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國際空間站造價達1000億美元,天宮卻只要80億美元

答案在這兒 發佈 2024-05-05T07:15:02.437142+00:00

此前隨著神舟十五號的升空,標誌著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已經基本建成,正式步入了下一個階段。對於這個由中國獨立研製建造的空間站,美國一直顯得十分關注。以《紐約時報》為例,他們就在2022年多次撰寫了關於中國空間站的相關報導。

此前隨著神舟十五號的升空,標誌著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已經基本建成,正式步入了下一個階段。

對於這個由中國獨立研製建造的空間站,美國一直顯得十分關注。以《紐約時報》為例,他們就在2022年多次撰寫了關於中國空間站的相關報導。

由於如今在軌的就只有兩個空間站,所以《紐約時報》很喜歡將中國空間站拿來和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比。此前,他們就以二者的造價為題,表示建設中國空間站只要80億美元,而國際空間站卻要1000億美元。

不難看出,這二者的耗資確實非常大,建造一個國際空間站的價錢似乎已經可以建十幾個中國空間站了。

那麼,這兩個空間站究竟有何差異?為什麼建設國際空間站這麼昂貴呢?

國際空間站與中國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簡稱為ISS,它始建於1998年,建成於2010年,是迄今為止人類建設的最大的空間站。由於規模體積很大,該空間站並不是依靠某一個國家建成的,而是有多個國家參與。

在建設歷程當中,美國和俄羅斯占主導地位,剩下的法國、德國、英國、丹麥、西班牙、日本等國家都有一定的貢獻。比如以日本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製試驗艙。

從「三圍」來看,國際空間站的質量約為420噸,長度為110米,寬度為88米。這個噸位,哪怕是放在地球上依舊是很大的,因為它的體積足以填滿一個小型的足球場。

除此之外,國際空間站的內部活動區域也很大,大約為930立方米,能夠讓6到7個太空人在其中長期生活。當然,由於成員國多達16個,所以國際空間站上的「座位」還是比較緊俏的。

或許是因為規模太大,國際空間站顯得異常的「花錢」。

早在2011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曾進行過粗略的估算,表示自1994年籌建以來,國際空間站已經花費了美國納稅人500億美元左右。

而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其他的國家也承包了各種建設任務,也要進行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空間站的總造價至少達到了1000億美元。由此可見,探空探索確實非常的花錢,重要的是不少人覺得這個錢丟進去都沒有水花。

說完了國際空間站,再來看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首先從規模上來說,中國空間站是遠遠趕不上國際空間站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根據資料來看,即使是中國空間站的最大構型,也只有96噸左右。長度為55.6米,寬度為39米。不難看出,不論是從長寬還是噸位,國際空間站確實是「一個頂兩」。其次從造價上來說,中國空間站也不是一般的省錢。

此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採訪中針對造價問題進行了解答,他直言建設中國空間站只花費了80億美元左右。

其實當時不少人在聽到80億美元的時候,都顯得十分震驚,因為這個造價和國際空間站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即使是規模小,似乎也不該這麼「廉價」。

正因如此,當《紐約時報》將兩個空間站的造價進行對比以後,有不少媒體明里暗裡諷刺中國空間站太「便宜」了,質量之類的肯定趕不上國際空間站。

難道說,真的是咱們技不如人嗎?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這麼花錢?

事實上,當大家下意識被帶著思考是不是我們的空間站太便宜的時候,可以換個角度去想想,那就是這樣的價格差異是否也說明了國際空間站太貴了呢?因為當你站在這個角度的時候,一切突然變得有些合理。

接下來,先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國際空間站這麼「燒錢」。

首先,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並且參與的國家非常多,大家的航天科技發展水平自然也是參差不齊的。雖然美國和俄羅斯作為主導者,承包了大部分比較難的東西,但是對於某些國家,「零碎的小物件」都是很難弄出來的。

再者,由於各國對於這方面的標準不一樣,想法也有所差異,就導致有時候造出來的東西會變成「牛頭不對馬嘴」的存在。一般來說,此時大家就會選擇得過且過,只要不是太離譜,就湊合用吧。但是有時候差異太大,依舊是要返工的,這樣的話,造價自然就在無形中提升了。

其次,國際空間站雖然是從2010年以後才正式轉入全面運營的,但是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多批太空人進入其中生活和工作了。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太空人的運輸,還是生活必需品的運輸,都花費了大量的資金。

以必不可少的水源為例,在國際空間站使用可以循環廢水重新利用的裝置之前,絕大部分水都要依靠貨運飛船送上去,而每送1升水,造價都能達到1萬美元。

太空中每位太空人日均用水量最少都是4.4升,大家可以算一算,在那些空間站沒有「循環水裝置」的日子裡,到底浪費了多少美元。

最後一點,就是國際空間站的維修費用了。

相信大家都不止一次從新聞上看到過有關國際空間站「退役」的消息。按照最初的計劃,這個空間站的正式運行時間大約在10到15年之間。

正因如此,它應該在2025年左右退役才是正常的,並且這應該算是它的極限了。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不斷被延遲。從2022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來看,它得到2030年以後才能正式退役。

這種「延遲退休」的決定,就導致國際空間站的維修費用不斷提高,比如在2020年艙段漏過氣,2021年空間站失去了方位,同年龍飛船的廁所還漏水,導致人們不得不穿紙尿褲解決生理難題。

這些意外事故,都需要花錢去處理。總之,國際空間站現在的狀況就是「縫縫補補又三年」。而與之相對的,「年輕」的中國空間站,就完全不同了。

「勤儉節約」的中國航天人

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站內的再生生保系統都已經非常成熟了,能夠有效地減少「發貨快遞費」。並且,咱們的空間站進入太空的時間不長,整體還是比較新的,鮮少出現什麼意外,維修費用自然也不多。

除此之外,由於是我國獨立建造的,勤儉節約的中國航天人自然就在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到了「省錢」的問題,儘量在完成的前提下縮減投入。

由此可見,並不是咱們技不如人,只不過是時代變了,而且二者的建造時間和運行時間的差異,勢必讓其造價有所不同。等到未來中國空間站運行多年以後,相關的花銷也會提升的。

只不過,到了那時咱們應該早就有下一步計劃了。

關鍵字: