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仁義」霸主屢遭羞辱

七品草民 發佈 2024-05-04T06:32:43.569849+00:00

「沒想到這個黃毛小兒會欺負到我頭上,想當年還是我扶持他即位……」躺在榻上的宋襄公,想起過往便五內俱焚,繼而「舊傷」復發,一命嗚呼了。宋襄公口中「黃毛小兒」為齊孝公。而「欺負」則是指,「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齊孝公六年春天,齊國攻打了宋國。

「沒想到這個黃毛小兒會欺負到我頭上,想當年還是我扶持他即位……」

躺在榻上的宋襄公,想起過往便五內俱焚,繼而「舊傷」復發,一命嗚呼了。

宋襄公口中「黃毛小兒」為齊孝公。而「欺負」則是指,「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也」,齊孝公六年春天,齊國攻打了宋國。究其原因,齊孝公二年諸侯在齊國會盟,宋襄公竟然不給面子未出席盟會。

《齊世家》同時也記載,「夏,宋襄公卒。」在《宋世家》記載為,「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時間定格在宋襄公十四年夏,也就是齊孝公六年,即公元前637年。


輔助齊國太子繼位

說起往事,那是宋襄公八年,即公元前643年,在位四十三年的齊桓公於冬十月乙亥,歸西。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齊桓公生病後,五個兒子為了爭當齊王自立山頭。等齊桓公病故歸西,五兄弟展開了互毆。五兄弟之間究竟打得多慘烈,因為司馬遷太不擅長而沒有記載。

「宮中空,莫敢棺」,五公子混戰,宮中空無一人,沒有人敢進宮將斂屍入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齊桓公屍體放置了六十七天,屍體都生蛆了,蛆蟲太多了,屋裡屋外四處亂爬。

一代霸王齊桓公臭不可聞、慘不忍睹的死樣可以想像。然而在權力面前,兄弟之間不再顧及親情,自古推崇備至孝道也蕩然無存。

這就是權力的魔力!

「無詭立,乃棺赴」,當年十二月乙亥,公子無詭在奸臣易牙和豎刁的扶持下繼任為王,之後齊桓公才得以收殮入棺,向諸侯報喪。

「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次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聯軍討伐齊國,並護送太子昭回國繼位。

但是,太子昭還沒坐穩王位,「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不得已宋襄公再次出兵平復叛亂。「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宋襄公打敗了四公子的軍隊,擁立太子昭為王,這便是齊孝公。

「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到八月,齊桓公才得以下葬。從此來看,齊孝公這個「孝」字諡號或許諷刺意味大於榮耀吧?

要問宋襄公為何擁立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征之」,原來此前齊桓公與管仲曾將太子昭託付給宋襄公。

「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齊桓公之死,諸侯霸主地位空缺,宋襄公想主持諸侯盟會。

宋襄公之所以有這個想法,大概原因推測有三:

其一,諸侯霸主空缺,擁護了齊太子繼位,秉承了齊桓公意願,繼承霸主理所當然。

其二,率領諸侯平叛了齊國內亂,無論是號召力,還是戰鬥力,讓他感覺可以獨步天下。

其三,齊孝公上任兩年,諸侯在齊國會盟。一個毛頭小子可以,他當然也可以。


「小國爭盟,禍也」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宋襄公準備在鹿上(今河南東部)召開諸侯會盟,邀請諸侯的任務竟委託給了楚成王。

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字子魚,在《左傳》有著名的「子魚論戰」)勸諫,「我們宋國小力弱爭當盟主,這不是招來災禍嘛。」

但是,「楚人許之」。楚成王答應了請求,所以宋襄公對於子魚的勸告置之不理。這年秋天,諸侯會盟在盂(今河南睢縣)召開。

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史記·宋世家》

子魚說:「大禍在此應驗了吧,宋襄公的欲望太過分了,諸侯怎麼能夠忍受呢?」

果不其然。

楚成王不僅帶著各大諸侯來參加會盟,而且還來了特大「驚」喜——沉浸在霸主美夢中的宋襄公被楚成王捆綁了起來,遭到了狠狠地羞辱。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為盟會,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將好(正好)往襲辱(襲擊、折辱)之。」遂行,至盂,遂執辱宋公,已而歸之。——《史記·楚世家》

在眾多諸侯面前像肥豬一樣捆綁著,宋襄公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這羞辱需要多大的心臟才能承受?

然而,事情並未因此結束,「楚執宋襄公以伐宋」。楚成王捆著宋襄公去攻打宋國,宋國軍民怎麼敢於迎敵抵抗呢?「冬,會於亳,以釋宋公」,這年冬天,宋國在亳跪地請和,宋襄公才被釋放。

對比《宋世家》、《楚世家》,清晰地了解宋襄公稱霸這段歷史。或許通過這段記錄還可以發現司馬遷雖是史家,卻也是刻畫人物確實高手。

宋襄公做春秋霸主的美夢,楚成王對宋襄公卻是怒氣升天。因為宋國「召」楚王這是犯忌,只有周天子可以「召」諸侯。顯然,楚成王好像被侮辱了,宋襄公太瞧不起人了。所以,楚成王咬牙切齒,「召我,我將好往襲辱之。」

宋襄公有稱霸的野心,可惜實力不夠。實力不匹配,往往野心越大,受辱就越大。從興高采烈,轉變為垂頭喪氣,宋襄公形象完全可以想像。


子魚曰:「禍猶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鄭。」在《宋世家》並沒有交代宋國攻打鄭國的具體原因。宋襄公十三年在鄭國為鄭文公三十五年,《鄭世家》並無任何記錄,而《十二諸侯年表》中「君如楚,宋伐我」,即鄭文公出差到楚國,宋國因此而攻打鄭國。

在楚國為楚成王三十四年,《楚世家》記錄,「鄭文公南朝楚」。鄭國在楚國北面,鄭文公出差到楚國,原來是向南方的楚國俯首稱臣了。

鄭國與楚國結盟,這分明是不給宋國面子。在宋襄公的小心臟柔軟的地方,又被鄭國這樣子小國家狠狠的戳痛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宋襄公似乎忘記了上年被楚成王羞辱的場景,又或者是為了報復楚成王的羞辱。宋襄公心想,打楚國實力不夠,但對付鄭國綽綽有餘。於是,咬咬牙,跺跺腳,干他!對軟柿子下手了。

「子魚曰:『禍在此矣。』」

宋襄公這次最終結果會如何?如同子魚判斷,這場戰爭大禍臨頭了。

「秋,楚伐宋以救鄭」,這年秋天,在鄭國請求下,楚國派兵攻打宋國,以解救結盟的鄭國。

「襄公將戰」,宋襄公準備迎戰楚國,而子魚再次勸阻——「天之棄商久矣,不可。」

宋國是殷帝乙——即商紂的長兄微子啟的封國,在周公旦輔助周成王時,平叛了管蔡與武庚作亂而封。所以,子魚說他們是商的後代。

直譯子魚的話,「上天拋棄殷商許久了,不可以再戰。」意思是上天不再保佑我們宋國了,言外之意不要再啟戰端了,否則必敗無疑。

宋襄公的霸主野心從何而來?

大概是宋襄公繼位之後。在位三十一年的宋桓公病死,「太子茲甫立,是為襄公」「未葬,而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襄公往會」,宋桓公還沒有下葬,恰好齊桓公召集諸侯葵丘會盟,剛上任的宋襄公意氣風發地前往葵丘參會。

葵丘會盟對宋襄公刺激很大,不然也不至於霸主夢想一直縈繞著宋襄公。

「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泓」為泓水,今在河南柘城縣西北。宋國軍隊從鄭國撤退,準備迎戰前來討伐的楚國軍隊,宋楚雙方在泓水邊上遭遇。


「蠢豬式的仁義」

「楚人未濟」,宋軍已排列成陣,而楚軍還沒有渡過泓水。於是,子魚說道,「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

子魚是現實主義者,他認為楚兵多勢眾而宋軍人少,應該趁楚軍渡河之際消滅他們。

然而,「公不聽」,宋襄公並不聽勸,還狡辯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已濟未陣」,楚軍已經渡河,正在岸邊布陣。現場肯定亂糟糟的,如果趁楚軍混亂而進攻,或許宋國能夠一擊而中,獲取勝利。

「又曰:可擊。」這顯然是子魚再次勸告宋襄公可以進攻了。

「公曰:待其已陣」,宋襄公卻再次喪失取勝的機會,「再等等吧,楚軍還沒有列好陣隊。」

「陳成,宋人擊之」,等楚軍布好軍陣,宋兵一衝而上……

結果可想而知了。

「宋師大敗,襄公傷股。」

宋軍吃了敗仗,宋襄公也被射傷了大腿。為何說是箭傷呢?在《楚世家》中明確「射傷宋襄公」「襄公遂病創死」,後來箭傷導致宋襄公一命嗚呼了。

「國人皆怨公」,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這場戰鬥從夏天一直持續到冬天,可想而知打的多麼艱難,可想而知耗費了宋國多少財力物力。

「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卻教訓道,仁德的君子,作戰時不會趁人之危,也不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古代軍法,擊鼓是進攻的號令,鳴金則是收兵的信號。

「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這應該是子魚反駁了,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怎麼能安守常規!「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一定按宋襄公所說,就去做奴隸服侍敵人算了,何必打仗呢?

難怪對於宋襄公冠冕堂皇的仁義,偉人直接批評為「蠢豬式的仁義。」

但是,對於給宋襄公「仁義」也有人點讚,「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讚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大概是為春秋時期禮義道德淪喪而傷感,也有君子讚揚宋襄公的「仁義」行為。

「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第二年夏天,宋襄公箭傷發作歸西。

宋襄公的空有霸主野心,卻缺乏足夠的實力支撐,以至於屢屢蒙羞。好在他可以裹著「仁義」的大旗「體面」的下葬了。

宋襄公與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並成為春秋五霸,總感覺宋襄公有點名不副實。畢竟,宋襄公這「仁義」霸主有點溫柔,況且也沒有戰績可言。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春秋戰亂紛紛,宋襄公妄圖以「仁義」稱霸諸侯。司馬遷對此感到既可笑又可悲,所以行文中不乏揶揄、諷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