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鄉村建設研究的開拓之作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5T01:47:46.992473+00:00

《改造鄉村中國——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研究》 朱慶葆 王科 崔軍偉 牛力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張生近代中國城鄉社會的變遷是傳統中國的歷史延續,但卻不是簡單的歷史重複,而是在近代中國整體嬗變的大背景下進行的。

《改造鄉村中國——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研究》 朱慶葆 王科 崔軍偉 牛力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張生

近代中國城鄉社會的變遷是傳統中國的歷史延續,但卻不是簡單的歷史重複,而是在近代中國整體嬗變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是中國近代轉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堅持民族性和本土化的基礎上,又體現出多樣性、開放性和國際化的多重特徵。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農村復興」的口號瀰漫於全國,各種建設農村的機構紛紛設立,風起雲湧,桴鼓相應,可謂盛極一時,由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鄉村建設運動」。據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的調查,全國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團體和機構有600多個,先後設立的實驗區有1000多處。這場運動持續十餘年之久,波及中國中東西部廣大地區,對中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民國鄉村建設運動再次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持續研究。朱慶葆教授等所著《改造鄉村中國——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研究》一書,選擇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鄉村建設運動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鄉村建設實踐,為學界奉獻出近代江南鄉村建設史的又一力作,拓展了學界的研究視野和研究路徑。概而言之,該書在以下三個方面呈現出鮮明的研究特色。

首先,填補了民國鄉村建設區域史研究的一大空白,拓展了民國鄉村建設史的研究視野。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界開始對民國鄉村建設運動重新審視並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在這些研究中,有的以整個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為考察對象,有的以某一個實驗區為考查範圍,有的則專門考察鄉村建設舉措的某一個支項。同時,這些研究尤以晏陽初的定縣實驗區和梁漱溟的鄒平實驗區為考查重點。然而,系統考察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運動的研究還是空白。長江三角洲地區自中古以來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特別是在近代,中國的近代歷史不僅從這裡開始,而且也在這裡結束。在民國鄉村建設運動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匯集了多種社會力量,舉辦了多種不同模式的鄉村建設實驗,儼然是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縮影。然而,學界到目前為止,尚無專門著作對這一區域的鄉村建設運動加以探討。《改造鄉村中國》選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江寧、烏江、徐公橋等鄉村建設實驗區為考察對象,盡最大可能復原民國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運動的本來面目,釐清這場運動的起因、過程、效果,從整體上考察其間的關聯與互動,尚屬學界首次。以長三角區域為研究對象,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整體,解除以全國範圍為研究對象面臨的史料、精力方面的限制,又可以突破特定實驗區的限制,便於探討各種模式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對於豐富民國鄉村建設史乃至整個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研究路徑。《改造鄉村中國》一書一個鮮明的特點是特別注重史料的多元性,把研究建立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證據基礎之上。這些不同類型的證據包括檔案與資料彙編、報刊資料、地方志資料及調查報告、文集與文史資料等等。在多元性史料的基礎上,該書將個案研究和整體研究相結合,將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相結合,既以徐公橋、江寧、烏江等鄉村建設實驗區的個案研究為基礎,又突破實驗區地域限制,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內進行中觀探析,通過與全國其他實驗區的比較形成對這場運動的宏觀把握。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既可通過具體而微的個案研究歸納出最為接近歷史真實的宏觀判斷,又可將這些個案組成的中觀區域再次置於個案的位置,進行二次探討,檢視宏觀整體性判斷的普遍性。這樣的研究真實再現了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多樣性,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避免了許多論題僅從一個實驗區的角度去下結論存在的困難。這種研究路徑有助於深化對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整體認識。

再次,藉助多學科方法深入詮釋長三角鄉村建設實踐,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新論點。《改造鄉村中國》一書將長三角地區的鄉村建設運動放到整個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通過宏觀縱向歷史視角和橫向對比視角的考量,從個性中尋找共性,從共性中探求規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挖掘這場運動自身的發展脈絡與內在意蘊。在對江寧、烏江、徐公橋等實驗區進行個案研究的基礎上,該書從動機、內容、效果等角度對不同實驗區的鄉村建設實踐進行模式比較,並從價值維度加以考量,對長三角地區鄉村建設實踐做出了客觀深入的認識和評價。長三角鄉村建設實踐表明,近代工業的發展未必都以破壞傳統經濟為前提,近代工業可以與傳統手工業、農業協調發展。中國的城鄉未必要一定對立,工農未必要相互分離。在中國,農業與工商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商業與農業的相互協調完全可以避免農村危機的出現,可以解決後發現代化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中國應該轉變觀念,走城鄉統籌、工農結合的發展道路,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發展,以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關照「三農」。這些認識對於我們加深對鄉村問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

義大利史家克羅齊曾經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命題,這意味著過去只有和當前的視域相重合的時候,才為人所理解。只有通過現在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作為近代江南鄉村建設史研究新出的一部力作,《改造鄉村中國》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整體實踐,幫助學界同仁拓寬民國鄉村建設史的研究視野和研究路徑,而且對於理解當代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意蘊。

(本文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 文匯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