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對張昭,又是拔刀相向,又是用土堵門,那張昭的結局如何呢

智慧的付笑談 發佈 2024-05-02T18:58:35.229906+00:00

張昭,在三國的東吳,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不誇張的講,他就好比蜀漢的諸葛亮、魏國的荀彧一樣。但是吳主孫權對張昭,竟然拔刀相向過,還用土堵門過,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昭,在三國的東吳,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不誇張的講,他就好比蜀漢的諸葛亮、魏國的荀彧一樣。但是吳主孫權對張昭,竟然拔刀相向過,還用土堵門過,這是怎麼回事呢?張昭的結局又如何呢?要知道這些,我們先來一起了解下張昭吧。

一、良禽擇木而棲,遇孫策,大展宏圖。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年輕時好學,善長隸書,與琅邪趙昱、東海王朗齊名,關係也很好。弱冠之後,被推舉為孝廉,不就職,與王朗一起討論之前君王避諱的事,州里有才的人士陳琳等都稱讚他。刺史陶謙舉薦他為茂才,張昭不應召,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就將他拘押了起來,得虧了趙昱的傾身營救,他才得以倖免。

漢末天下大亂,徐州士人百姓大多到揚州避難,張昭也是這時候渡江南下。正趕上孫策脫離袁術,創業江東,請張昭出山輔佐,張昭這時欣然領命。孫策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並用對待師友的禮儀對待他。

張昭施展才華,宏圖大展,甚至北方士大夫來信都只提張昭不提孫策,而孫策也不介意,將張昭比為齊國的管仲。此時的張昭,真可謂是遇明主,得知己,展才華,風光無限。

二、輔佐孫權,剛正直諫。

後來孫策被許貢門客刺傷,臨終,將江東基業交給他的弟弟孫權,又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孫策甚至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張昭接受託孤重任,盡心輔佐孫權,在孫策剛死,政局不穩之際,勸孫權節哀,並力挺孫權,安排政務,穩定軍心,使得權力平穩過渡。

張昭不忘孫策囑託,再加上性格剛正,對孫權經常是據理直諫,比如,孫權每次田間打獵,經常騎著馬射老虎,老虎曾經突然躥到前面抓到馬鞍。張昭臉色不悅地向孫權進言:「將軍您為何如此呢?作為君主,應該是駕御英雄,驅使群賢,怎麼能在田野上追逐,和猛獸比勇猛呢?如果一旦有什麼閃失,怎麼會不被天下人恥笑呢?」孫權趕緊跟張昭道歉說:「我年紀輕,考慮的不周全,讓您費心了。」

還有一次,孫權在武昌釣台,舉辦宴會,大家都喝的大醉。孫權讓人用水灑在群臣身上,並說:「今天我們要喝個盡興,只有醉的掉到台子下,才能停止。」這讓張昭很不高興,他臉色嚴肅不說話,徑直走到外邊車上去坐著了。孫權派人叫張昭回來,問他:「大家一起歡樂,您為什麼發怒呢?」張昭回答說:「以前商紂王在糟丘酒池徹夜歡飲,當時也是以為這是樂趣,不認為這是罪惡。」孫權聽了就沉默了,有點慚愧,於是就停止了酒宴。

三、君臣意見相左,竟至「拔刀」、「堵門」。

不過,孫權不是孫策,孫權敬重張昭,但是不代表他真的願意有人處處跟自己唱反調。孫權做吳王時,要設置丞相官職,人們都認為張昭合適,但孫權以丞相工作繁重為由,選擇了孫邵,孫邵死後,百官們又推薦張昭,孫權又拒絕了,他說:「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於是任命顧雍做丞相。雖孫權總有理由,但也不難看出,孫權對張昭還是有點意見。

後來孫權因為遼東的公孫淵向自己稱藩,十分高興,就要派遣張彌、許晏到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勸諫說:「公孫淵是因為背叛魏國,害怕被征討,所以才向我們稱臣求援,這並非他的本心。如果公孫淵改變了想法,想要向魏國表明心意了,咱們這兩個使者就回不來了,那時候不是會被天下取笑嗎?」孫權為這事與張昭多次反覆討論,張昭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孫權這下不能忍了,摸著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來是拜見我,出了宮就是拜見你,我敬重你,已經夠極致了。但是你多次當眾違背我的意見,我擔心哪天會失去理智。」張昭仔細看著孫權說:「我雖然知道有些話說了您也不聽,但是我還是每次竭盡忠心,發表言論,是因為之前太后臨崩前,曾對我說過要好好輔佐您,那些話語一直在耳邊。」說罷,張昭痛哭流涕。孫權也把刀扔到地上,跟張昭對著哭。

但是孫權最終依然派張彌、許晏去了遼東。張昭生氣自己的言論不被採納,就稱疾不去上朝。孫權也生氣了,派人用土將他家的門堵上了,張昭也是有個性,他自己竟然在門裡面又用土封了一層。

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張彌、許晏。孫權知道張昭說的對,就又多次勸慰安撫他,想讓他重新上朝,但是張昭就是不出門,孫權親自到他府門前召喚他,他還是推辭說病的嚴重。孫權派人燒張昭家的大門,想以此嚇唬他,張昭還更來脾氣了,把屋門也關了。孫權派人滅了火,在門口站了很久,這下張昭的家人們看不下去了,一起扶著張昭起來出門,孫權就帶著張昭一同乘車回宮,並向張昭道歉。張昭這才不得已以後正常參加朝會。

張昭八十一歲時故去,史書記載「權素服臨吊,諡曰文侯」,也算得以善終。縱觀張昭一生,對孫氏政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但是他太過剛正,不注重表達方式,有時讓君主也很下不來台,所以張昭終其一生,雖居功甚偉,也未曾做過「三公」,雖諫言多公正,但也有不被採納,也是有點遺憾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