朝?

與秦漢兩朝的建國不同,晉朝的建國並沒有秦國的「奮六世之餘烈」,亦沒有漢朝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有的只是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對曹氏孤兒寡母的欺凌架空。

正因如此,晉朝也被人們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得國不正」的大一統王朝。

但事實上,晉朝的建國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事實上,在魏蜀吳爭鬥的背後,晉朝皇族司馬氏也有著自己的一段血雨腥風。

司馬家族亦被人們稱之為「河內司馬氏」,三國時期,司馬氏一族便走出了司馬朗、司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並且被時人稱之為「司馬八達」。

一連兄弟八人皆有才能、皆能入仕,這在當時是極其罕見的,由此也可以窺出司馬家族的實力雄厚以及人丁興旺。

然而到了曹魏時期,這一切改變了。

曹操不願做門閥的附庸,在政治方面,他唯才是舉,打破了門第的束縛,在軍事方面,曹操又以武力手段剿滅北方諸多世家群雄,使得天下「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曹操本人政治智慧極高,雖然對於世家大族採取了諸多打壓,但是從來不會拒絕他們為己所用,就這樣,在他拉一派打一派的操作之下,司馬家族和其他諸多世族一樣,淪為了其人才倉庫,徹底喪失了往日地位。

司馬懿在前期之所以藏拙,倒不完全是從一開始就下定了顛覆曹魏的決心,很大程度上,是真的迫於局勢所迫,不願意為了曹操的個人利益,降低自己的家族利益。

直到曹丕繼位之後,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維護世族的權益,雙方關係才有所緩和,在這時司馬懿也開始得到了重用,成為了曹魏集團頂級謀臣。

但在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已經成為肱骨之臣的司馬懿,卻又被曹爽架空,就此曹魏集團和天下世族再次出現裂痕。

如果說曹操和世家大族還算是能夠勉強和諧共處的話,曹爽那可以說是真的不給對方留活路了:他「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從政治、軍事以及地位上開始對世族進行全方位打壓,使得雙方矛盾無法調和。

最終,在249年,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事變」,一舉消滅曹爽,奪取政權,他的這一舉動與其說是謀反,倒不如說是在天下世族的默認下進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家族奪取政權,也是有其他世族眼紅的。在司馬懿去世後,發生了淮南三叛,出身太原王氏的東漢司徒王允之侄王凌、高陽鄉侯毌丘興之子毌丘儉、出身琅邪諸葛氏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紛紛反叛,試圖取而代之。

但最終,這三支勢力全部被司馬師及司馬昭剿滅,就此司馬氏開啟了自己的時代。

世族干政,皇室飄搖

司馬炎建立晉朝以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也是對其他世族昔日支持自己的回報,開始對天下世家大族進行拉攏。

在他的允許之下,晉朝再度恢復到了東漢末期那個氏族橫行的時代。琅玡王氏、滎陽鄭氏、潁川荀氏甚至曾經出過叛臣的太原王氏,均在這一時刻登堂入室,成為國家默認的食利階級。

通常情況下,一個王朝剛剛開啟,會將土地歸於百姓和功臣,重新進行洗牌,皇帝也藉此加強中央集權。

然而,晉朝卻是個例外,它不但繼承了漢朝的疆域,也保留下來了絕大多數的世族,甚至可以說直接延續了東漢末年的「分裂因素」。
司馬炎大概想不到的是,從自己死後的的第二位皇帝司馬衷開始,自己的國家便迎來了分裂。

公元290年,31歲的晉惠帝司馬衷繼位。

當時朝堂之上有兩大勢力:第一個是託孤輔政的楊駿,出身弘農楊氏,第二個便是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出身平陽賈氏,雙方各自對立,互不相讓。

司馬衷為人智力低下,他最著名的事跡便是問出哪句「何不食肉糜」,以如此低能的智商,當然是玩不轉權力遊戲的。

因此,兩大勢力很快出現失衡,楊駿勢力遭到了賈南風勢力的消滅,從此,賈南風獨掌朝堂大權。

賈南風掌權以後,對司馬皇族進行瘋狂地剪枝裁葉,她以偽詔誅殺司馬瑋,打壓皇室宗親,處處安插自己的手足,奪得大權。

世族想要維持自身的權勢,最重要的任務是控制皇帝,司馬衷智力低下,當然無從擔憂,但真正有威脅的是司馬衷的太子,司馬遹

司馬遹幼年聰慧,頗有名望,隨著其年齡日益長大,賈南風對其愈發忌憚,最終將其殺害,就這樣,晉朝中興的希望被徹底消滅。

賈南風殺害太子以後,引發了天下動亂,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打出了「替太子報仇」的旗號,發兵剷除了賈南風的勢力。

然而,由於垂涎皇帝的位置,趙王司馬倫在清君側以後,居然自立成為了新一任皇帝,引發了諸王反對,從此,晉朝進入了八王之亂的歲月。

八王之亂從公元301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公元306年,在此階段中,晉朝皇族先後有八位王發起叛亂,爭奪皇位。

在剛剛成立不到30年的時間裡,晉朝就經歷了世族顛覆,諸王奪位兩大劫難,其混亂程度完全不亞於三國亂世。

八王各有兵馬,打到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無奈之下,東海王司馬越與豫章王司馬熾聯手,毒死了晉惠帝,由司馬熾繼位,司馬越攝政,才算勉強坐穩了天下。

晉惠帝之後的司馬倫、司馬熾都算得上是正常人,能夠在亂世中奪取皇位,足以說明他們既不傻,也不蠢,然而由於連年的戰亂,使得他們根本無從在政治上發揮建樹,最終收穫的也只是個人的皇位,於國家而言,兩人只留下了一片廢墟與滿目瘡痍,而對於司馬皇族而言,長達五年的內耗,使得皇室威望日降,對於世族愈發依靠,而這也註定了晉朝難以誕生有作為的皇帝。

司馬熾死後,13歲的晉愍帝司馬鄴繼位,與此同時,五胡亂華爆發。

司馬鄴年幼,未經人事,在他的統治下,晉朝徹底喪失了對於長安以西的廣袤地區的控制,由於天下動亂,難以徵稅,甚至就連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飢餓睏乏,不得不靠採集野生的穀子來生存。

在司馬鄴繼位的第3年,漢趙大軍圍攻長安,長安城內爆發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慘狀,甚至連司馬鄴本人都吃不上飯,不得不以釀酒用的曲餅為食。在苦熬數月之後,司馬鄴向漢趙投降,從此淪為階下囚。

晉愍帝投降之後,漢趙皇帝劉聰對他百般羞辱,完全將他當做下人使用,最終在司馬鄴18歲的時候將其殘忍殺害,西晉由此滅亡。

此時的北方廣大地區已經盡數為外族所占,司馬皇室的勢力只能龜縮南方一隅,司馬鄴死後的第二年,江東的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

衣冠南渡,功敗垂成

司馬睿本人只是皇族支系,在當時他的稱帝沒有得到士族的支持。幸而在此時,琅琊王氏的王導帶領一眾世族開始支持司馬睿,勉強搭建了東晉的體系。對於王導的幫助,司馬睿十分感激,放任他執掌朝堂大權。

在這一時期,琅琊王家可以說是徹底控制了王朝,長江中游全部兵馬盡由王氏掌握,朝廷官員一大半人都是王家出身,能夠被世族滲透到如此地步,放眼歷史都極其罕見。

而這也就進而導致了司馬皇族,更加難以有所作為。

江南物產豐富,在偏安一隅之後,世家大族北上的意願已經十分之低了,不願進行北伐。

公元317年,晉朝名將祖逖向晉元帝提出展開北伐,晉元帝對此十分支持,但奈何世家大族掌握國家財政,只得從自己的私庫當中拿出財物進行獎勵,命其招募軍隊,挺進中原。

祖逖不愧為一代名將,雖然沒有資金,甚至沒有名義,但他還是攏聚了一批流民,建立軍隊,經過幾年的努力,成功收復中原廣袤領土。

然而,祖逖的勝利極大地刺激了世族,最終於321年派戴淵北上,對祖逖進行節制,看到這一幕,祖逖心灰意冷,最終憂憤而死。

祖逖死後,使得原本已經衰弱的東晉再度動亂,最終,琅琊王氏王敦趁機叛變,祖逖舊部也在蘇峻的帶領下叛變,一夜之間,剛剛收復中原的晉朝再度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雖然歷經數年努力,叛亂雖然得以平定,但是此時,「北伐」在東晉朝廷之上,卻已經成為了一個禁忌詞。

世族們擔心皇帝通過北伐擺脫自己的控制,反之皇帝也開始擔心世族假借北伐之名擴充影響力。

事實上,從這一時代的戰爭例子不難看出,直到這個時候,東晉在軍事裝備、戰術等方面對北方諸國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然而,發動一場戰爭是需要君主與臣子眾志成城才能完成的,這樣相互猜忌制衡的狀態下,北伐實質上已經沒有了成功的土壤。

世族並非是一無是處的,昔日的司馬睿在世族的支持下,從一個無足輕重的王爺,變成了皇帝,淝水之戰中,也是在皇帝世族團結一心的情況下,東晉以八萬人軍隊大勝前秦皇帝苻堅六十萬軍隊。

然而,對於世族的過度依賴,也導致了晉朝的進取心日漸消散,在黃河之前「逡巡而不敢進」,始終未能重振霸業。

西漢滅亡之際,漢光武帝劉秀站了出來,南征北戰,建立了東漢。但到了西晉滅亡之際,卻沒能站出來一個「晉光武帝」,非但沒有中興之主,其皇帝反而日漸無能,這便是晉朝最大的悲哀。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東晉至此滅亡。

有句老話說得好,「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難」。晉朝皇族司馬家族可以說是將這句古話完美地演繹了出來,而在晉朝滅亡之後,世族間的爭鬥仍在繼續。

一直持續到隋唐年代,我們仍然能夠從史書上看見世族門閥的身影,直到唐朝發生了兩件事,才算徹底終結了世族的統治,一個是科舉制度,一個是黃巢起義。

前者消滅了世族的基礎,後者要來的更加乾脆——他們消滅了世族的肉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