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在海中活不了,它們去哪兒了?

答案在這兒 發佈 2024-05-04T04:44:39.424461+00:00

不過,人們在享受黃河特殊的饋贈的同時,也常常感到疑惑,黃河中都是淡水魚,而大部分淡水魚在海中都活不了。

黃河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寶藏,不僅每年都為國家「填海造陸」,每天還會「沖魚入海」,給黃河口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福利。

不過,人們在享受黃河特殊的饋贈的同時,也常常感到疑惑,黃河中都是淡水魚,而大部分淡水魚在海中都活不了。既然如此,那些被衝進海里的淡水魚都去哪裡了?它們都死了嗎?

沖魚入海的魚都屬於什麼類別?

黃河不僅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北方第一大河。

當人們提起它,率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它帶有大量泥沙的河水,也正是這些泥沙為我們造出了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

根據資料來看,黃河雖多次改道,但現在的入海口位於萊州灣的西北部,每年它都會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和營養鹽經過入海口最終進入渤海。在這個河與海交界的地帶,狀況往往是比較複雜的。

比如以鹽度來說,黃河入海口鹽度在汛期和非汛期的變化非常大,多年鹽度的平均值在29左右,年波動比為2.1%。如果進入了汛期,此處的鹽度將會大幅度下降,下降至15以下。

研究顯示該海域常存在一個低鹽度水舌,夏季向東北方向延伸,春季水舌向偏南方向延伸,而秋季又轉向東南方向,隨後受外海水作用的影響,再次向東北方向延伸。

不管怎麼說,這裡水的鹽度還是明顯高於內陸河流的,因此人們很擔心被黃河裹挾來的「淡水魚」無法適應這種情況,最終死亡。

不過,這些年來從未有人在入海口看到大量死魚浮在水面上,這似乎就說明那些被衝來的淡水魚們,並未如人們想像的那樣迅速「去世」。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需要明白,魚類的分類並不是只有淡水魚、鹹水魚這麼簡單,在淡水魚的種群當中,有一些其實是可以在鹹水中保持正常生活的。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將魚分成狹鹽性魚類和廣鹽性魚類這兩種。所謂的狹鹽性魚類,對於水域的鹽度要求非常高,耐受範圍非常有限。

以狹鹽性淡水魚為例,一旦它們進入鹹水當中生活,就會因體內滲透壓比水環境低的緣故,導致體內水分不斷地向外滲透,最終脫水而死。

同理,狹鹽性鹹水魚進入淡水之後,則會因體內滲透壓太高,過度吸收水分而將身體脹破死亡。像大家熟悉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等,都是狹鹽性淡水魚。

廣鹽性魚類的適應性和對鹽度的耐受性就非常強了,它們可以在淡水和鹹水當中來回穿梭,做到無縫切換。這類魚當中主要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溯河魚類,第二種是降海魚類

溯河魚類就是長期生活在海水中,但是到了生殖期會進入淡水產卵,曾經在長江中十分常見的鰣魚就屬於這種魚類。降海魚類則是大部分時間在淡水中生活,生殖期的時候再進入海水中產卵。

黃河中的廣鹽性魚類還是有不少的,其中比較出名的應該就是花鱸,這種魚經常在濟南以東的黃河下游出現,入海口地帶也有它們的身影。從客觀角度來說,花鱸應該算是近岸淺海魚類。

根據觀察,這種魚在產卵之後就會前往比較深的海區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天再進入河口水域。

由此可見,對於黃河中生活的廣鹽性魚類來說,「沖魚入海」算不上什麼,即使沒有黃河的裹挾,它們也會自發地向海中游去。

那麼,如果被黃河捲走的是狹鹽性淡水魚呢?它們又該怎麼辦?

狹鹽性淡水魚如何克服「入海」問題?

事實上,應該是會有部分的狹鹽性淡水魚隨著河水來到入海口,但是它們並不會如大家想像中那樣,直接就被沖入海中了。

首先,入海口淤積的大量泥沙和開闊的範圍,會讓河水的速度減緩。在這種情況下,魚類只需要費一些力氣朝回遊,就不會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進入海中。

大部分時間,它們都會在入海口地帶或者前端就停下來了,那裡的情況應該與它們之前生活的水域差不多。

其次,入海口地區的營養物質豐富,往往會長著大量的水草或者其他的浮游植物。正因如此,水流的速度會被進一步減緩,淡水魚就能夠及時向前游進行自救,避免自己進入鹽度較高的水域。

最後一點,魚類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蠢。要知道,它們可是天天都生活在水中的,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在大部分魚的身上,都有著特殊的「鹽度監測器」,能夠第一時間「嘗」出所處位置水的鹹淡,及時作出決策。

由此可見,對於生活在黃河當中的魚來說,很多時候是不能夠長期「擺爛」的,而是要根據水流和周圍環境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自己遊動的方向。如果察覺到已經逼近入海口,鹽度會急劇變化的話,它們就需要奮力的「逆流而上」,不然的話進入海中就難逃一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入海口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所以在歷史的進程中,可能也有不少狹鹽性魚類意外到了這裡,並且通過各種演化最終適應了入海口水域的鹽度,在這裡繁衍生息。

那麼,黃河入海口的漁業資源到底是怎樣的?都有哪些魚在這裡安家落戶了呢?

黃河入海口的漁業資源

2019年,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學者王嬌、任一平、張崇良等人針對黃河口及其鄰近水域的魚類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入海口生活著50餘種魚類。其中,定居性的有30種,洄游性的有18種,像松江鱸、花鱸、多鱗鱚等等都很常見。

總的來說,入海口生活的魚中,鱸形目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它們基本都有洄游性。除此之外,在入海口地帶還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和底棲動物,比如說三疣梭子蟹、文蛤、中國明對蝦之類的,都生活在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將如今黃河入海口漁業資源的狀況與之前進行對比,還是能發現魚的種類和數量是呈現出了減少態勢的。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此前的無節制捕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在人類對於入海口的生態影響越來越大。

大家在利用入海口附近土地的時候,並未考慮到生活在這裡的魚類的需求,各種污染使得它們生存的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

再加上水電的開發,中上游各種大壩的修建,都導致入海泥沙呈現出了減少的態勢,隨之而來的營養鹽自然也變少了。

由此可見,人們不光要治理上游的水土流失、中游的洪水問題,還要關注下遊河口地區生物的情況,讓各種魚類能夠在這裡安心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