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農學名詞審定會在京成功召開!

術語中國 發佈 2024-05-03T09:04:27.505245+00:00

2月10-12日,中國農學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新版農學名詞審定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專家,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學科組組長及部分核心專家參加會議,會議由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主持。


2月10-12日,中國農學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新版農學名詞審定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專家,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學科組組長及部分核心專家參加會議,會議由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主持。


第一版農學名詞於1993年審定公布,至今已30年。隨著前沿學科引領科技飛速發展,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原有名詞內涵外延發生重大變化,新概念、新名詞不斷湧現,因此對第一版農學名詞進行修訂顯得尤為重要。2021年8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指導下,我會啟動新版農學名詞編審工作,組織業內百餘位專家組建編寫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根據編審工作方案,劃分19個學科組,採取「定名+釋義」形式,擬定編寫目錄、確定收錄詞條、組織釋義培訓、開展釋義編寫,經過組內審議、小同行評議、組間審議,召開幾十場研討交流活動,完成6000餘條名詞的定名和釋義,於2022年年底形成審議稿,提交這次會議終審。


新版農學名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學術權威性。由農業領域院士專家領銜審定,各專業領軍人才分別牽頭相關學科組編審,青年科技專家具體參與編寫,組建專業水平高、編審經驗豐富、年齡結構合理的農學名詞編寫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結構嚴謹性。首次採用「定名+釋義」編審方式,把握19個學科組內部和組間的整體邏輯結構,學科組內部最多細分至四級目錄,學科組間突出局部和整體關係,避免交叉重複,確保整版農學名詞邏輯嚴謹、系統科學。學科完整性。覆蓋除畜牧、獸醫、草學、水產之外的所有大農學專業學科,並在上一版農學名詞的基礎上,結合最新學科發展情況適當調整學科框架,同時增加農業環境保護、二十四節氣等相關詞條,確保農業領域專有、常用、新生名詞應收盡收。內容先進性。吸收了大量近年能夠反映科技最新前沿的名詞,體現時代感,捨棄陳舊釋義,特別是注重將現在已經達成共識的最新結論體現到釋義中,確保詞條和釋義與時俱進、反映學科發展態勢。科學規範性。嚴格按照科技名詞審定標準規範編審,參考國內外權威資料為詞條定名,詞條釋義追求準確簡潔,嚴格避免同語反覆,並採用第三人稱釋義,不作主觀評判,確保經得起推敲、經得住歷史檢驗。


科技名詞被譽為「辭書的辭書」「術語標準中的標準」。科技名詞審定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於科技交流、學科建設、文化傳承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服務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舉措。科技的交流與傳播、知識的協同與管理、信息的傳輸與共享,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需要基於科學規範統一的科技名詞體系作為支撐。農學名詞的審定和發布,將對引領農業科技發展方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乃至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產生積極影響。二是夯實農學學科建設的基礎支撐。學科的概念體系是由科技名詞搭建而成,概念體系構成了學科的「大廈」,科技名詞則是其中的「磚瓦」。農學名詞的審定和公布,將生產出標準的、優質的「磚瓦」,為農學學科建設提供堅實支撐。三是促進傳統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科技名詞作為記錄科技概念的符號,是科技知識傳承的載體,對中華農業文明傳承至今而不衰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農學名詞的審定和公布,將有力彰顯中華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更好促進我國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大教授康紹忠,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義萍,全國科技名詞委專職副主任、事務中心主任裴亞軍等出席會議。

本文來源:中國農學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