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兩首五絕,質樸自然,卻別出心裁,讀完令人感覺心情放鬆

雲水心語 發佈 2024-05-04T17:32:15.043808+00:00

風霜雨雪都是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人們一旦習以為常,一般不會感到驚訝。可是文學創作經常會化腐朽為神奇,將一些平常景象描寫得極其生動,從而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凡人不會飛升,可是古代一位才子卻覺得自己忽然身輕如燕;還有一位詩人也在夏夜納涼時看見了石頭凝霜、水面飄雪,到底是何原因?

風霜雨雪都是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人們一旦習以為常,一般不會感到驚訝。可是文學創作經常會化腐朽為神奇,將一些平常景象描寫得極其生動,從而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

凡人不會飛升,可是古代一位才子卻覺得自己忽然身輕如燕;還有一位詩人也在夏夜納涼時看見了石頭凝霜、水面飄雪,到底是何原因?下面一起欣賞明代的兩首五絕,質樸自然,卻別出心裁,讀完令人感覺心情放鬆。

枕石

明代 • 高攀龍

心同流水淨,身與白雲輕。

寂寂深山暮,微聞鐘磬聲。

高攀龍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東林黨的領袖。他28歲進士及第,入仕後雖然勤勤懇懇,卻因上疏參劾王公大臣而被貶異鄉。詩人在32歲時辭官歸隱,一邊重建書院,一邊著書立說,後來因不堪被宦官陷害,便投水而亡。

作者生活在明朝晚期,當時因為皇帝昏庸、宦官當道,很多文人墨客都陷入了困境。高攀龍也由於仕途不順而經常感到鬱悶不已。有一次他為了排遣愁情,便獨自來到山林里散步。山谷中白雲悠悠、溪水汩汩,詩人頓時就覺得煩憂皆忘,這首詩就抒寫了才子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愉悅之情。

前兩句刻畫出詩人在山中的奇妙感受,他枕臥偃仰於山石之上,靜靜地聆聽潺潺的流水聲。清澈的溪水仿佛淨化了他的心靈,讓他覺得塵慮皆空、愜意悠然。藍天上白雲來去不定,顯得那般自由。此時此刻,詩人雖然不能肋生雙翅,卻感覺空靈靜謐,仿佛自己也飄在了半空。

後兩句表達出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黃昏時分,遠處傳來了一陣陣鐘磬之聲,雖然聲音微弱,卻又是那樣清晰。作者用「寂寂」這一疊音詞,既渲染出一種幽深靜謐的氛圍,又強化了自己在山林里超逸和解脫的感受。

一個「」字,傳達出一種遼闊、深遠的距離感,也激發了作者斷絕塵俗、超然物外的熱情。全文不提詩人愉悅和超脫的情感,而是藉助白雲、溪流,以及鐘磬等意象,委婉地抒寫了才子的怡悅之情,以及心志高潔、曠達不羈的情懷。

夜泉

明代 • 袁中道

山白鳥忽鳴,石冷霜欲結。

流泉得月光,化為一溪雪。

袁中道是明代公安派的領袖之一,他天賦異稟,6歲就考取了秀才,可是直到56歲才進士及第,然後在仕途里沉浮了7年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袁中道的詩歌風格描摹入微、蘊含真情,他反對擬古、提倡性靈學說,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首詩描寫了作者觀賞夜景後的感受,值得反覆吟誦。

詩人有一次在晚間外出散步,時值夏夜,清風柔和,月色皎潔。詩人心情放鬆,一邊欣賞夜景,一邊在心裡吟哦詩句。首句就顯得非常生動,群山在月光的拂照下,呈現出潔白的顏色;「鳥忽鳴」三字,借鑑了南北朝詩人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作者以動寫靜,盡顯環境的清幽。

次句採用通感手法,非常耐人尋味。月光如水,灑在冰冷的石頭上,遠遠望去,石頭表面仿佛結了一層冰霜。作者通過感官的錯覺,描摹出一種淒冷的氛圍,並承接首句的「山白」二字,共同展現出一幅朦朧的畫面。

接下來的兩句描寫泉水,明月清輝不僅讓山色泛白、石頭凝霜,而且清澈的水面也顯得銀光閃爍,好像是地面上的片片雪花正反射著月光,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

作者不說泉水叮咚、聲音悅耳,卻反而從視覺的角度,描寫出一種夢幻般的意境,充分刻畫出夜色下的獨特景觀,盡顯詩人暢快的心境。全文質樸自然,卻別出心裁,讀完令人感覺心情放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