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告:18~24歲人群的抑鬱風險檢出率高達24.1%

健康時報 發佈 2024-05-04T01:01:59.725503+00:00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副主編、中科院心理所陳祉妍在發布會上表示。報告顯示,18~2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高達24.1%,在所有成年人群體年齡組中檢出率最高。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本次調查發現,在成年人群中,18歲至34歲年齡段抑鬱風險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焦慮風險檢出率的年齡差異呈現類似趨勢。」《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副主編、中科院心理所陳祉妍在發布會上表示。

報告顯示,18~2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高達24.1%,在所有成年人群體年齡組中檢出率最高。

2月23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領導調查研究和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發布,該報告基於近20萬人次的調查,綜合分析呈現了當前我國多個群體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徵,為深度了解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除了壓力以外,環境、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應激事件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人的抑鬱與焦慮傾向。」2月24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建國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年輕人的生活經歷與經驗相對較少,應對壓力的能力和策略也就相對沒那麼成熟,這就導致抑鬱焦慮的問題在年輕人中間比較突出。」

「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多是在校大學生或剛剛步入職場。在這個階段,人生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陳建國表示,這種不確定性,很容易讓年輕人感到迷茫、無措。「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內心還有很多理想化的想法,進入社會後面對激烈的競爭以及現實造成的心理落差,如果在此基礎上,還沒有得到來自家庭、朋友、社會的有效支持,就很可能造成年輕人心理上的適應不良甚至是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陳建國教授還認為,年輕人的心理問題與個人要求也有關。「有些從小就比較優秀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家庭也賦予了他們很高的期望,就會使得他們對自己有理想化的、完美主義的要求。長期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大腦很容易產生疲勞,繼而產生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問題。」

陳建國呼籲,每一個家庭都應當給予年輕人充分的尊重與支持,當年輕人感受到壓力、無法適應的時候,家庭中的成員應當及時地予以紓解和引導。年輕人也應該樹立成長型思維,將挫折看作成長的動力;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必要的時候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切莫諱疾忌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