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岳家軍看兩宋的軍隊、農民起義和國家治理

翟海潮 發佈 2024-05-03T00:11:32.020885+00:00

據《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統計,宋朝統治的319年間,一共爆發了433起農民起義,相當於平均每年約1.36起,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然而這麼多起義,卻沒有一次對朝廷帶來威脅。在王朝更迭中,幾乎都是因為農民起義導致滅亡,唯獨南北兩宋,都是在歌舞昇平中被外族所滅。

據《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統計,宋朝統治的319年間,一共爆發了433起農民起義,相當於平均每年約1.36起,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然而這麼多起義,卻沒有一次對朝廷帶來威脅。在王朝更迭中,幾乎都是因為農民起義導致滅亡,唯獨南北兩宋,都是在歌舞昇平中被外族所滅。


其實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都是階級矛盾所致,而宋朝卻被異邦所滅,之所以如此,說明它的社會矛盾還算緩和,抵禦外部的力量較差。那麼,宋朝為何會如何呢?


「懷柔」的治國之策


說到宋朝,我們不得不提起趙匡胤,這位發跡於陳橋兵變,「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大臣擁兵自重會危及皇位,所以建國之初時,他就廢除了那些功臣的兵權,反而把這些軍隊分散到各地,形成地方軍,相互制衡,而朝廷只管轄御林軍。


也因此,宋朝地方軍隊自主權很強。甚至在面臨外部侵略時,允許地方私自擴充軍隊,這也導致宋朝的軍隊有一定的私人性,比如後來抗金的「岳家軍」。



這種私人化的軍隊,對付農民起義是最賣力的,在還沒形成規模時就被地方武裝壓制住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宋朝的農民起義力量弱,其實整個宋朝先後發生規模較大的起義也有過四次。


第一次是建國之初的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這次起義因趙匡胤滅後蜀後,對四川採取經濟上「掏空」政策,導致四川民不聊生,加之後蜀舊部反抗,最終起義規模遍及四川。


第二次是方臘起義。北宋末年,徽欽二帝喜歡南方的奇花異木和石頭,大興土木,在汴京建設「岳山」,這項耗費國力和人力的工程,導致江南人民被「花石綱」壓得貧困潦倒,摧毀了江南的產業體系,於是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業者揭竿而起。


第三次南宋鐘相楊麼起義。北宋滅亡後,南宋剛建立,一方面還要對金國割地賠款,一方面要支付國家開支,民財被大量搜刮,最終導致鐘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


第四次是發生在福建的南宋范汝為起義。這次起義因為南遷的流民沒有土地,加上南宋初年官方對民間的剝削所導致。


這些起義雖然殃及州郡,但最終都被招安和武力鎮壓。宋朝的「懷柔」政策,實際上是一種力量平衡。在防止一家獨大的同時,大力推行儒家思想,讓民間名仕忠於朝廷。也因此,整個宋朝,無論是百官,還是百姓,對朝廷都心存感恩。就連南宋時「大奸」秦檜,對朝廷也是忠心耿耿,他的一些政策,比如殺岳飛、投降求和,實際上都被宋高宗所允許。


重視經濟發展


宋朝是民間相對較富裕的一個朝代。這得益於宋朝的重商政策。在宋朝,除了農民,還有一大批中間階層---商人。當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工商業相當發達。沿海地區的經濟活躍,也帶動了內地發展,南北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在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上,到處是來來往往的貿易商船。汴京開封,更是出現空前的繁榮景象,這一點在《清明上河圖》中已有體現。



發達的工商業,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活路,一部分農民失地後,他們又找到了它的活路,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階級矛盾。其實,在北宋滅亡後,大批人隨朝廷南遷,也說明官民關係比較和諧,到了南方後,又重視發展沿海地區經濟,移民很快穩定下來,他們很多人已經不再思中原。


這一點,岳飛抗金時,並沒有感覺到。因為岳飛在湖北駐軍,處在當時南北經濟的分水嶺,而遷移到南方的大批人,是不願再回中原的。秦檜、宋高宗等一眾朝廷官員,都是北方人,他們並沒有岳飛那樣思鄉心切。畢竟江南風景宜人,經濟繁榮,人心思安,沒有人願意沒事找事。


在宋朝的四次規模較大的起義中,有三次發生在建國之初,剩下一次是發生在昏庸的徽欽二帝時,這也說明在安國定邦後,兩宋的民怨不足以引發大規模起義的條件。


相互制衡的地方強軍戰略


兩宋時,朝廷直接管轄的部隊,只有御林軍。這個數目極為龐大,它們需要巨大的財力來供養。也因此,朝廷對地方軍隊採取的是「私有化」的擴軍之策。當時比較強大的幾支軍隊,實際上都帶有私人性質。因為朝廷為他們提供的軍費不足以供養軍隊的全部。這也讓南宋在抵抗外部侵略時,地方軍隊不夠賣力,朝廷軍隊又因常年無戰爭,戰鬥力下降。




岳飛的軍隊,之所以能在抗金時脫穎而出,這不僅與岳飛受到「精忠報國」教育有關,岳飛也接受了很多商人的資助。岳飛初期只有不足一萬人的隊伍,因為鎮壓楊麼起義有功,被朝廷重視,也被民間商人看好,畢竟商人喜歡穩定的環境,也寄希望岳飛抵禦外侵,收復失地。他們慷慨解難,資助岳飛的軍隊。



同時朝廷還允許軍隊做生意。據說岳飛手下一個叫「李啟」的,原本是商人出身,他資助過岳飛,後來加入岳飛帳下,專門管理軍中的生意。朝廷對地方軍隊,總體上把握相互制衡的戰略。比如抗金時,三路大軍中,其他兩路雖說一起北進,但實際上是用來制衡的,岳飛打了幾個大勝仗,收編後再度擴軍,軍力達到十幾萬,平衡打破了(另兩路軍也會給朝廷進讒言),嚇得宋高宗連續十二道金牌召回。而此時的岳飛,卻絲毫沒覺察到危險降臨,還在一心抗金。


在宋朝,朝廷從上到下都講究制衡,害怕有人做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外敵作戰的戰鬥力。但在局部平叛時,地方軍隊在鎮壓起農民起義時,又非常賣力。


社會群體結構接近橄欖型


一般而言,社會結構有三種。一是金字塔型。這種社會結構底層社會人多,越往上人數越少,最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二是橄欖型。中間群體大,上層和底層的人數少,這種社會比較穩定,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大多是這樣的社會結構。也因此西方社會自工業革命後,沒有發生過改朝換代。三是啞鈴型結構。兩頭大,中間少。這種社會結構,上層的人多,底層人也多,民眾負擔重,生活困難。



宋朝的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階層結構分化出來的工商業者也多。宋朝的工商業遠超西漢和盛唐時期,汴梁已經出現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萬人大工坊,整個城市總人口達到140萬以上,擁有8萬多名工匠,2萬多家商店。各種行會多達數百個。但縱然如此,宋朝卻沒有巨富。因為富人常和官府打交道,搜刮民財時,遭殃的首先是他們。宋朝沒有巨富,就與害怕露富有關。


龐大的中產階層,只要他們不被壓榨得太狠,社會矛盾不尖銳,社會就相對穩定。但在特殊時期,朝廷採取過度的斂財政策,不僅打破了底層人的生活,也壓榨了中間階層的生存空間,比如宋朝發生的四次較大起義中,實際上都有商人階層的參與。


此外,南宋以後,由於外敵入侵,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凝聚力,加之發展經濟的政策,所以宋朝大的民怨比起其他朝代要少得多。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眾號「思想者札記」(ID:SXZzhaj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