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一沒錢、二沒石油,為啥總有強國想占領?美國人圖什麼?

甬說 發佈 2024-05-04T16:57:33.437069+00:00

阿富汗向來是「多事之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安安心心發展幾十年了,可阿富汗卻依舊動不動就處於內亂之中。

阿富汗向來是「多事之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安安心心發展幾十年了,可阿富汗卻依舊動不動就處於內亂之中。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有很多,特別是到了20世紀,有些事情就不是阿富汗自己能夠決定的了,阿富汗亂象背後和中東亂象不同,他們所開發的石油資源遠不如中東豐富,這就代表著阿富汗淪落到這個局面背後的原因更加複雜。



身不由己的阿富汗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進入工業文明後,最看重的是自然資源。


中東國家就像是出生在「金窩」中,只要沒有被侵略,那必然是盆滿缽滿。


阿富汗沒那麼好的運氣,他們比不上中東,突出的是礦藏資源比較豐富,目前探明的有煤、鐵、銅等資源,不過大多還沒來得及開發。



按照這個方向看,阿富汗被侵略的意義不大,除非像類似二戰時期日本那樣的國家搞「全面侵略」,否則考慮到交通運輸成本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侵略阿富汗怎麼說都是賠本的買賣。


可當世界逐步融為一個整體,有些事情就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了。


就算阿富汗什麼都沒有,只剩下光禿禿的山,地理位置都決定了它必然要挨打。


無論從任何角度,阿富汗都能被歸入西亞、中亞和南亞,並且還能夠直接通往東亞,興都庫什山從東北向西南貫穿了整個阿富汗,占據了阿富汗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三。



由於這種「頂級地理位置」,阿富汗還被伊克巴爾喻為「亞洲之心」。


再來看下阿富汗的狀況:3800萬人口中幾乎就沒幾個不信仰伊斯蘭教的,而且這批人中還有接近九成屬於遜尼派成員,一直到2021年,這個國家的城鎮率還沒有超過百分之三十。


和大國對比,阿富汗的人口並不算多,可這個國家同樣是個多民族國家,寫在憲法中的民族有14個,可本土學者卻認為國家內通常有三四十個民族構成,可不穩定的因素也同樣明顯:這個國家沒有主體民族。


位置好本身是好事,可只要沒跟上時代潮流發展起來,就必然會有別的大國幫你「發展」。



阿富汗發展不起來,從某種角度看是一種必然,因為這裡的地理條件直接決定了經濟發展水平,內部的交通網絡也極為落後,廣大農村地區的來往也極為有限,導致了國家權威都沒法施展出來。


內部長期不溝通,很容易造成「地方勢力擴大」的現象,這在阿富汗就表現的很明顯了。


在那裡,各地方政權甚至敢於直接反對中央政府徵兵、徵稅等工作,動不動就要鬧事反抗一下,中央政府的勢力也不強,沒法通過強制力來管控,只能以「商量」的方式解決問題。


幾乎所有東西都隸屬於「地方」的情況下,只剩下一項內容是共通的:伊斯蘭教。



從19世紀末期,伊斯蘭便是暢行整個阿富汗的「通行證」,1923年以來的歷部憲法都明確規定了伊斯蘭教為國教,可即便是大家找到了如此共性,依舊沒辦法彌合既有的社會政治矛盾和分裂。


阿富汗的故事也說明:共同的宗教信仰沒有辦法轉化為社會團結。


這個國家過去也強大過,1747年阿富汗王國才正式成立,那時的國力便非常強盛,成為了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國家。


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積累和向外擴張時代的來臨,阿富汗也就跑不脫了,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不進則退。



正是因為這麼個地理位置,阿富汗自1907年變成沙俄、英國兩國角逐的「鬥獸場」,或許是沙俄離得比較近的原因,他們在此處攫取了不少利益,還和英國人簽了協定,美滋滋的承認了「阿富汗處於俄國勢力範圍之外」。


而協定的事情,阿富汗「本人」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就這麼很隨意的被當成塊肥肉分了。


在世界大變革時代,阿富汗的主題只有一個:聽天由命。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皇不見了,可他們的意識形態和西方有了極大的衝突。



英國當時代表西方世界的最強者,他們眼睛裡容不得列寧,此時阿富汗對他們來說就更加重要了,變成了進攻蘇維埃俄國的後方基地。


列寧也根據形勢作出了精準判斷:「英國人已經在印度鞏固起來,現在征服了阿富汗,早就為自己找到了據點擴大殖民地,準備進攻蘇維埃俄國。」


不過,反應快的國家早已搞起了民族解放運動,這讓阿富汗深受刺激,所以他們乾脆也在一怒之下踏上了這條路,隨著阿曼努拉國王繼位,阿富汗向世界發出了堅定的聲音:從現在開始,阿富汗不承認任何外國的統治。



英國人一聽,這還得了?


1919年5月6日,英國對阿富汗宣戰。


此時的蘇俄堅定地站在阿富汗一邊,同英國侵略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阿富汗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取得了巨大勝利。


敗仗面前,英國人無奈地宣布阿富汗是自由的主權國家。


史達林還高度評價過這場戰爭:「阿富汗國王為阿富汗獨立而進行的鬥爭客觀上屬於革命鬥爭,因為它能夠削弱和瓦解帝國主義。」



從這之後,阿富汗仿佛找到了靠山,因為蘇維埃政權每年都會給阿富汗國王提供補助金。


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關鍵原因還是此時的世界格局變化太大了,動不動就要重新洗牌,所以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總是會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真正無私的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有戰勝大國都啟動了「搶地盤」模式,蘇聯自然不甘落後。


彼時的英國已經走向沒落,被迫從亞洲撤退,蘇聯便找准機會,加強了對阿富汗的滲透,那裡的位置實在對蘇聯太重要了。


阿富汗也不敢亂動,只能乖乖聽蘇聯的話,當時查希爾王朝和蘇聯簽訂了貸款合同、武器交易合同等一系列項目,這樣蘇聯還算安心一點。



可到了1973年,阿富汗軍官發動了政變,直接推翻了查希爾王朝並成立起阿富汗共和國,過去那套親蘇政策就不太管用了,新共和國的主要構想是中立,並表示願意和美國恢復關係。


其實,這並不是阿富汗新政府自討苦吃,他們的出發點也沒有問題:在兩極格局中,能「兩頭吃」才是最合理的方式,這樣萬一兩個大國真打起來了,自己還有逃過一劫的機會,否則無論屈服於哪個陣營,挨打的都先得是他阿富汗。


那幾年的阿富汗政府內部總是波折不斷,蘇聯還是在努力尋找著合適的切入時機,終於有一件事讓他們無法再忍受了:1979年,阿富汗阿明總理發動政變,上台後直接和蘇聯漸行漸遠,並決定投身於西方陣營。



這下,蘇聯徹底坐不住了,他們為了防止在阿富汗幾十年的經營化為泡影,決定先下手為強。


當年12月27日,一隊蘇聯特種兵降落到喀布爾地區,直接暗殺了阿明,還在他的裹屍袋上寫下了「美國間諜」字樣。


同時,蘇阿邊境的5個師迅速出動,在1700多輛坦克、2100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入侵阿富汗。


此時的阿富汗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過他們對於各種亂象早已適應了,向來就有反抗精神的阿富汗民眾開始反抗,還利用地形優勢打起了游擊戰。


這樣一來,蘇聯的坦克面對山地也束手無策,為了能快速解決戰鬥,他們將作戰部隊升級到10萬人,可還是沒有控制廣闊的農村地區。



這件事對世界的影響很大,所有國家都在注視著事件進展,當然,最震驚的當屬美國。


時任總統卡特立即表示:「這是二戰後對和平的最大威脅。」



當然,這場戰爭關乎美國全球布局,因此他們不會選擇袖手旁觀。


源源不斷的新式武器被美國搬運過來,甚至還包括了毒刺式飛彈,讓戰場的局面更加混亂。


里根總統上台後,美國的軍費開支更是於1982年達到了1996億美元的驚人數字,這筆錢還有不少被用於新武器研究,包括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兩個方向。



世界聞名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在這一時期被提出的。


蘇聯進攻的腳步越來越艱難,拖成常規戰後,局勢就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原本控制阿富汗是為了增加對南亞、非洲和波斯灣的影響,特別是廣大的中東地帶。


奈何阿富汗人的激烈抗爭使得蘇聯道路被堵死,這場仗打到第八年時,蘇聯已經蒙受了巨大損失,據西方估計:蘇聯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數字還在持續上漲。


戈巴契夫上台後,也認為這場仗實在打不下去了,最後一批部隊於1989年撤離。



蘇聯走了,美國又來了


蘇聯去打阿富汗的時候,美國堅定站在阿富汗一邊,後來蘇聯沒有了,美國還可能真的去幫助阿富汗嗎?


美國的邏輯和蘇聯一樣,只不過美國的「藍圖」更大:蘇聯將阿富汗視為一個重要通道,而美國將阿富汗當成一個重要樞紐。


這場仗之後,阿富汗更是混亂不堪,1994年,塔利班在阿富汗邊境成立,他們代表著普什圖族人的利益,由於基數比較大,短短時間就幾乎橫掃全國。



這個組織並沒有給阿富汗帶來什麼新的希望,該亂的地方還是照樣亂,他們採取殘酷暴行、歧視女性等方式更是招來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


原本蘇聯倒下了,美國眼裡阿富汗的戰略價值就下降了,可2001年的痛卻逼著他們開始行動。


「911事件」後,民調顯示有超過九成的美國公民支持對阿富汗發動戰爭,這就等於逼著總統採取行動,時任總統小布希也在國會演講時明確指出:「中亞地區要麼成為恐怖主義的天堂,要麼就成為美國反恐行動的打擊點。」



憤怒中的美國將一些主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貼上了標籤,諸如「邪惡國家」、「無賴國家」之類。


他們也有個十分宏大的目標,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塔利班政權、擊潰「基地」組織則是第一步。


說到頭,還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這是能控制整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美國沒有理由選擇其他地方。


其次,美國霸權主義的終極目標始終沒有改變過,熬垮了蘇聯後,他們也在分析誰將會成為阻攔美國霸權的絆腳石,俄羅斯和中國都被他們列入了名單當中。


還沒打仗之前,美國就定好了未來計劃:先控制阿富汗,隨後藉助經濟援助、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滲透等多方面入手,擠壓中、俄兩國的戰略空間。



最後,才是資源,這和美國中東布局的角度完全不一樣。


中亞地區也是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的,美國作為超級軍事大國,海外軍事基地對於能源資源的需求很大,中亞也算是開闢多元化渠道的一條路徑。


蘇聯沒打下來的阿富汗,美國同樣不行,阿富汗是個「泥潭」,誰進去誰倒霉。


可是,在接下來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美國還是成為了阿富汗政治舞台上張牙舞爪的主導者。


小布希一直堅持認為「民主阿富汗」可以避免滋生極端主義,還配套去搭建了美式議會民主制度,讓總統、議員這些職務都在選舉中產生。



想法確實不錯,可這一套放在阿富汗就直接失靈,人家懶得玩這一套。


美國在的那20年中,阿富汗一共進行過4次總統選舉,除了2004年還算平穩外,其餘的3次都引發了巨大爭議。


特別是2019年的選舉更是令人震驚,明明說好了是選舉,竟然還出現了雙總統、雙政府的奇葩場面。


而那些在美國監督下產生的阿富汗官員似乎也清楚自己是個空架子,真正的幕後老大還得是美國,所以他們上來後啥事不干就是貪,不僅貪國內民眾創造出來的財富,還把外部帶給阿富汗的支援一塊貪了。



「選舉」下的各種制度也是為了讓行政機構更加高效,可這些放在阿富汗也只剩下搞笑了。


一個普通的民事案件,幾個月到幾年都辦不下來;要是給的錢足夠多,那麼黑的也能說成白的。


既得利益者當然覺得美國不錯,要不是美國人來了他們兜里還沒那麼鼓。


可普通民眾就不願意了,他們普遍認為正是美國人到來才把阿富汗弄成這個樣子,在不甘心之下,他們乾脆倒頭去追隨塔利班。


塔利班挨了打,只能逃竄到阿富汗邊境地區,還在那些地方反客為主,反倒促成了當地的變革,成立了反美戰爭根據地。



在那段時間,塔利班為了壯大自己根本連個加盟門檻都沒有,管你是什麼武裝分子、犯罪團伙、走私集團,只要來了就是「兄弟」。


美國很震驚,可他們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能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焦頭爛額的小國,除了阿富汗,恐怕攤開世界地圖都找不到第二個了。


阿富汗強大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歸根到底,這個國家只屬於「容易打,不容易管」的情況。


哪一套在阿富汗都走不通,也是因為阿富汗是個重視部落和家庭的國家,政府的影響力在這裡一直都不夠充足,就算首都被占領,農村地區的家庭都可以表現的跟聽笑話一樣。



想要徹底扭轉阿富汗也只有一個方法:排兵列陣,先打一個部落再打下一個部落,所有村莊還得兼顧。


打是可以打,可沒有收益的買賣誰願意去做呢?


美國是有十足的力量優勢,奈何塔利班更加靈活,他們想往哪裡跑就往哪裡跑,美國的行動還得考慮到國際輿論,世界上並不是只有美、阿這兩個國家,可塔利班只用想著活命,誰罵了自己他們根本聽都懶得聽。


蘇聯已經留下了前車之鑑,可美國根本就沒有認真學習,當年蘇聯明面上打下阿富汗只用了2天時間,可在接下來的10年中,還是沒有實現任何目的。



美國連撤軍之路都充滿了思考:又不想讓多年的努力化為泡沫,又不想繼續在這鬼地方糾纏。


2021年夏天開始,阿富汗迎來了又一個拐點:塔利班上台執政。


美國的「試錯」到這裡也就徹底結束了,可很多奇葩故事依舊在這片土地上上演著。



一路走來,阿富汗經歷過很多次的自主道路,可由於地理位置實在過於特殊,他們總是深受大國博弈連累,這也導致他們一直以來都有著夾縫總求生存的困境。


世界上很多國家一帆風順的建設道路,放在阿富汗經常會斷斷續續,除非他們能爆發奇蹟突然打造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然這些風險仍然會始終伴隨著他們。


地緣政治詛咒阿富汗早已適應了,什麼大事小事他們也都經歷了,未來的阿富汗究竟會是什麼樣,似乎很難有人能預測到。



參考


20世紀大國在阿富汗的角逐 林家恆; 周明 福州師專學報


阿富汗和平進程困難重重 一清; 國際展望


-END-


作者:延津


編輯:莫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