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科學:演化出來的防禦機制

中國小康網 發佈 2024-05-04T12:01:25.444981+00:00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尹傳紅人體很奇妙,致病機理常常也令人驚嘆、耐人尋味。我們已經習慣了說「與疾病做鬥爭」,有沒有想過那鬥爭的對象?抗疫期間持續引發的發燒與退燒話題,啟發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考慮疾病。這方面的學術探討實則早就展開了。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尹傳紅

人體很奇妙,致病機理常常也令人驚嘆、耐人尋味。

我們已經習慣了說「與疾病做鬥爭」,有沒有想過那鬥爭的對象?抗疫期間持續引發的發燒與退燒話題,啟發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考慮疾病。

這方面的學術探討實則早就展開了。大約30年前,美國生理學家馬特·克魯格在做過專項動物試驗後指出:「已經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發熱是一種宿主針對感染的適應性防禦機制,而且在整個動物界中已經存在了億萬年之久。」他認為,用藥物控制發熱,有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甚至致命。

在美國演化生物學家倫道夫·M.尼斯和喬治·C.威廉士看來,發熱並不是體溫調節失控,而是人體演化出來的一種精細的體溫調節機制,也可以說發熱是對抗感染的一種適應性機制。干擾了發熱,也就干擾了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後果可能非常嚴重。這是他們在其初版於1994年、廣有社會影響的《我們為什麼生病》一書中表述的觀點。

事實上,目前確實取得了一些證據,表明中度發燒是人體抵禦感染的一種手段。例如,發燒的人更有可能在血液感染後存活下來。大量研究則顯示:被給予退燒藥物的病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病毒感染中恢復。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發燒是有益的?或者說,發燒是否會導致更好的轉歸?我們如何確定兩件事有因果關係呢?

研究流行病傳播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卡爾·伯格斯特龍,以發燒的生物學原理為例進行了闡釋:退燒藥物往往會減緩病人康復的速度,並增加病人將疾病傳播給他人的機會。問題在於,導致較差轉歸的到底是退燒藥物,還是因為發燒被抑制呢?研究人員用動物做實驗,對其進行物理降溫,結果發現,對疾病轉歸的影響與退燒藥物一樣。這表明,退燒藥物的負面作用是通過對體溫的影響產生的,由此證明發燒是可以有效防禦疾病的措施。

發熱並不是體溫調節失控,而是人體演化出來的一種精細的體溫調節機制。

對抗感冒或流感最常造成的炎症發作,也是身體對抗入侵者(壞菌、病毒、毒素等)的一種自然防禦機制,但常常被人們忽視。醫學專家認為,發炎很多時候是有害的。要是發炎到了不受控制的狀態,就會擾亂人體免疫系統,造成長期問題或慢性病。這就像打開火爐保持溫暖舒適一樣,要是溫度到了,火爐卻關不掉,那環境就會變熱、變不舒服、變得危險。因此,儘管想不到卻也不奇怪,有些種類的發炎與我們最煩惱的退化性疾病有關,這些疾病包括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和加速老化。

尼斯和威廉士也強調,防禦機制的具體表現不一定都是適應性的,即使發熱有益,甚至很重要,但一味鼓勵發熱的態度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他們並不主張全面禁用退熱藥物。

人體很奇妙,致病機理常常也令人驚嘆、耐人尋味。例如,當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最初提出細菌引起潰瘍的觀點時,大多數人都認為胃內酸度太高而不適於細菌存活,所以不存在細菌引起潰瘍的機制。後來,由於發現幽門螺桿菌產生氨氣中和了胃酸而使自己生存,這就排除了細菌-潰瘍機制的不可信性。那兩位科學家,因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而被授予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2月上旬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