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在東洞庭湖的「鳥人」們

岳陽日報 發佈 2024-05-04T11:25:21.598823+00:00

□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 婷 編輯 黃 梅早春的君山採桑湖畔,活潑可愛的候鳥們「霸占」鏡頭,「嘰嘰喳喳」的歡快叫聲,仿佛告訴著老朋友們自己的到來。友好的觀鳥隊伍拿出「長槍短炮」搶拍著遠道而來的精靈們,共赴一場「歸來的約定」。

□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 婷 編輯 黃 梅

早春的君山採桑湖畔,活潑可愛的候鳥們「霸占」鏡頭,「嘰嘰喳喳」的歡快叫聲,仿佛告訴著老朋友們自己的到來。友好的觀鳥隊伍拿出「長槍短炮」搶拍著遠道而來的精靈們,共赴一場「歸來的約定」。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和國際鳥類重要的越冬地,東洞庭湖不斷上演著重逢的故事。361種候鳥在此詩意棲居,而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時隔五年也再次現身。棲息在此的鳥類數量和種類的增加,是東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效的最好證明。

這背後,有一群「鳥人」在默默守候——他們愛鳥、拍鳥、護鳥10年,甚至更久,常年堅守在候鳥的遷徙路、越冬地,為候鳥們保駕護航。

周自然:跟著大雁去遷徙

「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是我市護鳥志願者周自然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隨著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由民間組織、群眾廣泛參與的全程守護候鳥遷徙的全國性護鳥活動。

周自然在汨羅江邊的屈子祠鎮長大,中國農業大學畢業以後,在岳陽市君山區工作,後自主創業,現為長沙一家企業的董事長。

「大雁從哪兒來?飛到哪裡去?沿途經過哪些棲息地?這一路上是否安全?」因為在洞庭湖畔長大,周自然從兒時起,腦海里就浮現出這些疑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候鳥的關注越來越多。

2012年,他發起了「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並且順利地得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汽車與運動》雜誌社的幫助,組織國內頂尖的鳥類專家和生態攝影家,從洞庭湖出發,循著天鵝的衛星信號,跟蹤它們一路北去,沿途宣傳候鳥保護,發現鳥道上的生態和環境問題,並進行干預,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此後,還成功跟蹤洞庭湖的蒼鷺、小白額雁往返於洞庭湖與北極之間。

「通過『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使我們了解到大雁遷徙的規律。」周自然介紹,大雁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通常會保持一種非常嚴密的隊形,比如說排成「人」字,這是大雁為保證能安全順利到達南方目的地而採取的有效措施。一般來說,「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由於「頭雁」沒有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的變化隊形。也需要經常更換頭雁。大雁的行動是非常有規律的,他們的遷徙大多是在黃昏或者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等較大面積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

大雁每小時能飛69km~90km,每一次遷徙都需要經過大約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不管途中經歷多少辛苦。大雁信守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

「候鳥的困境被記錄,才有遷徙路上的遇見。」這是周自然在每年活動結束時說的一句話。他說,因候鳥覓食、棲息等種種艱難困苦,才踏入遷徙之旅。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還候鳥以坦坦蕩蕩的歸途,才是「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的真正目的。

付錦維:漁民變身候鳥「守護人」

候鳥和他們的棲息地是洞庭湖生態中重要的一環。保護,離不開志願者的堅守。志願者付錦維有個網名叫「洞庭鷹」,形容他像鷹一樣敏銳,盯著洞庭湖的風吹草動。

距離岳陽市70多公里的華容縣注滋口鎮,是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湖區深處的洲灘,是候鳥主要越冬的場所,護鳥人付錦維負責這片區域的日常巡視。當我們找到他時,付錦維正準備放飛一隻救治後的白鷺。

「這個鳥的喙很尖的,志願者放生和救助時稍不注意,眼睛就會被啄瞎,所以要十分小心。」付錦維頗有經驗地說。

付錦維從小在洞庭湖邊長大,天上的大雁、湖中的野鴨,給了他最快樂的童年。但是後來因無序開發,濕地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更嚴重的是,捕獵毒殺候鳥的情況出現,讓他非常痛心。

直到前些年,付錦維在電視上看到國家要實施長江大保護政策,這讓他感覺洞庭湖的春天來了,長江的春天來了。

就這樣,付錦維從一個曾經的老漁民變成了護鳥人。每天,他要背著15千克重的物資徒步巡湖。除了護鳥,還要護魚、護江豚、護麋鹿、護濕地。

10年間,他記錄到的越冬候鳥有361種,自然演化麋鹿種群數量也從64頭增長到250頭左右,曾瀕臨絕跡的江豚又重新在長江、洞庭湖嬉戲。

望著眼前浩渺的洞庭湖水,魚鳥遍布,付錦維說,他仿佛看到了兒時洞庭湖的模樣。

姚毅:28年記錄洞庭湖361種鳥類

初春的洞庭湖,碧空如洗,是一方萬鳥來栖的勝地,每年冬春季節都會迎來大批靈動的「遷徙者」。

「眼下最為活躍的當屬斑嘴鴨、綠頭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姚毅做了仔細記錄,他一直密切關注保護區越冬候鳥的動態。他說,這些年越冬候鳥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鳥兒多了,說明洞庭湖環境好了。」

1995年,姚毅來到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工作,至今有28個年。他對鳥有著很深的感情。鳥就如同愛說話的朋友,陪伴他穿過東洞庭枯燥的草地和湖泊。為了記錄鳥種,他常常背上大包、小包,帶上幾十斤的器材,穿上長筒雨靴,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湖區找鳥。

令姚毅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洞庭湖的紛繁水禽中出現了一隻與眾不同的怪鳥。專家鑑定,這隻怪鳥實為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大紅鸛,又稱火烈鳥。大紅鸛出現在洞庭湖湖區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關注。為了跟蹤監測「不速之客」,姚毅和一個同事感染了血吸蟲。儘管如此,最終他還是想辦法勉強拍到一張較為模糊的照片。但遺憾的是,第二年春季湖區漲水,這隻火烈鳥便不知所終。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開展夏候鳥和冬候鳥的調查,姚毅都會參與其中,風雨無阻。如今,洞庭湖的361種鳥類都一一記錄在冊,他還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發表在各大媒體和網站。「當人們看到自然界鳥類那美麗的身影,就會更加喜歡它們,從而保護它們。」

為了拍到鳥兒自然生活的狀態,姚毅常常觀察鳥的生活習性,有時候一蹲就是半天。「愛鳥,拍鳥,不打擾鳥」,這是他的原則。「感覺洞庭湖的鳥這幾年越來越不怕人了,前些年,它們看見人就飛走了,現在你在這兒拍,它們還很淡定呢!」

「這不就是人類與鳥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嗎?」姚毅開心地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