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所有的捷徑,都是繞遠路

洞見 發佈 2024-05-05T07:08:20.415697+00:00

世人神機卻無路,聰明反被聰明誤。東漢建安六年,曹操派專人前往河內溫縣,鄭重向司馬府二公子授官。但這位二公子,並非社會名流,而是剛滿23歲的司馬懿。

作者:洞見·瑾山月

世人神機卻無路,聰明反被聰明誤。

東漢建安六年,曹操派專人前往河內溫縣,鄭重向司馬府二公子授官。

但這位二公子,並非社會名流,而是剛滿23歲的司馬懿。

司馬懿涉世未深,之所以深得器重,與其父司馬防對曹操的知遇之恩不無關係。

既然有父親這層關係,司馬懿本應順著這條仕途捷徑,迅速往上爬。

然而,他卻反其道行之,拒絕出仕,回家裝病。

在此期間,司馬懿韜光養晦,積蓄力量。

七年後再返政壇,他仍對曹操敬而遠之,選擇成為太子曹丕的心腹。

公元220年,曹丕繼位,司馬懿官拜尚書,被封安國鄉侯,正式開啟他的時代。

司馬懿看似走了一條漫長的彎路,卻在關鍵時刻彎道超車,跑到了最前面。

《資治通鑑》對司馬懿的評價為:少聰達,多大略。

真正有謀略的人,從不屑於取巧走捷徑,只會穩紮穩打地布大局。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倖以成功。

這世上,所有的捷徑,其實都是繞遠路。

01

不攀附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愈演愈烈。

為了消滅閹黨,外戚何進密招西北軍董卓進京。

卻不想,董卓在派系廝殺中坐收漁利,成為隻手遮天的大權臣。

為了鞏固權勢,董卓對世代為官的司馬家十分器重。

一天,他召見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問:「你今年幾歲了?」

司馬朗不卑不亢地回答:「虛度十九。」

董卓見司馬朗器宇軒昂,當場許以高官厚祿。

沒想到,司馬朗非但不接受任命,反而私下裡賄賂董卓親信,只求回鄉讀書。

臨行之際,不少長輩跳出來,勸他抓住機會。

只有司馬懿站在哥哥這邊,認定亂世之下,盲目投靠,絕非明智之舉。

司馬懿力排眾議,竭力協助兄長帶領全族回鄉避亂。

在當時,除了投靠權貴,還有一條進階之路,就是傍身名士的「登龍門」。

像荀彧的叔父荀爽,為了得到名士李膺的推薦,屈尊降貴為其駕車。事後大肆宣揚,以抬身價。

而一般的讀書人,如果能有機會和李膺見次面,也會立馬身價百倍。

但對此,司馬懿從來不屑一顧。

除了李膺,還有個叫胡昭的隱士,影響力更大。

司馬懿雖與胡昭熟識,卻從未借其光芒,堅持靠自己求取功名。

當有人靠捷徑平步青雲,司馬懿兄弟卻在眾人的不解中,遠離名利,避世讀書。

《晉書》談及司馬懿兄弟:「處危亡之中,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

他們粗衣蔬食,埋頭苦讀,看似愚笨,卻是異於常人的高明之舉。

《禮記》有言:小人行險以僥倖。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人,只知緊盯眼前利益,凡事急於求成。

他們不走正路走歪路,不靠努力靠運氣,總盼著一飛沖天,一勞永逸。

然而,心懷僥倖,捷徑的盡頭很可能是絕境。

這個世界上,沒有直抵峰頂的登天梯。

02

不張揚

三國風雲中,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戰」,也頗有看點。

曹丕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但他生性木訥,才華平庸,不得曹操賞識。

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備受父親寵愛。

隨著曹操年事漸高,兄弟二人的暗鬥愈演愈烈。

當曹操考問二子,曹丕的回答中規中矩,曹植卻每次都能標新立異,侃侃而談。

當曹操設計不讓二子出城,曹丕被門衛攔下後乖乖回宮,曹植卻拔劍刺死門衛,大踏步走出宮門。

見曹植事事處於上風,曹操雖欣喜卻不免疑竇叢生。

派人一查,卻是「大才子」楊修在背後搞鬼。

每次談話前,楊修都會押題和提供答案,再令曹植背熟;為人處事上,楊修也會揣測曹操心意,手把手地教曹植如何應對;為了速戰速決,楊修還誣陷曹丕在宮中安插眼線。

此等「作弊」,令曹操十分不滿,他將楊修逐出宮門,後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將其處死。

另一邊,曹丕是怎麼做的呢?

做不出文采斐然的詩,就遵守為子之道,盡心侍奉長輩;沒有真知灼見,就恪守為臣本分,虛心向人請教;缺乏不世之才,就修身養德,低調行事。

曹丕的舉動看似愚笨,卻效果極佳,不僅贏得了曹操的偏愛,還坐穩了太子之位。

同樣的,他背後也有一位軍師,那就是低調沉穩的司馬懿。

司馬懿不僅建議曹丕低頭做事,他自己也從不與人爭鋒。

他像躲在草叢裡的獅子,靜靜觀察周遭的一切,一旦瞅準時機,便步伐穩健地占領地盤。

反觀曹植楊修,一個一敗塗地,一個命喪黃泉。

曾國藩的「人生三忌」中,為首的就是「天道忌巧」。

世人神機卻無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個人越是投機取巧,越容易弄巧成拙。

恪守本分,低調行事,才可令自己行穩致遠。

03

不急躁

公元239年,曹芳繼位,官至太尉的司馬懿,迎來了人生勁敵——曹爽。

為了奪權,曹爽先是公開拉攏政客,後又控制了天子曹芳,借皇權的力量將司馬懿排擠出中樞

在曹爽的步步緊逼下,官至太傅的司馬懿竟忍讓遷就,主動辭官,回家養病。

司馬懿一走,曹爽愈發猖狂,縱容手下巧取豪奪,過上了窮奢極欲的日子。

當曹爽急於玩弄權術之際,司馬懿卻實打實地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事,安撫戰區災區百姓,推廣屯田,興修水利,減免稅賦;

第二件事,幫扶同僚,拉攏太后,形成對抗曹爽的政治圈子;

第三件事,一邊裝病一邊聯合兒子司馬昭、司馬師建立自己的護衛隊。

從表面看,曹爽八面玲瓏,春風得意,司馬懿老態龍鍾,勢單力薄。

可實際上,曹爽正在一步步走入司馬懿為他挖好的深淵。

他身邊的政客有司馬懿的眼線,他掌管的軍隊混亂不堪。

公元249年正月初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粉碎曹爽政權,回歸政壇。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

曹爽看似精明,實則徒有其表,根基不穩,司馬懿看似愚笨,卻穩紮穩打,力量深厚。

唯有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小聰明能帶來暫時的風光,卻隱藏著巨大的危險;踏實走好每一步,才是最快的進取之道。

寧拙勿巧,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有真功夫。

歷史作家秦濤這樣評價司馬懿:

「他像在繞遠路,但事實證明,司馬懿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捷徑。」

司馬懿的捷徑,恰恰是不走捷徑。

傲然自立不攀附,拙中得巧不張揚,韜光養晦不急躁,就是司馬懿的王道。

很多時候,所謂的捷徑,不過是充滿誘惑的陷阱。

真正進階之路,永遠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來的。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