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王玉文去世,他曾拍攝中國工業四十年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5-04T20:41:13.573655+00:00

中國攝協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攝協名譽主席、中國當代著名攝影家、策展人王玉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2月25日20:40在瀋陽逝世,享年75歲。出身礦工家庭,近四十年來,王玉文全身心地投身到攝影藝術,特別是工業攝影之中,他的作品留下了特殊年代的中國工業縮影。

中國攝協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攝協名譽主席、中國當代著名攝影家、策展人王玉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2月25日20:40在瀋陽逝世,享年75歲。出身礦工家庭,近四十年來,王玉文全身心地投身到攝影藝術,特別是工業攝影之中,他的作品留下了特殊年代的中國工業縮影。

1978年,遼寧阜新發電廠,維修冷卻塔。

1979年,遼寧本鋼第一煉鋼廠,工人午餐。

1981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

1983年,遼寧撫順,龍鳳礦礦工。

在作品集《工業時代1978—2017》中,王玉文如此自述道:

因為我出生在遼寧省一個普通的礦工家庭,爺爺、父親都做過礦工,我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產業工人的兒子、大礦山的後代。從小我就生活在礦區,生活在大機器的轟鳴中,生活在產業工人樸素的情感里。平淡而簡單的我,一直有著當礦工的夢想,然而,人生的道路卻因為一部 5 塊錢相機的出現發生了改變。機緣巧合,再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成了一名從礦山走出的攝影人。祖輩們身上的忠厚、老實、執著、堅韌、熱情、善良,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靜靜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我一往情深地熱愛著這片曾經養育我的大礦山,還有生活在礦山的每一個普通人。正是這種樸素的愛,讓我形成了自己對礦山、對工業、對攝影和對生活獨特的認知和感悟。我甘心以相機為筆,盡情地書寫屬於我的那份一生揮之不去的「工業情結」。

1986年, 遼寧阜新平安礦,礦工升井。

1989年,遼寧阜新高德礦,五十年代的摩電車。

1990年,遼寧本鋼,煉鋼工人的午餐。

1995年, 遼寧阜新新邱露天礦,矸子山上的撿煤女工。

1997 年,遼寧瀋陽,沈重鑄造車間。

樸素的情感難以持久,藝術創作需要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幸運地選擇了攝影這個職業,能夠用手中的相機將樸素的情感定格、升華成為時代的畫面。當攝影成為我的生活方式,我便時刻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把自己真正融入火熱的時代,盡一個攝影人的責任與擔當。因為我深知「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是黨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責任。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才能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作,才能更好地為時代寫真、為生活放歌、為人民創作。責任使然,註定了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時代的追尋者、參與者、記錄者和創作者。

1999 年,遼寧海城,鎂砂加工廠。

2000 年,遼寧本鋼,爐前工。

2000 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礦工休息室。

2000 年,遼寧阜新高德礦,工人升井後到浴池洗澡。

2002年, 遼寧撫順,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2年, 遼寧撫順,矸子山上的女人。

2003年, 遼寧鞍鋼,工人兄弟。

2004年,遼寧大連,船廠農民工。

40年來,我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都投入為人民的攝影藝術創作當中。一個個酷暑寒冬、一個個節假日,我奔走於煉鋼爐前、礦山井下、鐵路沿線、鑽井台邊,試圖以最自然生動的畫面、最平實流暢的視覺語言,多視角、多層面、真實、藝術地去表現中國工業和中國工人。彰顯工業影像所具有的見證現實、振奮人心、推動時代、改變世界的特殊力量,給未來留下一部展現中國工業進程和輝煌成就的影像畫卷,成了我最大的心願和畢生的追求。我將會繼續拍下去,我的鏡頭將永遠聚焦中國工業和中國工人。

2005年, 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

2007年,遼寧阜新,蒸汽機車工人交接班。

2008 年,遼寧瀋陽,沈重鑄造車間最後一爐鋼。

2009年,遼寧瀋陽,沈重拆遷。

2009年,遼寧沈重,職工在告別老工廠。

2010年, 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工人上早班。

2010年, 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農民工的午餐。

2014年, 沈鼓集團的青年工人。

2016年, 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

王玉文的作品充滿了對普通工人生活與工作狀態的觀察,同時,也讓人們從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對中國社會變遷的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