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你微信的關係,就「及時止損」吧

何所歡出品 發佈 2024-05-04T14:06:03.518125+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一段關係里,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窘境?給對方發消息,就像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你守在屏幕面前,一次次看著你們的聊天對話框,最終也沒收到對方的回信。那些跟你相識多年的人,幾個月不聯繫,感情就淡了;你滿懷期待地發出消息,卻不被回應。

在一段關係里,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窘境?

給對方發消息,就像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

你守在屏幕面前,一次次看著你們的聊天對話框,最終也沒收到對方的回信。

那些跟你相識多年的人,幾個月不聯繫,感情就淡了;

你滿懷期待地發出消息,卻不被回應。

儘管開始的時候,你們之間的聊天還很火熱;可不知怎麼的,對方忽然就不回你消息了。

被忽略,被敷衍,被冷漠,這是人在一段關係里糟心的瞬間。

年齡越大越明白一個道理:

真正在意你的人,從來都不會讓你久等;不在意你的人,即使你付出再多,也是無用功。

-01

不回你微信的人,就是最好的答覆

有一次出差,來到大學同學的城市。

一想到我們多年未見,也沒怎麼在微信上聊天,只是偶爾給對方的朋友圈點讚。

大概是「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所以沒忍住就給對方發了消息。

我的本意是:邀請對方出來吃飯,聊聊天,敘敘感情。

畢竟相識一場,人總歸是念舊的。

可是給對方發了消息後,直到我出差3天結束,也沒有收到對方的回信。

反而看到他活躍在朋友圈裡,發自己的日常生活。

那個瞬間我才明白:原來不回消息,就已經是最直接的答案。

在任何關係里,當一個人不回你微信,就足以說明問題。

他不想回覆你,也不想跟你有什麼交集。

換句話說:

你們的關係,已經到此結束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期待值」。

在一段關係里,每個人都有所期待。

在愛情中:

我們為對方付出之後,希望對方能夠給我們一些回饋。

包括讚美,感激,認同,或同等的付出。

在社交里:

我們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陪伴對方,安慰對方,幫助對方解決一些難題。

同樣的,我們心中也期待能獲得同等的對待。

當期待值越高,你獲得的失落感也就越強烈。

付出的愛意,不被珍惜,他把你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付出的感情,不被回應,所有的等待最後都落空。

當失落感,挫敗感遠遠大於期待值時,我們對這段關係就持悲觀態度。

-02

成年人的關係,大多是「點到為止」的

看武俠小說時,裡面常常提到這樣的規矩:

高手切磋,點到為止;只進招數,不分勝負。

意思是:

兩個人相互切磋就行了,過度逾越,會傷了感情,傷了江湖地位,傷了和氣。

在一些關係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什麼是「點到為止」?

意思就是:分寸感。

通過一些蛛絲馬跡,通過對方的語言,態度,行為和你們互動的方式,察覺你們感情的走向。

他在意你,那就給他同樣的回饋;

他不在意你,請立刻停止付出,不要打擾。

這就是分寸感。

好的關係是什麼樣子?

真心換真心,你付出的「因」,對方就能讓你看到「果」。

你付出的感情,對方能讓你感受到他對你的在意。

你有所念人,對方就在你身邊。

這樣的關係,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糟糕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

所有的付出,都不被回應;

所有的主動,都被敷衍;

所有的熱情,都被澆滅。

在世界名著《飄》中,有這樣一段話:

「永遠不要在那些不願意在你身上花費時間的人,去浪費你的時間。」

「被忽視」,會對一段關係造成多大的傷害?

人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忽視後,產生焦慮、不安的表現。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當嬰兒在哭鬧,玩耍,有情感需求時,如果他的呼喚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及時回應」,那麼嬰兒的哭聲就更大。

孩子每一次叫「爸爸媽媽」時,並不代表他們有事情要跟你說,只是想獲得「被回應」的感覺。

因為被回應,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父母沒有離開我,父母是愛我的。」

在任何關係中,人們都期待「被回應」。

當情感被忽視,情緒被冷落,付出落空,也就意味著你們的關係即將走到盡頭。

或者說,你們的關係已經破裂了。

不回你消息,就已經是答案。

請一定要明白「點到為止」,才是成年人的社交潛台詞。

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不被回應」的經歷?

被忽視後,你會怎麼做?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