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實的態度面對歷史與苦難,中華書局舉行《椿樹峁》讀者分享會

文匯網 發佈 2024-05-04T10:43:19.170232+00:00

作家謝侯之創作的散文集《椿樹峁》自2022年7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受到各界關注,並登上各大圖書榜單。

作家謝侯之創作的散文集《椿樹峁》自2022年7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受到各界關注,並登上各大圖書榜單。在2月25日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中華書局邀請了文化學者王克明、文藝評論家解璽璋和自媒體人嚴復初,暢談《椿樹峁》的閱讀感受,並探討《椿樹峁》中直面歷史苦難的寫作態度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其中的精神內核對於當下年輕人的啟示作用。

《椿樹峁》講述了五十多年前一群中學畢業生來到黃土高原的椿樹峁插隊落戶的故事。作為一部回憶知青歲月的散文集,書中以娓娓道來的細膩筆觸,真實再現了陝北農村的風土人情與知識青年的心路歷程,也滲透了有關生命的深刻思索。

嘉賓王克明與《椿樹峁》的作者謝侯之曾一同前往陝北插隊,在那段艱辛歲月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在分享會初始,王克明用「真實」這個關鍵詞來形容謝侯之,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也用真實的文筆寫下了他真實的記憶,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椿樹峁。由於王克明插隊的村子與椿樹峁非常近,所以他對書中的故事和人物都非常熟悉。王克明回憶,他們這批知識青年趕上了農業文明最後的時代,耕種和加工的工具依然非常原始。該書真實生動地記錄下了如今已經消逝的農業文明的尾聲,具有厚重的歷史意義。

令解璽璋尤為讚賞的,是《椿樹峁》對於歷史敘述的態度。在此前的文學創作中,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學」大多是「訴苦式」,而後又開始表達「青春無悔」,將苦難合理化。解璽璋認為,「青春無悔」的口號背後,還隱藏著知識分子將「上山下鄉」看作是對落後農村的啟蒙和改造的想法,這都不是進入農村生活的正確態度。而《椿樹峁》卻用誠實的態度直面歷史,以一個體驗者而非觀察者的身份,切實敘述自己及身邊農民日常遭遇的苦難,體現出創作者與農村難以分割的情感牽繫。

此後,三位嘉賓分享了自己在閱讀中最為印象深刻的篇章。嚴復初提到「鄉學」和「野草」兩篇,分別講述作者留在村裡的小學做教員,以及通過考試最終回城的經歷。解璽璋也認為,「鄉學」一篇中老師和孩子交流等細節十分動人,作者不是用高高在上的審視姿態,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坦率地融入其中,從而被鄉民的善良真朴所感動。另外,這種不帶誇張情緒的描寫方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表達,而是屬於歷史記述的範疇。而體驗過農村現實的王克明,對「劉學文娶婆姨」一篇印象深刻。據他回憶,當時的農村還都是買賣婚姻,糧食就是唯一的彩禮。對於貧苦的老鄉來說,娶媳婦是一件難事,甚至還要東借西借,才能拼湊起結婚的儀式。《椿樹峁》對結婚過程的敘述帶著苦澀的幽默,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真實寫照。

解璽璋表示,閱讀《椿樹峁》是一次非常好的生命體驗。雖然每個人的具體經驗不同,但關於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總會有相通的地方。當代青年人雖然沒有經歷過插隊,但也會遇到社會和生活上的種種難題。而《椿樹峁》對苦難的態度,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經驗的參照和精神的支撐。在這種意義上,《椿樹峁》也可被稱為是一本勵志書,其非虛構的紀實,會帶來更強烈的衝擊、更深刻的認識和更意想不到的體驗。

作者:文匯報駐京記者 李揚

圖片:中華書局提供

編輯:江勝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